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日来,我国部分地区遭遇罕见暴雪,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暴雪过程整体已达60年一遇标准,局部地区突破百年一遇。截至目前,根据各省报道的灾情统计,共有38人因灾死亡,百余万人受灾。面对灾害,我国相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正强力应对,确保灾区民众生活正常。
这次暴雪为何会来得如此迅猛?属于异常现象吗?是人工增雪带来的吗?未来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暴雪?
此次降雪是巧合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秋末冬初的降雪呈现出三大特点:时间早、范围广、强度大。“似乎还没有过那么早的降雪,甚至在秋末北京就早早地迎来第一场降雪;而9日夜间到12日的降雪更是波及了我国大部北方地区,包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众多省份;而这一次的降雪强度要比预期大得多,引起了交通出行等众多不便。”杨贵名说。
为什么这次降雪强度会那么大?杨贵名解释,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巧合,恰好冷暖空气遇到了一起。9日夜间到12日这一次的降雪主要是由于从南方热带洋面输送过来的暖湿气流和高纬度来的强冷空气碰到了一起,从而产生了大降雪。
“人工增雪说”没依据
对于今年北方降雪过早的来临和强度较大,有人怀疑是“人工增雪”所为,或者受“气候变暖”的影响。
据了解,11月1日北京地区的第一次降雪,的确和人工增雪有一定关系。有关媒体报道,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他们于10月31日晚8时开始作业到11月1日11时25分,共点燃186根碘化银烟剂,人工增雨雪达1600万立方米。这场大雪对缓解北京目前严重的干旱形势作用匪浅。
但北京市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于新文也指出,1日的降雪主要是回流天气,也就是海上水气输入,造成北京局部地区的大雪天气,人工增雪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对于11月12日是否也有人工增雪?杨贵名表示,这种说法没有依据。按照常理,人工增雪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干旱,如果真的能够达到目的而使用人工手段,这固然是一种利大于弊的作为,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此次北方大降雪似乎没有人工增雪的必要。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便北京的第一场雪使用了人工作业,但是它的波及范围是否真有那么广、影响的时间是否那么长,似乎还有待科学的证据,具体人工作业能够增加多少毫米的降雪,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人工增雪的效果检验,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曾表示,人工增雪的检验机制是世界性难题,检验作业后到底增加了多少现在无法确定,专家目前也只能通过判断效果、雷达监测等手段估测。
杨贵名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要平衡利弊。如果使用人工作业能够缓解自然旱情,适度的人工作业也是被允许的。
“当然,有人提到这次降雪和‘天气变暖’有关,也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据。气候变暖是一个大的背景,气候变暖导致的长时间受暖气团控制的某些地区,一旦有冷空气来临并与之相遇,就会产生比较剧烈的天气。”杨贵名说,但气候变暖影响的是整个气候,是一个长时间的影响,而此次降雪是短时间的天气过程,这两个尺度不是一回事,相互的关联不会那么直接。
与“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不相似
此次北方突降的暴雪,让许多交通来不及做好预防就陷入瘫痪之中,许多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人们不禁担心:这是否会重现“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历史。
杨贵名指出,这次的北方大规模降雪和“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没有相似的特征。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是发生在年初1—2月份,主要时段在隆冬季节,而这次北方的降雪是在秋末冬初;此外,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长时间稳定交汇于南岭以北和云贵交界处以东地区,在来自热带洋面的暖湿气流十分活跃且稳定的有利条件下,不断有冷空气补充,使得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在垂直方向形成了“冷—暖—冷”的夹心层结构,导致了大范围的冰冻天气;而此次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降雪并没有这些成因。
杨贵名介绍说,14日至17日,还将有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地区东南部、四川盆地、江汉、江南北部和西部、贵州等地将出现初霜冻。
另悉,近期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较强,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低1℃—3℃,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等地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低4℃—5℃。
对于下一次北方的降雪将在什么时候,杨贵名认为,就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测水平而言,只能预测一星期之内或一周左右的天气,太长时间的天气预测难以实现,只能对整个气候做一个大概估计。目前来看,近期北方再次发生大规模降雪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如果雨雪来临,我们肯定会提前做好预报,也请大众能够关注天气预报,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防止感冒。”杨贵名说。(蒋秀娟)
(来源:科技日报)
这次暴雪为何会来得如此迅猛?属于异常现象吗?是人工增雪带来的吗?未来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暴雪?
此次降雪是巧合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秋末冬初的降雪呈现出三大特点:时间早、范围广、强度大。“似乎还没有过那么早的降雪,甚至在秋末北京就早早地迎来第一场降雪;而9日夜间到12日的降雪更是波及了我国大部北方地区,包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众多省份;而这一次的降雪强度要比预期大得多,引起了交通出行等众多不便。”杨贵名说。
为什么这次降雪强度会那么大?杨贵名解释,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巧合,恰好冷暖空气遇到了一起。9日夜间到12日这一次的降雪主要是由于从南方热带洋面输送过来的暖湿气流和高纬度来的强冷空气碰到了一起,从而产生了大降雪。
“人工增雪说”没依据
对于今年北方降雪过早的来临和强度较大,有人怀疑是“人工增雪”所为,或者受“气候变暖”的影响。
据了解,11月1日北京地区的第一次降雪,的确和人工增雪有一定关系。有关媒体报道,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他们于10月31日晚8时开始作业到11月1日11时25分,共点燃186根碘化银烟剂,人工增雨雪达1600万立方米。这场大雪对缓解北京目前严重的干旱形势作用匪浅。
但北京市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于新文也指出,1日的降雪主要是回流天气,也就是海上水气输入,造成北京局部地区的大雪天气,人工增雪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对于11月12日是否也有人工增雪?杨贵名表示,这种说法没有依据。按照常理,人工增雪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干旱,如果真的能够达到目的而使用人工手段,这固然是一种利大于弊的作为,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此次北方大降雪似乎没有人工增雪的必要。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便北京的第一场雪使用了人工作业,但是它的波及范围是否真有那么广、影响的时间是否那么长,似乎还有待科学的证据,具体人工作业能够增加多少毫米的降雪,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人工增雪的效果检验,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曾表示,人工增雪的检验机制是世界性难题,检验作业后到底增加了多少现在无法确定,专家目前也只能通过判断效果、雷达监测等手段估测。
杨贵名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要平衡利弊。如果使用人工作业能够缓解自然旱情,适度的人工作业也是被允许的。
“当然,有人提到这次降雪和‘天气变暖’有关,也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据。气候变暖是一个大的背景,气候变暖导致的长时间受暖气团控制的某些地区,一旦有冷空气来临并与之相遇,就会产生比较剧烈的天气。”杨贵名说,但气候变暖影响的是整个气候,是一个长时间的影响,而此次降雪是短时间的天气过程,这两个尺度不是一回事,相互的关联不会那么直接。
与“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不相似
此次北方突降的暴雪,让许多交通来不及做好预防就陷入瘫痪之中,许多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人们不禁担心:这是否会重现“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历史。
杨贵名指出,这次的北方大规模降雪和“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没有相似的特征。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是发生在年初1—2月份,主要时段在隆冬季节,而这次北方的降雪是在秋末冬初;此外,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长时间稳定交汇于南岭以北和云贵交界处以东地区,在来自热带洋面的暖湿气流十分活跃且稳定的有利条件下,不断有冷空气补充,使得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在垂直方向形成了“冷—暖—冷”的夹心层结构,导致了大范围的冰冻天气;而此次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降雪并没有这些成因。
杨贵名介绍说,14日至17日,还将有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地区东南部、四川盆地、江汉、江南北部和西部、贵州等地将出现初霜冻。
另悉,近期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较强,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低1℃—3℃,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等地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低4℃—5℃。
对于下一次北方的降雪将在什么时候,杨贵名认为,就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测水平而言,只能预测一星期之内或一周左右的天气,太长时间的天气预测难以实现,只能对整个气候做一个大概估计。目前来看,近期北方再次发生大规模降雪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如果雨雪来临,我们肯定会提前做好预报,也请大众能够关注天气预报,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防止感冒。”杨贵名说。(蒋秀娟)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