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训练等教学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它是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关键。传统的演示实验采用“注入式” 教学,效率低。“注入式”教学的全过程往往由教师包办,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状态。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不重视启发学生理解仪器的选用的原理,而要学生“依样画葫芦”,等等。实践证明,这种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与方法都是低效率的。
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率?
一、演示实验的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实验装置与操作的科学与规范性,并尽可能地缩短实验所需时间。
2.要争取获得良好的直观效果。
3.要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装置的选用和组装是否科学,实验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及实验的直观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实验教学的成败,这是尽人皆知的,但好的演示实验若不配合于较佳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应如何选择与实验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演示实验教学的效率。
二、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演示实验效率
1. 以学生为主体,着力于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力于能力的培养,前者是教学的主导思想,后者是贯彻教学思想的着力所在。教学过程无疑包含在对知识的传授,但又不仅于此,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等等体现并决定于能力,不提高学生的能力,显然就无法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及创造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使通常生受用无穷,使教学事半功倍。以观察能力的培养而言,所有的演示实验都需先通过观察而后及其它,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学生往往只注意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忽略其它可能更为本质的现象。例如,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的实验。
操作:点燃镁条,迅速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瓶底事先铺一层细砂。
现象:(1)镁条剧烈燃烧,放出耀眼的强光――这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2)放出大量的热――这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3)生成物质的色态――镁条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氧化镁,析出的黑色固体“碳”附着在集气瓶内壁上。
在教学中若不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就容易忽略对上述(2)、(3)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就不能了解它作为化学反应的主要特征現象而且必将影响对此反应的本质理解与记忆。
全面观察的后的认真分析,是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概念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往蔗糖中加浓硫酸——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
现象:(1)蔗糖逐渐变为黑色固体――可导出浓硫酸具在脱水性,这是本实验的分析重点为。
(2)黑色固体的体积逐渐膨胀,有泡沫形成,最后变为多孔性的黑色块状物――这是导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的实验现象,它是本实验的分析难点。
启发学生对上述现象逐层剖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需要下功夫的,但如果先提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然后依此实验作为难,或对此实验的种种现象均由教师直接讲解,这似乎更省力、省时、更有效率,其实不然,因为验证“果然如此”,不等于理解了“为何如此”,而且老师的讲解即使是“讲深讲透”,也不等于学生已“想深想透”。所以教师应着力于启发学生根据实验提供的现象深入分析以提示其本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深入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样的演示实验教学无疑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依据实验所提供的现象,教师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训在瓣的情景下发挥“下迁移”,这应该是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以“盐的水解”的演示实验教学为例。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盐的水溶液并非都呈中性。但解决此问题要牵涉到水的电离、电离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一系列概念,尽管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但运用这些旧知识以建立“盐的水解”这个概念的过程,对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于自我完成的。为此,可将演示实验改为按下表操作的学生实验:
然后围绕下列两组问题先后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第一组问题:
(1) NH4CL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2) NH4CL 电离产生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各OH-能否大量共存?
(3) NH4CL 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该溶液中[H+]和[OH]-比较有何不同?
上述问题的分析、讨论能开拓如下思路:盐所电离的离子与水所电离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是水的电离平衡能否移动的关键;水的电离平衡移动与否,决定了溶液中H+和OH-之比,即决定了溶液的酸碱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第2组问题:
(1)CH3COONa溶液为何显碱性?
(2)什么样的离子会改变水中的[H+]和[OH-]?
(3)哪些酸、碱发生的中和反应是可逆的?为什么?
教师用实验创设情景,再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同步进行,提高了演示实验教学的效率。
3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是艺术,是科学,是艺术就该有创造,是科学就该实事求是,教学方法需要多多样化,这不仅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奋思维的需要,而且它更取决于教学内容与设置目的,充分挖掘学生及教师本身的学习与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各种教学法的运用才能获取最高的效率。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对不同的实验 目标,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实验原理及操作,一般宜用更多的实验性提问,而对由实验现象导出反应原理和新的理论概念的课题,若与旧知识 联系 不大紧密的,则宜用更多的讲述,如胶体的性质,原电池原理等等。至于研究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上的运用,则需要多的分析对比与归纳,如通过电解食盐水的演示实验对比分析食盐水电解槽的结构原理,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对比生铁的冶炼原理等等。对于那些通过实验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教学方法大致按:看(观察)―――议(引导分析讨论)―――读(阅读课文)―――讲(分析总结)等程序进行。总之,每课题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应该是单一的。
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除根据课题的特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师的擅长,总之,如何从课题、学生、教师以及设备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出发,实事求是地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这应该是教学艺术与科学的体现。【e】(河北省滦县职教中心 0637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率?
一、演示实验的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实验装置与操作的科学与规范性,并尽可能地缩短实验所需时间。
2.要争取获得良好的直观效果。
3.要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装置的选用和组装是否科学,实验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及实验的直观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实验教学的成败,这是尽人皆知的,但好的演示实验若不配合于较佳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应如何选择与实验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演示实验教学的效率。
二、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演示实验效率
1. 以学生为主体,着力于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力于能力的培养,前者是教学的主导思想,后者是贯彻教学思想的着力所在。教学过程无疑包含在对知识的传授,但又不仅于此,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等等体现并决定于能力,不提高学生的能力,显然就无法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及创造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使通常生受用无穷,使教学事半功倍。以观察能力的培养而言,所有的演示实验都需先通过观察而后及其它,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学生往往只注意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忽略其它可能更为本质的现象。例如,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的实验。
操作:点燃镁条,迅速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瓶底事先铺一层细砂。
现象:(1)镁条剧烈燃烧,放出耀眼的强光――这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2)放出大量的热――这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3)生成物质的色态――镁条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氧化镁,析出的黑色固体“碳”附着在集气瓶内壁上。
在教学中若不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就容易忽略对上述(2)、(3)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就不能了解它作为化学反应的主要特征現象而且必将影响对此反应的本质理解与记忆。
全面观察的后的认真分析,是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概念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往蔗糖中加浓硫酸——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
现象:(1)蔗糖逐渐变为黑色固体――可导出浓硫酸具在脱水性,这是本实验的分析重点为。
(2)黑色固体的体积逐渐膨胀,有泡沫形成,最后变为多孔性的黑色块状物――这是导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的实验现象,它是本实验的分析难点。
启发学生对上述现象逐层剖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需要下功夫的,但如果先提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然后依此实验作为难,或对此实验的种种现象均由教师直接讲解,这似乎更省力、省时、更有效率,其实不然,因为验证“果然如此”,不等于理解了“为何如此”,而且老师的讲解即使是“讲深讲透”,也不等于学生已“想深想透”。所以教师应着力于启发学生根据实验提供的现象深入分析以提示其本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深入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样的演示实验教学无疑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依据实验所提供的现象,教师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训在瓣的情景下发挥“下迁移”,这应该是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以“盐的水解”的演示实验教学为例。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盐的水溶液并非都呈中性。但解决此问题要牵涉到水的电离、电离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一系列概念,尽管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但运用这些旧知识以建立“盐的水解”这个概念的过程,对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于自我完成的。为此,可将演示实验改为按下表操作的学生实验:
然后围绕下列两组问题先后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第一组问题:
(1) NH4CL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2) NH4CL 电离产生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各OH-能否大量共存?
(3) NH4CL 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该溶液中[H+]和[OH]-比较有何不同?
上述问题的分析、讨论能开拓如下思路:盐所电离的离子与水所电离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是水的电离平衡能否移动的关键;水的电离平衡移动与否,决定了溶液中H+和OH-之比,即决定了溶液的酸碱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第2组问题:
(1)CH3COONa溶液为何显碱性?
(2)什么样的离子会改变水中的[H+]和[OH-]?
(3)哪些酸、碱发生的中和反应是可逆的?为什么?
教师用实验创设情景,再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同步进行,提高了演示实验教学的效率。
3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是艺术,是科学,是艺术就该有创造,是科学就该实事求是,教学方法需要多多样化,这不仅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奋思维的需要,而且它更取决于教学内容与设置目的,充分挖掘学生及教师本身的学习与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各种教学法的运用才能获取最高的效率。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对不同的实验 目标,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实验原理及操作,一般宜用更多的实验性提问,而对由实验现象导出反应原理和新的理论概念的课题,若与旧知识 联系 不大紧密的,则宜用更多的讲述,如胶体的性质,原电池原理等等。至于研究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上的运用,则需要多的分析对比与归纳,如通过电解食盐水的演示实验对比分析食盐水电解槽的结构原理,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对比生铁的冶炼原理等等。对于那些通过实验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教学方法大致按:看(观察)―――议(引导分析讨论)―――读(阅读课文)―――讲(分析总结)等程序进行。总之,每课题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应该是单一的。
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除根据课题的特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师的擅长,总之,如何从课题、学生、教师以及设备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出发,实事求是地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这应该是教学艺术与科学的体现。【e】(河北省滦县职教中心 0637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