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施工质量全面控制的层面着手,初步解析高层型建筑工程项目中高标号混凝土的几方面关键情况及有关问题。此文中谈及的相应施工控制内容与近些年来建筑施工实际工作经验紧密关联,其中对各问题要素开展了具体解读,以期可为下一阶段施工质量提升作出借鉴。
[关键词]高标号混凝土;施工质量;关键控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1-0092-01
前言
鑒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长大潮前提下,高标号混凝土在近些年来被实践运用的范围与广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期,这种混凝土的多方面使用优势已被普遍证实,尤其将其投入高层建筑具体施工中的实施优点相当卓著。但也有部分施工情况下未能掌握好高标号混凝土运用规范,为下一阶段施工质量得以切实提升,需解析高层型建筑工程项目中高标号混凝土的几方面关键情况及各问题要素。
1.对各施工材料实施基础性质量控制
1.1 水泥强度及质量的稳定
在筛选高标号混凝土的调制水泥时,须注重挑选强度指数达到42.5级及以上的硅酸盐类水泥,以维护水泥参拌及施工期间的质量稳定性。另外,若有选择条件,可首要选用高标号型水泥开展调配操作。
1.2 粗骨料方面质量控制
除去特殊设计需求,对粗骨料的筛选运用也需考虑。此材料粒径不得超出31.5mm;假如混泥土的实施级别须达到C60及以上,那粗骨料粒径不得超出25mm,而当中针片形状的材料占比不能超出5.0%,泥量占比不超出0.5%,泥块量占比不超出0.2%,并使用全程严格依照有关质控规范检验以及实施[1]。
1.3 细骨料方面质量控制
由于需调配的混泥土多用在高层型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配比设计所囊括的细骨料需达一定规格细度参数(低于2.6);泥量占比不超出2.0%,泥块量占比不超出0.5%,并使用全程严格依照有关质控规范检验以及实施[2]。
1.4 外加剂方面质量控制
一个方面须检验选用外加剂出品商的生产许可资料,验证质检试用报告,确认质量符合本次施工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须在投入运用外加剂前再度开展试用检查,判定混凝土中加入的外加剂与调配水泥都达到相应性能。
1.5 掺合料方面质量控制
调配出来的混泥土强度相对较高,其所需的掺合料亦必须选用最高规格,以确保其参拌活性高,实际运用中适宜联合加入一定量的矿物型材料。
1.6 水方面的质量控制
不能用于人类入口饮用的用水,均须通过质检实验以后方可加入参拌。不论是被污染过的水或是工业实施中形成的废水,其PH参数不能超出4,即酸性水占比高出1%的水都不能引入到混泥土实际调配搅拌操作之中[3]。
2.配置比方面的各质控要素解析
2.1 调配制作高强型混凝土的基本及特殊规范
在基准层面讲,调配制作高强型混凝土的各种材料配比要按实际场地的实验数据进行详细确定,如外加剂、砂率、矿物参拌材料等的选用种类、配比量都包含在试验过程之中。除了一些时候的特殊需求外,经运算混凝土实际操作配比要硬性规定成干硬型的混凝土,尽量排除塑性混凝土的配比情况。水泥实际使用总量不超出550kg/m3,矿物参拌材料、水泥两种的总体含量不超出600kg/m3。一旦详细确认了混凝土的具体配合比后,起码需展开六(及以上)次反复实验,以求出平均值,且这个平均值不能少于设计调配制作强度[4]。
2.2 配比调制高强型混凝土
2.2.1 确定配比调制强度
假如施工现场的条件相对恶劣一些,那么不能完全践行实验室中的配比结果,其测评方式将会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增高配比调制的强度,使得到的混凝土能维持稳定、安全。具体强度的实践差值需经很多实验后得出综合统计数值,若施工现场没有这个数值,调配的实际强度值的差值不可低于3.0Mpa。
2.2.2 设计配比调合混凝土过程之中的基础参数
设计配比调合的基础参数必须谈到水、灰比例,其配比介于0.40~0.80阶段时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的使用总水量。按粗骨料选用粒径、类型、实施要求等确定出拌合物的具体稠度值,以水、灰比例不达0.40的情况来实施水量实验。泵送用水的操作要于90mm坍落度前提下实施,假如坍落度增高20mm则用水总量提升5kg,以此运算得到没有投入外加剂时段的使用水量。若坍落度超出60mm砂率,须经实验明确认定水量[5]。
2.2.3 调整并确认配合比
实验调配中的最小参拌用量需和相应规范内容相匹配,以使实验与现实操作处在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假如实验调配制作所得拌制物的坍落度值、维勃稠度值等难以匹配于相应规范内容,则要在维持水、灰比例恒定基础上调改用数量,待达到要求后才可确定。
3.工程实施现场工作人员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3.1 材料进入工程实施现场的质量把控
各种混凝土制作材料进入工程实施现场时,质检工作者必须严格依照相应检验规范开展逐一、逐项质控检查。以确保各类材料进入施工地前都达到设计参数标准。而实验工作者则须逐一检查样品,使实验所得结果和设计理念内容相互一致,谨慎消除供货商调换材料的现象以及对应问题。
3.2 制作成品全程的质控问题
问题大致有:(1)运算不够谨慎、准确。因受人为或是非人为方面的实际干扰,材料总量的投入未能达到规范量,进而出现成品不达标的负面现象。(2)参拌实施中的方式、时间等各因素把握不到位。参拌实施进度中要参照有关部门的具体实践规范来开展,然而近些年的实践工作当中却形成了一定的配合阻碍问题,致使混凝土参拌实施中方式、时间等各因素把握不够好,特别是一些施工单位仍沿用老旧、落后的参拌模式,如此致使混凝土成品难以达到标准质量。(3)混凝土处于运输及进入模型期间的质控问题。因运输混凝土的工具设备较为发达,当下已经逐步减少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促使混凝土得以更快、更好地实现均匀入模,但少数施工单位却图节省成本投入,选用较原始、简陋的运输方式展开工作,这就降低了入模施工的总体操作层次。鉴于上面几个问题,不论是运算、参拌过程的实施,还是混凝土的运输、入模方面操作,要须严格依照有关部门及设计的具体标准展开工作操作,以减少二次返工、施工质量难以过关等诸多问题出现。
3.3 做好养护质控工作
待混凝土的所有构成部件得以浇筑成型以后,相应工作者要严格完成养护作业任务。运用高标号的混凝土要注重保温养护,即用土工布遮盖于表面,直至凝固完全后逐步强化土工布外表的湿度,以使混凝土出现水化反应现象时有足量的水分补给[6]。
4.结束语
综合归纳上面分述能得到:施工地工作者们应于充分知晓高标号混凝土运用质控规范的基础之上完成每一环节任务操作。特别需要注重基础材料的严格把控,将配合比的调改、确定工作落于实处,追求各项指标数据的实验高准确度。施工、运输及入模等作业进程中要达到高效与规范要求。唯有严控所有工作的实际操作才可实现高标号混凝土的运用高质量化。
参考文献
[1] 邓兴国,李九印.高层建筑高、低标号混凝土整层同时浇筑施工的探讨[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7,(03):68-70.
[2] 董周建.以箱梁施工所用C50混凝土为例介绍高性能混凝土[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6):77-78+98.
[3] 甘文忠,张曾,王永峰.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高标号抗冲磨硅粉混凝土温控施工技术[J].水力发电,2016,42(10):83-86.
[4] 张宝红,宁顺才.高强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尼泊尔上塔马克西项目上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3):64-65.
[5] 于金琪.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在西固黄河大桥施工中的应用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12(05):282-285.
[6] 张宇,刘明,陈景,等.混凝土粘度调节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J].四川建材,2017,43(01):19-21.
[关键词]高标号混凝土;施工质量;关键控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1-0092-01
前言
鑒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长大潮前提下,高标号混凝土在近些年来被实践运用的范围与广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期,这种混凝土的多方面使用优势已被普遍证实,尤其将其投入高层建筑具体施工中的实施优点相当卓著。但也有部分施工情况下未能掌握好高标号混凝土运用规范,为下一阶段施工质量得以切实提升,需解析高层型建筑工程项目中高标号混凝土的几方面关键情况及各问题要素。
1.对各施工材料实施基础性质量控制
1.1 水泥强度及质量的稳定
在筛选高标号混凝土的调制水泥时,须注重挑选强度指数达到42.5级及以上的硅酸盐类水泥,以维护水泥参拌及施工期间的质量稳定性。另外,若有选择条件,可首要选用高标号型水泥开展调配操作。
1.2 粗骨料方面质量控制
除去特殊设计需求,对粗骨料的筛选运用也需考虑。此材料粒径不得超出31.5mm;假如混泥土的实施级别须达到C60及以上,那粗骨料粒径不得超出25mm,而当中针片形状的材料占比不能超出5.0%,泥量占比不超出0.5%,泥块量占比不超出0.2%,并使用全程严格依照有关质控规范检验以及实施[1]。
1.3 细骨料方面质量控制
由于需调配的混泥土多用在高层型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配比设计所囊括的细骨料需达一定规格细度参数(低于2.6);泥量占比不超出2.0%,泥块量占比不超出0.5%,并使用全程严格依照有关质控规范检验以及实施[2]。
1.4 外加剂方面质量控制
一个方面须检验选用外加剂出品商的生产许可资料,验证质检试用报告,确认质量符合本次施工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须在投入运用外加剂前再度开展试用检查,判定混凝土中加入的外加剂与调配水泥都达到相应性能。
1.5 掺合料方面质量控制
调配出来的混泥土强度相对较高,其所需的掺合料亦必须选用最高规格,以确保其参拌活性高,实际运用中适宜联合加入一定量的矿物型材料。
1.6 水方面的质量控制
不能用于人类入口饮用的用水,均须通过质检实验以后方可加入参拌。不论是被污染过的水或是工业实施中形成的废水,其PH参数不能超出4,即酸性水占比高出1%的水都不能引入到混泥土实际调配搅拌操作之中[3]。
2.配置比方面的各质控要素解析
2.1 调配制作高强型混凝土的基本及特殊规范
在基准层面讲,调配制作高强型混凝土的各种材料配比要按实际场地的实验数据进行详细确定,如外加剂、砂率、矿物参拌材料等的选用种类、配比量都包含在试验过程之中。除了一些时候的特殊需求外,经运算混凝土实际操作配比要硬性规定成干硬型的混凝土,尽量排除塑性混凝土的配比情况。水泥实际使用总量不超出550kg/m3,矿物参拌材料、水泥两种的总体含量不超出600kg/m3。一旦详细确认了混凝土的具体配合比后,起码需展开六(及以上)次反复实验,以求出平均值,且这个平均值不能少于设计调配制作强度[4]。
2.2 配比调制高强型混凝土
2.2.1 确定配比调制强度
假如施工现场的条件相对恶劣一些,那么不能完全践行实验室中的配比结果,其测评方式将会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增高配比调制的强度,使得到的混凝土能维持稳定、安全。具体强度的实践差值需经很多实验后得出综合统计数值,若施工现场没有这个数值,调配的实际强度值的差值不可低于3.0Mpa。
2.2.2 设计配比调合混凝土过程之中的基础参数
设计配比调合的基础参数必须谈到水、灰比例,其配比介于0.40~0.80阶段时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的使用总水量。按粗骨料选用粒径、类型、实施要求等确定出拌合物的具体稠度值,以水、灰比例不达0.40的情况来实施水量实验。泵送用水的操作要于90mm坍落度前提下实施,假如坍落度增高20mm则用水总量提升5kg,以此运算得到没有投入外加剂时段的使用水量。若坍落度超出60mm砂率,须经实验明确认定水量[5]。
2.2.3 调整并确认配合比
实验调配中的最小参拌用量需和相应规范内容相匹配,以使实验与现实操作处在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假如实验调配制作所得拌制物的坍落度值、维勃稠度值等难以匹配于相应规范内容,则要在维持水、灰比例恒定基础上调改用数量,待达到要求后才可确定。
3.工程实施现场工作人员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3.1 材料进入工程实施现场的质量把控
各种混凝土制作材料进入工程实施现场时,质检工作者必须严格依照相应检验规范开展逐一、逐项质控检查。以确保各类材料进入施工地前都达到设计参数标准。而实验工作者则须逐一检查样品,使实验所得结果和设计理念内容相互一致,谨慎消除供货商调换材料的现象以及对应问题。
3.2 制作成品全程的质控问题
问题大致有:(1)运算不够谨慎、准确。因受人为或是非人为方面的实际干扰,材料总量的投入未能达到规范量,进而出现成品不达标的负面现象。(2)参拌实施中的方式、时间等各因素把握不到位。参拌实施进度中要参照有关部门的具体实践规范来开展,然而近些年的实践工作当中却形成了一定的配合阻碍问题,致使混凝土参拌实施中方式、时间等各因素把握不够好,特别是一些施工单位仍沿用老旧、落后的参拌模式,如此致使混凝土成品难以达到标准质量。(3)混凝土处于运输及进入模型期间的质控问题。因运输混凝土的工具设备较为发达,当下已经逐步减少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促使混凝土得以更快、更好地实现均匀入模,但少数施工单位却图节省成本投入,选用较原始、简陋的运输方式展开工作,这就降低了入模施工的总体操作层次。鉴于上面几个问题,不论是运算、参拌过程的实施,还是混凝土的运输、入模方面操作,要须严格依照有关部门及设计的具体标准展开工作操作,以减少二次返工、施工质量难以过关等诸多问题出现。
3.3 做好养护质控工作
待混凝土的所有构成部件得以浇筑成型以后,相应工作者要严格完成养护作业任务。运用高标号的混凝土要注重保温养护,即用土工布遮盖于表面,直至凝固完全后逐步强化土工布外表的湿度,以使混凝土出现水化反应现象时有足量的水分补给[6]。
4.结束语
综合归纳上面分述能得到:施工地工作者们应于充分知晓高标号混凝土运用质控规范的基础之上完成每一环节任务操作。特别需要注重基础材料的严格把控,将配合比的调改、确定工作落于实处,追求各项指标数据的实验高准确度。施工、运输及入模等作业进程中要达到高效与规范要求。唯有严控所有工作的实际操作才可实现高标号混凝土的运用高质量化。
参考文献
[1] 邓兴国,李九印.高层建筑高、低标号混凝土整层同时浇筑施工的探讨[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7,(03):68-70.
[2] 董周建.以箱梁施工所用C50混凝土为例介绍高性能混凝土[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6):77-78+98.
[3] 甘文忠,张曾,王永峰.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高标号抗冲磨硅粉混凝土温控施工技术[J].水力发电,2016,42(10):83-86.
[4] 张宝红,宁顺才.高强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尼泊尔上塔马克西项目上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3):64-65.
[5] 于金琪.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在西固黄河大桥施工中的应用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12(05):282-285.
[6] 张宇,刘明,陈景,等.混凝土粘度调节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J].四川建材,2017,43(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