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就听说柴静在写书。《读库》的出版人老六在自己的活动上预告,希望大家多支持,“因为她不阔,朋友们都希望这本书让她赚够版税,这样,就不用租房住了。”后来呢,在网上搜索柴静,“央视最穷主持人”成为紧随其后的标签。柴静对此的回应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这事跟能力和道德都没关系,没什么可自惭,也没什么可自得的,更谈不上甘于清贫。溢美之词,不敢领受。”虽然关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边界一直模糊不清,“穷”又成了卖书的标签,但你若是敢直截了当地问她究竟有没有买房,她也一定会用四个字来结束这场尴尬的对话,“无可奉告”。
柴静有一种清冷的女神范儿,闪着理想主义的光环,怎么能与人谈论买房这类的物质话题?你甚至不好意思称赞她漂亮,那实在显得肤浅。总之,她就像是一朵理想主义之花,为了一个优美的姿态而活。
按出版方介绍,《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书中讲述的大都是她在选题操作中的一些故事,柴静强调故事中的人,称“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可是如果只看封面,就知道那不可能是同一类人的生活—来自大城市的女主持人,置身于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农民中,怎么看怎么像是走进基层的宣传照。那些贫穷、苦逼又倒霉的新闻当事人,只是她的报道对象,而非朋友。她来了又去,带走的是新闻素材,那些可以在央视播出的内容。要说朋友,应该是在新书发布会上为她站台的11个“文艺中年男闺蜜”,邱启明、白岩松、罗永浩,都是社会精英,对她赞不绝口。
做了10年“底层”报道,柴静的文字中依然保留着文艺青年的气息和小资劲儿。她下笔煽情,她在书中也写道:“有位观众曾经在博客里批评过我,我觉得说得真好:‘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冗长的逻辑链……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柴静狠狠地批评自己,同时又有点倔强而骄傲的写下别人对她的另一个评价:“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可是怎么看不惯也是没用的,至少现在如此。她的粉丝忠诚度极高,《看见》首印50万册,上市不到1个月,已经加印。每次签售,都有几千人等着。还有人建议出版社多给柴静一些稿酬,因为她不属于高端收入群体。虽然简单算笔账也知道这笔版税已经足以在北京买房。那群人是真心爱她,在柴静身上投射着自己的理想,与名利无关的那一部分。可是真实的生活,又怎么可能脱离开名和利呢?
娱乐杂志已经开始用追踪明星的方式调查柴静的婚姻状况,或许还有她的收入和财产。那我也用一个道听途说的八卦来结束这篇文章,柴静没有北京户口,央视的工作人员让她提交材料办理,她却没有回复。这样的传说与她清高的“女神”品格是多么相称啊。
《伦敦塔集雨人》
作者:朱莉娅·斯图亚特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哀而不伤的小说,用幽默风趣的笔调,讲述了一个爱与失去的故事:关于一对中年丧子的夫妇,如何走出悲伤的壁垒;关于几个孤独的人,如何在默默无言中传递爱意。斯图亚特将这个幽默的故事带向让人信服的、温暖的结局,她极擅长描写恋爱中笨拙的男子。他们不善言辞,不懂得抓住机会,不会讨人欢心,曲意奉承,胸中纵有柔情万千,却无法宣之于口,他们只会沉着脸,闷闷的努力,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一方小天地。
《天下卵》
作者:冯唐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冯唐说这是有关权力的书,实则包罗万象,《天下卵》,冯唐用一句貌似名言的话做了定论:“……男人,要得势,先要去势。”也就是说,天下和卵,不可兼得?一个以阉割男人为职业的家族,靠祖孙三代的努力,得到权位的故事。人人为己,各施手段,精彩纷呈又跌宕起伏,情节更是天马行空。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作者:李承鹏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这是中国第一博客李承鹏首部杂文集,也是他自己非常珍视的最具穿透力的文字集结。他对这个民族充满希望, 所以始终不停下批评与反省的笔。他爱这个世界,爱这个国,所以他的批评与反省充满温情。他为尊严写作,智力的尊严、记忆的尊严、亲情的尊严、表达的尊严、生育的尊严……因为他不相信一群没有尊严的国民,能建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个人有尊严,国家才美丽,且看“大眼”如何用幽默、辛辣而温情的笔触诠释这全世界都知道的道理。
《夺命债局》
作者:常小琥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一部揪心的生活悬念小说,借钱求生、为父正名、兄弟离心、商战炮灰、发妻悔婚、夺女之恨,一场屌丝逆袭高富帅的华丽战役,就发生在这短短15天里。三个男人的人生像俄罗斯轮盘一样,在半个月时间内走向湮灭、对调和转折。还钱之路出现反转,旧厂改组难、公司兼并战、私募上市路、高利贷运作,均在一个安于现状的小男人身边接连发生。
柴静有一种清冷的女神范儿,闪着理想主义的光环,怎么能与人谈论买房这类的物质话题?你甚至不好意思称赞她漂亮,那实在显得肤浅。总之,她就像是一朵理想主义之花,为了一个优美的姿态而活。
按出版方介绍,《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书中讲述的大都是她在选题操作中的一些故事,柴静强调故事中的人,称“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可是如果只看封面,就知道那不可能是同一类人的生活—来自大城市的女主持人,置身于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农民中,怎么看怎么像是走进基层的宣传照。那些贫穷、苦逼又倒霉的新闻当事人,只是她的报道对象,而非朋友。她来了又去,带走的是新闻素材,那些可以在央视播出的内容。要说朋友,应该是在新书发布会上为她站台的11个“文艺中年男闺蜜”,邱启明、白岩松、罗永浩,都是社会精英,对她赞不绝口。
做了10年“底层”报道,柴静的文字中依然保留着文艺青年的气息和小资劲儿。她下笔煽情,她在书中也写道:“有位观众曾经在博客里批评过我,我觉得说得真好:‘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冗长的逻辑链……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柴静狠狠地批评自己,同时又有点倔强而骄傲的写下别人对她的另一个评价:“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可是怎么看不惯也是没用的,至少现在如此。她的粉丝忠诚度极高,《看见》首印50万册,上市不到1个月,已经加印。每次签售,都有几千人等着。还有人建议出版社多给柴静一些稿酬,因为她不属于高端收入群体。虽然简单算笔账也知道这笔版税已经足以在北京买房。那群人是真心爱她,在柴静身上投射着自己的理想,与名利无关的那一部分。可是真实的生活,又怎么可能脱离开名和利呢?
娱乐杂志已经开始用追踪明星的方式调查柴静的婚姻状况,或许还有她的收入和财产。那我也用一个道听途说的八卦来结束这篇文章,柴静没有北京户口,央视的工作人员让她提交材料办理,她却没有回复。这样的传说与她清高的“女神”品格是多么相称啊。
《伦敦塔集雨人》
作者:朱莉娅·斯图亚特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哀而不伤的小说,用幽默风趣的笔调,讲述了一个爱与失去的故事:关于一对中年丧子的夫妇,如何走出悲伤的壁垒;关于几个孤独的人,如何在默默无言中传递爱意。斯图亚特将这个幽默的故事带向让人信服的、温暖的结局,她极擅长描写恋爱中笨拙的男子。他们不善言辞,不懂得抓住机会,不会讨人欢心,曲意奉承,胸中纵有柔情万千,却无法宣之于口,他们只会沉着脸,闷闷的努力,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一方小天地。
《天下卵》
作者:冯唐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冯唐说这是有关权力的书,实则包罗万象,《天下卵》,冯唐用一句貌似名言的话做了定论:“……男人,要得势,先要去势。”也就是说,天下和卵,不可兼得?一个以阉割男人为职业的家族,靠祖孙三代的努力,得到权位的故事。人人为己,各施手段,精彩纷呈又跌宕起伏,情节更是天马行空。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作者:李承鹏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这是中国第一博客李承鹏首部杂文集,也是他自己非常珍视的最具穿透力的文字集结。他对这个民族充满希望, 所以始终不停下批评与反省的笔。他爱这个世界,爱这个国,所以他的批评与反省充满温情。他为尊严写作,智力的尊严、记忆的尊严、亲情的尊严、表达的尊严、生育的尊严……因为他不相信一群没有尊严的国民,能建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个人有尊严,国家才美丽,且看“大眼”如何用幽默、辛辣而温情的笔触诠释这全世界都知道的道理。
《夺命债局》
作者:常小琥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一部揪心的生活悬念小说,借钱求生、为父正名、兄弟离心、商战炮灰、发妻悔婚、夺女之恨,一场屌丝逆袭高富帅的华丽战役,就发生在这短短15天里。三个男人的人生像俄罗斯轮盘一样,在半个月时间内走向湮灭、对调和转折。还钱之路出现反转,旧厂改组难、公司兼并战、私募上市路、高利贷运作,均在一个安于现状的小男人身边接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