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近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职业教育与行业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一世界性发展趋势——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必须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教育,与社会、企业相结合,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实用人才。
一、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我国的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普通化,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学科应放下架子,服务于专业教育,体现职业化。《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处理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文化基础教育适当配合。文化课应根据专业、工种的需要开设,其讲授内容着重按专业、工种的需要决定取舍,同时也要照顾学科的系统性。而英语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更应融入专业发展,做各专业的辅助工具,推动专业的发展。
其次,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企业参与学校发展的方式从原来的“企业配合”模式转化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同时正积极探讨“校企实体合作型”这一新模式。各地区纷纷设立开发区,大量外资的引入给地方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化浪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企业员工英语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突显,企业急需联合学校,进行合乎企业需求和考核标准量化的英语订单式培训,保证英语应用型人才的供应。
对地方经济形势以及学校发展机遇的分析、毕业生就业意向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调查,提供了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条件保证;就业实习的实施、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合作培养协议的签订和运作,提示了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可操作性;对行业企业规范发展、供(学校)需(企业)双方利益的分析指出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双方可持续性发展,说明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可行。
二、依托企业调整英语师资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强调掌握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以及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的培养应配套于企业的需求。
1.淡化学科,融入专业,由英语专业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方向发展
我国正大力倡行的能力本位模式化教学不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也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英语教师应脱离语言教学的束缚,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技能知识型人才。
淡化英语这一门学科,使之成为专业模块式教学的一部分,尝试把英语专业教师转变为专业英语教师。鼓励教师在自我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企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并加入到相关的教研组,与相应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师徒结对子关系。通过听取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的课程,同时参与专业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英语教师了解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一措施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学校积极为英语教师提供相当于初级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安排充当实习指导教师的助手,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水平,这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保障。随同专业教师暑期下厂实践,充当专业教师和外企专家的翻译,了解到英语在企业的应用范围和前沿的专业发展趋势,同时也可提高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英语人才的需求压力。这大大拓展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达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2.“走出去,请进来”,校企双方定期知识分享
英语教师下厂实践尚是部分职业学校的一大新举措,它达到了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三赢效果,体现了以思想解放、与时俱进为主要内涵的创新精神。事实证明,它是值得大力研究和推广的,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是双方的,除了职校教师的外派,同时学校也需要企业新的专业理念和实用的英语知识来丰富师资培养,为此,学校不光要让本校教师走出去,同时也要将企业的人才请进来。学校定期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讲座,让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参加,感受企业先进的技术水平;聘请企业的“老外”或“海归派”进行英语学术或英语用语措辞等方面的讲座,切实增长教师见识,提高教师英语水平。
三、优化教材体系,形成骨干教师引领下的课程教材改革浪潮
课程教材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长久以来,学校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需要总有一段距离,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采用的陈旧的教材体系。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实用型人才的知识及能力需求,既不能满足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不断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要把企业新的变化与要求及时反映到课程教材中,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编写英语校本教材,即按照岗位工种的技术要求,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校内英语教材。
融入到专业的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理念,此时开发教材,不仅可以促使教师的专业英语上升到理论阶段,而且有利于他们教科研能力的发展。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和部署,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英语教研组全体成员及部分专业教师组成项目组,积极开展英语教材改革。把专业英语融入到基础英语中,这样既实现了零起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也淡化理论,突出技能操作和实际应用。而教材的实施效果,学校可以建立三级评价体系来评价:首先提交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其次通过授课班级和学生评价来调整,最后通过各类调查问卷,骨干教师上门实访等多种方式来依托企业改进教材体系。
四、加强专业实践,融入企业技能培训服务团体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的社会,终身教育理念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等新观念融入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步入多元化的新时期。除传统的国家统招生外,在职成年人也成为重要的教育服务对象。教师除转入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人高考学历等多种社会培训外,和企业的英语合作培训,即职工培训也开放了师资培养方式,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国际化,越来越多涉外企业的HR们倾向采用“第三方语言测评机构+英语培训机构”的二元培训模式,这给学校参与企业的职业英语培训提供了良机,扩大了校企合作的空间。企业借助学校的专业化力量和教学资源,先设计好公司各部门相应的岗位英语胜任标准,然后在培训之前组织相关岗位员工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测评,将考试测评的成绩与既定的岗位英语胜任标准进行比照,找出能力与胜任之间的差距,并以此量化成培训需求和考核标准;其次,学校根据企业培训订单的培训需求和考核标准,量身定制相应的培训方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最后,在培训结束时,再次组织参训人员参与英语测评考试,通过培训前、培训后两次成绩对照以检验“本次英语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的预期”、“员工的英语胜任能力通过培训是否得到改善或提高”,做到企业内部英语培训可量化考核和整体绩效评估,避免了主观判断。
以上全新的培训方式不仅服务了企业,而且为培养师资提供了捷径和参考,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
总之,校企合作的原则是双方参与、互惠互利。学校只有大力挖掘更多的合作基点,凭借自身实力和特色参与社会竞争和技术创新,才能使合作更加稳定、深入。校企双方在英语师资建设方面的共同参与为教师学习、实践提供了更广的途径,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改善,推进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一、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我国的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普通化,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学科应放下架子,服务于专业教育,体现职业化。《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处理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文化基础教育适当配合。文化课应根据专业、工种的需要开设,其讲授内容着重按专业、工种的需要决定取舍,同时也要照顾学科的系统性。而英语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更应融入专业发展,做各专业的辅助工具,推动专业的发展。
其次,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企业参与学校发展的方式从原来的“企业配合”模式转化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同时正积极探讨“校企实体合作型”这一新模式。各地区纷纷设立开发区,大量外资的引入给地方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化浪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企业员工英语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突显,企业急需联合学校,进行合乎企业需求和考核标准量化的英语订单式培训,保证英语应用型人才的供应。
对地方经济形势以及学校发展机遇的分析、毕业生就业意向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调查,提供了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条件保证;就业实习的实施、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合作培养协议的签订和运作,提示了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可操作性;对行业企业规范发展、供(学校)需(企业)双方利益的分析指出合作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双方可持续性发展,说明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可行。
二、依托企业调整英语师资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强调掌握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以及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的培养应配套于企业的需求。
1.淡化学科,融入专业,由英语专业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方向发展
我国正大力倡行的能力本位模式化教学不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也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英语教师应脱离语言教学的束缚,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技能知识型人才。
淡化英语这一门学科,使之成为专业模块式教学的一部分,尝试把英语专业教师转变为专业英语教师。鼓励教师在自我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企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并加入到相关的教研组,与相应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师徒结对子关系。通过听取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的课程,同时参与专业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英语教师了解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一措施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学校积极为英语教师提供相当于初级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安排充当实习指导教师的助手,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水平,这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保障。随同专业教师暑期下厂实践,充当专业教师和外企专家的翻译,了解到英语在企业的应用范围和前沿的专业发展趋势,同时也可提高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英语人才的需求压力。这大大拓展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达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2.“走出去,请进来”,校企双方定期知识分享
英语教师下厂实践尚是部分职业学校的一大新举措,它达到了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三赢效果,体现了以思想解放、与时俱进为主要内涵的创新精神。事实证明,它是值得大力研究和推广的,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是双方的,除了职校教师的外派,同时学校也需要企业新的专业理念和实用的英语知识来丰富师资培养,为此,学校不光要让本校教师走出去,同时也要将企业的人才请进来。学校定期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讲座,让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参加,感受企业先进的技术水平;聘请企业的“老外”或“海归派”进行英语学术或英语用语措辞等方面的讲座,切实增长教师见识,提高教师英语水平。
三、优化教材体系,形成骨干教师引领下的课程教材改革浪潮
课程教材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长久以来,学校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需要总有一段距离,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采用的陈旧的教材体系。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实用型人才的知识及能力需求,既不能满足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不断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要把企业新的变化与要求及时反映到课程教材中,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编写英语校本教材,即按照岗位工种的技术要求,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校内英语教材。
融入到专业的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理念,此时开发教材,不仅可以促使教师的专业英语上升到理论阶段,而且有利于他们教科研能力的发展。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和部署,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英语教研组全体成员及部分专业教师组成项目组,积极开展英语教材改革。把专业英语融入到基础英语中,这样既实现了零起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也淡化理论,突出技能操作和实际应用。而教材的实施效果,学校可以建立三级评价体系来评价:首先提交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其次通过授课班级和学生评价来调整,最后通过各类调查问卷,骨干教师上门实访等多种方式来依托企业改进教材体系。
四、加强专业实践,融入企业技能培训服务团体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的社会,终身教育理念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等新观念融入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步入多元化的新时期。除传统的国家统招生外,在职成年人也成为重要的教育服务对象。教师除转入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人高考学历等多种社会培训外,和企业的英语合作培训,即职工培训也开放了师资培养方式,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国际化,越来越多涉外企业的HR们倾向采用“第三方语言测评机构+英语培训机构”的二元培训模式,这给学校参与企业的职业英语培训提供了良机,扩大了校企合作的空间。企业借助学校的专业化力量和教学资源,先设计好公司各部门相应的岗位英语胜任标准,然后在培训之前组织相关岗位员工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测评,将考试测评的成绩与既定的岗位英语胜任标准进行比照,找出能力与胜任之间的差距,并以此量化成培训需求和考核标准;其次,学校根据企业培训订单的培训需求和考核标准,量身定制相应的培训方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最后,在培训结束时,再次组织参训人员参与英语测评考试,通过培训前、培训后两次成绩对照以检验“本次英语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的预期”、“员工的英语胜任能力通过培训是否得到改善或提高”,做到企业内部英语培训可量化考核和整体绩效评估,避免了主观判断。
以上全新的培训方式不仅服务了企业,而且为培养师资提供了捷径和参考,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
总之,校企合作的原则是双方参与、互惠互利。学校只有大力挖掘更多的合作基点,凭借自身实力和特色参与社会竞争和技术创新,才能使合作更加稳定、深入。校企双方在英语师资建设方面的共同参与为教师学习、实践提供了更广的途径,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改善,推进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