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以乌金釉为底,表面呈现火山岩浆形态的陶瓷艺术釉,并对其形成原因、制备方法和装饰效果进行阐述。
关键词:乌金釉、火山岩、铁锈花、红泥
1 前言
乌金釉是一种铁含量较高的高温黑釉,乌黑透亮,光润如漆。火山岩艺术釉是以红泥做坯体,施以乌金釉,铁在乌金釉中分相形成铁锈花,产生如同火山岩浆形态的流纹,蜿蜒曲折的流纹在纯黑色的地子上显得格外鲜艳亮丽,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2 实验与制备工艺
2.1坯体
采用铁、锰含量高的紫砂土矿为主要原料,配以钾长石、石灰石和石英,经过湿式球磨和泥浆过滤工艺制成红泥,采用滚压成型制成坯体。坯体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如表1,坯体配方如表2。
2.2釉用原料
本实验采用钠长石、石英、滑石、玻璃粉、骨灰、碳酸钡和氧化铁。其化学成分如下表3,配方如表4。
2.3釉料制备工艺
工艺参数:总量500 g按配方准确称量,入快速球磨机湿磨40 min,其中料:球:水=1:2:0.8,球磨细度为360目筛筛余小于0.1%,出球后调节釉浆含水率约为40 ~ 45%,陈腐6 ~ 8 h备用。
2.4施釉工艺
用不锈钢条焊制的特殊固定工具,将干燥好的坯体固定后整个浸入釉浆中15 s左右取出,大约厚度为1.5 mm,待干燥后擦拭多余的釉浆,修整一下边角,放置于通风处自然干燥,等待装窑。
2.5烧成制度
本实验采用数控电窑烧成,烧成最高温度为1245℃,总烧成时间为7 h,从室温到1100℃用时约4.5 h,1100℃到1245℃用时2 h,高温保温30 min,然后关闭电源自然冷却。详细烧成制度见表5。
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3.1乌金釉形成类似火山岩效果的原因
乌金釉是含铁很高的釉料,在普通日用瓷坯体中烧制为通体漆黑发亮的颜色,但是在引入紫砂土矿制备的红泥坯体中,则局部产生许多红色、金色或金黄色的条纹和斑块,再加上随温度升高产生的气泡溢出留下的孔洞,形成类似火山岩浆一样的形态。主要原因是当铁含量一定时釉呈稳定的黑色,但当坯体中的铁也参与化学反应时,铁含量趋于饱和,就有了结晶铁,同时在骨灰的作用下局部进行液相分离,呈现不同的形态,铁在高温环境下所呈现的电子价态也是多样的。因此就有了黑色地子上呈现出其他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斑块,在釉熔融时的流动作用下,蜿蜒曲折,就像是火山喷发后的熔融岩浆一样格外鲜艳。
3.2化学成分对火山岩(乌金)艺术釉的影响
三氧化二铁是乌金釉的主要着色剂,铁含量决定着产品的主要色调,也是饱和形成结晶铁的主要条件。三氧化二铁含量少,低于6%不易于形成黑色地子,也就不能制成乌金釉。高于18%,铁含量过多则形成红色斑点的铁锈花或不规则的斑点纹理,不能形成实验所需的黑色地子。坯体中铁含量的关键是,在釉刚刚好呈黑色不结晶的情况下,参与反应,形成过量的结晶铁。骨灰是局部液相分离的关键因素,将过量的结晶铁分相成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才具有了如此美妙的艺术效果。
3.3制备工艺对艺术效果的影响
由于加入了相當含量的紫砂土矿这种瘠性材料,在滚压成型时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水分控制在20 ~ 25%,不超过25%,以免成型开裂和坯体致密不够,最终影响产品效果。在施釉过程中,浸釉时间和浸釉厚度的把握也比较关键,施釉过厚,烧后制品容易堆釉,局部形成大片的黑褐色铁锈花斑点。施釉太薄则釉无法生成结晶铁而使大部分釉面呈单一黑色,没有鲜亮的流纹和斑块,最佳施釉厚度为1.5 mm。
3.4烧成制度的影响
烧成制度对乌金釉形成火山岩艺术效果影响很大, 1220 ~ 1260℃为最佳烧成温度。温度过高(超过1280℃)容易过烧形成暗黑色砂石晶斑,且容易造成釉面起泡。温度过低(低于1200℃)则釉熔体流动性差,无法形成蜿蜒曲折的纹理,同样影响艺术效果。保温时间的长短除了影响釉的光泽度,同时也对液相分离效果产生影响,最佳保温时间为半小时。保温结束后直接熄火自然冷却即可。
4 结语
火山岩(乌金)艺术釉,是一种在乌金黑釉地子上呈现鲜艳的红色、金色和金黄色多种条纹及斑块,类似火山岩浆的艺术釉。釉熔体在高温时分相和流动作用下产生的条纹和斑块蜿蜒曲折,鲜艳的颜色和黑色的地子颜色相互对应,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使得这种釉料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用以装饰小型器皿、日常用具等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想要烧制出效果十分明显的火山岩(乌金)艺术釉产品,对配方中三氧化二铁、骨灰等的含量的把握相当关键,同时烧成温度和升温速度对制品的影响也比较大。该实验的制备难度不大,对烧成器具的要求也不高,对气氛不敏感,用一般的温控电窑即可。
参考文献
[1] 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 张玉南. 陶瓷艺术釉工艺学[M].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
[3] 王芬, 张超武, 黄剑锋. 硅酸盐制品的装饰及装饰材料[M]. 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与应用化学出版中心, 2004.
[4] 刘属兴, 刘维良, 夏光华. 陶瓷矿物原料与坯釉配方应用[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关键词:乌金釉、火山岩、铁锈花、红泥
1 前言
乌金釉是一种铁含量较高的高温黑釉,乌黑透亮,光润如漆。火山岩艺术釉是以红泥做坯体,施以乌金釉,铁在乌金釉中分相形成铁锈花,产生如同火山岩浆形态的流纹,蜿蜒曲折的流纹在纯黑色的地子上显得格外鲜艳亮丽,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2 实验与制备工艺
2.1坯体
采用铁、锰含量高的紫砂土矿为主要原料,配以钾长石、石灰石和石英,经过湿式球磨和泥浆过滤工艺制成红泥,采用滚压成型制成坯体。坯体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如表1,坯体配方如表2。
2.2釉用原料
本实验采用钠长石、石英、滑石、玻璃粉、骨灰、碳酸钡和氧化铁。其化学成分如下表3,配方如表4。
2.3釉料制备工艺
工艺参数:总量500 g按配方准确称量,入快速球磨机湿磨40 min,其中料:球:水=1:2:0.8,球磨细度为360目筛筛余小于0.1%,出球后调节釉浆含水率约为40 ~ 45%,陈腐6 ~ 8 h备用。
2.4施釉工艺
用不锈钢条焊制的特殊固定工具,将干燥好的坯体固定后整个浸入釉浆中15 s左右取出,大约厚度为1.5 mm,待干燥后擦拭多余的釉浆,修整一下边角,放置于通风处自然干燥,等待装窑。
2.5烧成制度
本实验采用数控电窑烧成,烧成最高温度为1245℃,总烧成时间为7 h,从室温到1100℃用时约4.5 h,1100℃到1245℃用时2 h,高温保温30 min,然后关闭电源自然冷却。详细烧成制度见表5。
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3.1乌金釉形成类似火山岩效果的原因
乌金釉是含铁很高的釉料,在普通日用瓷坯体中烧制为通体漆黑发亮的颜色,但是在引入紫砂土矿制备的红泥坯体中,则局部产生许多红色、金色或金黄色的条纹和斑块,再加上随温度升高产生的气泡溢出留下的孔洞,形成类似火山岩浆一样的形态。主要原因是当铁含量一定时釉呈稳定的黑色,但当坯体中的铁也参与化学反应时,铁含量趋于饱和,就有了结晶铁,同时在骨灰的作用下局部进行液相分离,呈现不同的形态,铁在高温环境下所呈现的电子价态也是多样的。因此就有了黑色地子上呈现出其他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斑块,在釉熔融时的流动作用下,蜿蜒曲折,就像是火山喷发后的熔融岩浆一样格外鲜艳。
3.2化学成分对火山岩(乌金)艺术釉的影响
三氧化二铁是乌金釉的主要着色剂,铁含量决定着产品的主要色调,也是饱和形成结晶铁的主要条件。三氧化二铁含量少,低于6%不易于形成黑色地子,也就不能制成乌金釉。高于18%,铁含量过多则形成红色斑点的铁锈花或不规则的斑点纹理,不能形成实验所需的黑色地子。坯体中铁含量的关键是,在釉刚刚好呈黑色不结晶的情况下,参与反应,形成过量的结晶铁。骨灰是局部液相分离的关键因素,将过量的结晶铁分相成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才具有了如此美妙的艺术效果。
3.3制备工艺对艺术效果的影响
由于加入了相當含量的紫砂土矿这种瘠性材料,在滚压成型时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水分控制在20 ~ 25%,不超过25%,以免成型开裂和坯体致密不够,最终影响产品效果。在施釉过程中,浸釉时间和浸釉厚度的把握也比较关键,施釉过厚,烧后制品容易堆釉,局部形成大片的黑褐色铁锈花斑点。施釉太薄则釉无法生成结晶铁而使大部分釉面呈单一黑色,没有鲜亮的流纹和斑块,最佳施釉厚度为1.5 mm。
3.4烧成制度的影响
烧成制度对乌金釉形成火山岩艺术效果影响很大, 1220 ~ 1260℃为最佳烧成温度。温度过高(超过1280℃)容易过烧形成暗黑色砂石晶斑,且容易造成釉面起泡。温度过低(低于1200℃)则釉熔体流动性差,无法形成蜿蜒曲折的纹理,同样影响艺术效果。保温时间的长短除了影响釉的光泽度,同时也对液相分离效果产生影响,最佳保温时间为半小时。保温结束后直接熄火自然冷却即可。
4 结语
火山岩(乌金)艺术釉,是一种在乌金黑釉地子上呈现鲜艳的红色、金色和金黄色多种条纹及斑块,类似火山岩浆的艺术釉。釉熔体在高温时分相和流动作用下产生的条纹和斑块蜿蜒曲折,鲜艳的颜色和黑色的地子颜色相互对应,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使得这种釉料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用以装饰小型器皿、日常用具等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想要烧制出效果十分明显的火山岩(乌金)艺术釉产品,对配方中三氧化二铁、骨灰等的含量的把握相当关键,同时烧成温度和升温速度对制品的影响也比较大。该实验的制备难度不大,对烧成器具的要求也不高,对气氛不敏感,用一般的温控电窑即可。
参考文献
[1] 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 张玉南. 陶瓷艺术釉工艺学[M].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
[3] 王芬, 张超武, 黄剑锋. 硅酸盐制品的装饰及装饰材料[M]. 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与应用化学出版中心, 2004.
[4] 刘属兴, 刘维良, 夏光华. 陶瓷矿物原料与坯釉配方应用[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