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异龄互动 培养分享意识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造就了越来越多缺乏分享意识的幼儿,小班幼儿的表现尤其突出,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独占玩具、食物的现象十分普遍。实践中,我们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大、中、小班幼儿的混龄活动,尝试利用幼儿的年龄差异,以大带小,促进小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以下是一组观察记录和分析。
  案例一
  妞妞,女,三周岁。小班入园适应阶段,她一把抢过本组的玩具篓子抱在胸前,不让其他同伴碰。不管教师怎样引导,就是无动于衷。最后,爸爸使用恐吓手段,她才勉强同意给组内的小朋友每人分发一块雪花片。
  大班的可可过生日,带来了大蛋糕。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班的弟弟妹妹也来为可可姐姐过生日了。唱生日歌,吹蜡烛,许愿,表演节目。当可可兴奋地将蛋糕分到每一个小朋友手上时,小班弟弟妹妹早已迫不及待了。孩子们吃着蛋糕,十分开心。自由活动时,妞妞对教师说:“下次我也要像可可姐姐那样带蛋糕来,和大家一起过生日。”
  〔分析〕
  生日会上,可可姐姐的分享行为给小班弟弟妹妹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而热闹的场景、快乐的心情以及与大家分享所产生的乐趣,又给了他们更直观、深切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们产生了向姐姐看齐、与大家分享的初步倾向。
  案例二
  晨间锻炼时间,洋洋(中班)主动拉着妞妞去取球,正好有两个球,他们一人一个,开始拍球。此时,亮亮(大班)走过来,对洋洋说:“能把你的球给我玩玩吗?”洋洋有些犹豫,不作声,而妞妞则警惕地抱住了自己的球,在一边观望。亮亮想了想,找了根绳子来,对洋洋说:“用绳子跟你换,可以吗?”洋洋爽快地答应了。
  〔分析〕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不同年龄段会采用不同的分享策略,如,中班的洋洋采用的是平等分享策略,而大班的亮亮则运用了礼貌用语和交换分享策略。虽然在这样的情境中,妞妞一时还表现出不愿与人分享的行为,也没有与中、大班的幼儿发生显性的互动,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种隐性互动的,即哥哥姐姐互动分享的过程为妞妞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榜样。
  案例三
  妞妞和宇宇(小班)一起进了建筑区,涵涵(小班)在一边玩娃娃家,星星(大班)在一边看书。游戏中,妞妞和宇宇为争夺一块半圆形的积木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过了一会儿,妞妞拿起一块拱形积木说:“我用这个跟你换吧。”“我不要。”结果两人找到了涵涵。涵涵问:“怎么了?”妞妞说:“我跟他换,他不给我。”涵涵听了不置可否,继续埋头“煮饭”。见没结果,两人又去找人评理,正好看到星星。听完陈述,星星说:“你们要相互谦让,可以一起玩,也可以先给一个人玩,然后再交换。”两人点点头,手拉手走了。
  〔分析〕
  当出现需要分享的情境时,妞妞开始使用从哥哥姐姐那儿学来的策略,但由于违背了自愿的原则,冲突再度发生。找到同龄的涵涵评理,由于经验水平相当,涵涵只能倾听,无法解决矛盾;而大龄同伴运用自身经验以及对交往策略、方法的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正是在这种主动模仿学习、自觉接受建议、自主解决矛盾的实践中,小班幼儿的分享策略日渐丰富,分享行为不断强化。
  案例四
  参观面包店后,孩子们开始用橡皮泥做面包,浩浩(中班)做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包,萌萌(大班)用黑色橡皮泥捏出了细小的芝麻粒,粘在做好的夹心面包上。妞妞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做了个长长的面包,然后用泥工刀在面包上点出一颗颗“小芝麻”。“妞妞,你做得真好!”哥哥姐姐夸奖道。妞妞很是高兴,拿着面包不停地向其他同伴展示:“你看,这是我做的芝麻面包,(芝麻)是用刀尖子点出来的。”
  〔分析〕
  因为年龄差异,中大班幼儿较为丰富的认知经验和成熟的操作技能成为有效的分享资源,妞妞正是从哥哥姐姐那儿分享到了制作面包的操作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进行了综合运用。在自己的“创新”成果获得同伴的认可后,妞妞在成就感的驱使下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快乐心情。
  案例五
  自由活动时,力力(大班,父母正闹离婚)有点不开心,眼睛红红的。萌萌(大班)、洋洋(中班)拽着他钻到了“秘密屋”(区角之一),说起了悄悄话。妞妞好奇,也走了进去,一会儿又折回身来,取了张面巾纸递给力力,然后温顺地坐在一边。
  第二天,妞妞家长问:“谁是力力啊?妞妞说要把他接回我们家。”
  〔分析〕
  在哥哥姐姐所营造的氛围和具体行动的感染、带动下,妞妞从对秘密行为的好奇转向对同伴悲伤情绪的关注,愿意分担同伴的不快乐,并引发了即时的帮助行为和深度的帮助设想。
  通过对妞妞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异龄互动为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创设了一个暗示、激发、模仿、学习、修正的空间,因此,更具自然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