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创造性成果的取得和杰出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问题既有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研究生本身创新能力的瓶颈。文章基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和研究生教育的制度优化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度优化;创新能力
Abstract: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is the guarantee for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healthy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way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talent training. Creative achievem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are inseparable from high-quality graduate educati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clude both imperfections in the system and bottlenecks i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the demand and supp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system optimization method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System Optimiz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引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根本保证。近几年的中美贸易争端,说到底是科技、人力资本的问题。人力资本积累因为其正外溢性,带来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实现一个国家持续增长。因此,人才培养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无疑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创造性成果的取得和杰出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都是核心。而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其人才培养关系着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国家目标的实现、也最终影响国家能力。
从近几年笔者所在学院的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来看,研究生的论文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差的论文,这些论文和一般差评论文的特征并无二致:研究主题不明确、逻辑结构混乱、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不恰当、结论不实,建议泛化,写作不规范、态度不端正、缺乏创新性。另一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论文模型很高级、排版与格式也相当规范、方法也相当精致,但是这些论文也有一些共性,就是:“无实证、不论文”,选题背景对所研究问题的偏离,论文的思想贫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严密、因果关系的机制描述不够清晰,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脱离,政策建议往往“放之四海而皆准”,文字不经过推敲就使用等等。而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面临答辩评委的质疑和提问,回答最多的是以往什么文献这么多了,因此本人也这么做了,论文的答辩看不出独立思考的成分。
因此,本文基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从制度和研究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当前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枷锁
近年来,为满足管理、评价和统计的需要,我国很多高校的研究生院对研究室培养过程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本身并没有围绕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1)招生选拔机制僵化。首先,随着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程度的增加,经济学科研究生规模持续增长,跨学科、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占比较多,但部分考生并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研究生复式流于形式,这就为之后的研究生培养埋下隐患。有些高校对于是否调剂跟风制定政策,缺少针对本校情况的政策。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以前接受调剂,后来调整为不接受调剂。在本校优秀生源留不住又不接受调剂的情况下,最后录取生源质量与此前相比有所下降。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首先,对跨学科和同等学历的学术研究生没有系统让他们修本科相关必修课的要求。其他即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本科阶段课程体系也不健全。只注重高级课程的开设,而较少关注学生学习质量。其次,有些课程内容及深度和本科阶段同质化严重。有的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评价高分,故意降低考试难度。最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的学习呈机械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质疑、探索及讨论。考虑到学分,大多数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里都缺少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3)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以笔者所在高校来看,研究生毕业论文、科研创新能力的方差较大,毕业论文质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导师基本都是严格自律,自身创新意识较强,对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有些导师把担任研究生导师当成一种荣誉和福利,极力为自己争取名额,但是缺少相应的责任。导师队伍只进不出,无法淘汰进取心不强、责任心不够的导师。有的导师性格偏执,不允许学生质疑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论文的指导缺少科学性。 2.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的瓶颈分析
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自不必赘述,而研究生阶段的创新能力是整个社会创新的重中之重。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阶段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应当致力于四方面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抗挫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只有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提升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
(1)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研究生应当具备对所研究问题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将这种逻辑推理正确、清晰地表达出来。首先,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从逻辑上能够找出以往文献可以继续探索的话题,并将其凝练成可研究的问题。其次,推敲各变量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政治学与伦理学等之间的关系,并梳理这些变量影响的机制。显然,这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再次,选择合适而不是高级的方法进行分析。现代经济学更看重数据,因此,很多研究更偏向计量经济方法,但是这并非说明计量方法一定比其他方法,比如描述、案例分析方法更恰当。最后,研究应该得出不深入分析就得不出的结论,即研究的结论不是常识,而是现象背后的含义。
(2)独立思考能力。任何一门科学,规范的研究首先应当是基于文献的,经济学也不例外。近年来,大量的经济学论文良莠不齐,很多经济学的学术研究生在进行某一经济问题的研究时,往往不加推敲、不加思考地模仿文献的做法。比如在计量经济分析中,为什么要选取这个变量,或者这个变量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指标计算,完全是因为某一个文献这样做了,似乎有人这么做就是一种背书。事实上,任何期刊,哪怕是顶级期刊,也可能都有选取指标、变量不规范或者不科学的问题。很多研究生对于自己的选题和具体研究的问题没有清晰地认识,有的认为导师让他这样做他就这样做,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抗挫能力。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进行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比如满怀信息地寻找数据,突然发现到某一年数据缺失导致这个数据完全没法使用等等。有的研究生在开题、预答辩甚至是答辩过程中,对于答辩评委的否定无法接受,而培养单位总是担忧由此可能带来研究生轻生等问题而主观上给研究生宽松答辩,这样又会对以后的研究生产生一种心理预期,从而循环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些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跟导师交流后直接被泼冷水,因此失去信心。
(4)交流和沟通能力。很多研究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些研究生无法将所研究问题以讲故事的形式清晰、流畅地口头呈现给听众。在书面表达上,口语化的词语句子使用过多,标点符号错用、不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当面临其他人对所研究问题的质疑时,无法富有逻辑地进行问题的分解与剖析,这反过来又影响其对研究问题的逻辑清晰化。
3.提升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政策建议
(1)系统性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生的生源和本科生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高校的管理者认为这两者毫无关系。本科生质量培养的更好,才能吸引本校毕业的本科生继续在本校深造,提升本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本校本科生质量降低,导致本校优秀的本科生宁可不读研究生也不愿意读本校研究生。首先,招生高校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将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招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虽然短期不见得有效果,但是长期对于提升招生质量至关重要。其次,招生高校还应该转变思路,灵活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招生计划,不能仅仅先入为主地认为第一志愿没报考本校的学生无论其多优秀都不允许调剂。再次,还应该制定适合本校的选拔标准及方式,建立科学、高效、健全的招生选拔机制。
(2)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落实研究生能力培养。完善研究培养方案。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专硕的培养,其重点就是学术能力。经济学学术能力的培养中:独立思考能力是精髓,逻辑思维能力是支柱、表达沟通能力是必要条件,抗挫能力是保障。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强化这几种能力。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充满了较多的空话和大话,应当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微观化。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到生源的多样化。研究生的培养更多是一个精密过程,而不是大锅饭模式。因此,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来源。即使是来自于经济学专业,也应当对这些学生本科阶段核心课程的差异有所考虑。本科阶段没有修过这门课程,会导致有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学起,最后造成心理困扰。另外,经济学的创新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等等,因此,应当根据学校情况,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让经济学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经济现象、深入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对政策参考才具有现实意义。课堂教学中,可借鉴“习明纳”模式,活跃课堂气氛,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启发式提问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动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献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节课都应当做到布置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可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自己查阅文献。学期中设置小测验,这些小测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测验可以是开放式问题,学生只有阅读完大量的文献才能回答问题。降低期末考核的比重,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就可以考试及格的情况。
完善学术讨论制度。研究生参加学术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应当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自从将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制度化后,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要求参加学长的文献汇报以及学术成果汇报,而且还要求参加学院的青年工作坊,与年轻老师进行学术交流。每位学生都要求在每一学年的学术论坛上进行至少一次的学术汇报。而学生为了准备这一次的学术汇报,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对相关文献进行精读并分析,在汇报中,还要接受主持老师与同学的提问。
(3)建立健全导师制度。高校应加强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和考评制度。首先,导师的遴选不应以其职称为必要条件,而应在考虑师德的基础上,全面、综合根据其学术水平来决定是否成为导师。在导师遴选制度中,应坚持“德先才后”的原则,先根据一个老师的师德、道德水平做第一轮遴选,其次,再考虑其学术能力。这样才能选择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导师。同时,完善淘汰制度。“德不配位”者,应当禁止其招生、取消其资格,让其退出导师队伍。其次,培育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味着否定,身为导师,应当接受学生对自己观点的挑战。导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学术观点受到学生的质疑和批判就为难学生,学术的进步恰恰是在質疑和批判中发生的。创新要求导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相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应该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各人指导各人的,而是导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组里的讨论。导师、学生经常性的交流、进行学术讨论,对于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要,而且也非刻意地提升了导师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2]Lucas, Robert Jr.,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2(1), pages 3-42.
[3][美]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助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4]https://www.sohu.com/a/369832893_694078.
[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名称(课题编号:19GWYJSCX-04):应用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康锋莉(1978-),女,汉族,陕西澄城人,厦门大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
夏立红(1986-),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度优化;创新能力
Abstract: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is the guarantee for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healthy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way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talent training. Creative achievem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are inseparable from high-quality graduate educati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clude both imperfections in the system and bottlenecks i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the demand and supp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system optimization method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System Optimiz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引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根本保证。近几年的中美贸易争端,说到底是科技、人力资本的问题。人力资本积累因为其正外溢性,带来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实现一个国家持续增长。因此,人才培养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无疑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创造性成果的取得和杰出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都是核心。而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其人才培养关系着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国家目标的实现、也最终影响国家能力。
从近几年笔者所在学院的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来看,研究生的论文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差的论文,这些论文和一般差评论文的特征并无二致:研究主题不明确、逻辑结构混乱、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不恰当、结论不实,建议泛化,写作不规范、态度不端正、缺乏创新性。另一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论文模型很高级、排版与格式也相当规范、方法也相当精致,但是这些论文也有一些共性,就是:“无实证、不论文”,选题背景对所研究问题的偏离,论文的思想贫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严密、因果关系的机制描述不够清晰,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脱离,政策建议往往“放之四海而皆准”,文字不经过推敲就使用等等。而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面临答辩评委的质疑和提问,回答最多的是以往什么文献这么多了,因此本人也这么做了,论文的答辩看不出独立思考的成分。
因此,本文基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从制度和研究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当前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枷锁
近年来,为满足管理、评价和统计的需要,我国很多高校的研究生院对研究室培养过程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本身并没有围绕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1)招生选拔机制僵化。首先,随着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程度的增加,经济学科研究生规模持续增长,跨学科、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占比较多,但部分考生并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研究生复式流于形式,这就为之后的研究生培养埋下隐患。有些高校对于是否调剂跟风制定政策,缺少针对本校情况的政策。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以前接受调剂,后来调整为不接受调剂。在本校优秀生源留不住又不接受调剂的情况下,最后录取生源质量与此前相比有所下降。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首先,对跨学科和同等学历的学术研究生没有系统让他们修本科相关必修课的要求。其他即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本科阶段课程体系也不健全。只注重高级课程的开设,而较少关注学生学习质量。其次,有些课程内容及深度和本科阶段同质化严重。有的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评价高分,故意降低考试难度。最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的学习呈机械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质疑、探索及讨论。考虑到学分,大多数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里都缺少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3)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以笔者所在高校来看,研究生毕业论文、科研创新能力的方差较大,毕业论文质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导师基本都是严格自律,自身创新意识较强,对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有些导师把担任研究生导师当成一种荣誉和福利,极力为自己争取名额,但是缺少相应的责任。导师队伍只进不出,无法淘汰进取心不强、责任心不够的导师。有的导师性格偏执,不允许学生质疑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论文的指导缺少科学性。 2.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的瓶颈分析
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自不必赘述,而研究生阶段的创新能力是整个社会创新的重中之重。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阶段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应当致力于四方面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抗挫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只有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提升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
(1)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研究生应当具备对所研究问题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将这种逻辑推理正确、清晰地表达出来。首先,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从逻辑上能够找出以往文献可以继续探索的话题,并将其凝练成可研究的问题。其次,推敲各变量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政治学与伦理学等之间的关系,并梳理这些变量影响的机制。显然,这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再次,选择合适而不是高级的方法进行分析。现代经济学更看重数据,因此,很多研究更偏向计量经济方法,但是这并非说明计量方法一定比其他方法,比如描述、案例分析方法更恰当。最后,研究应该得出不深入分析就得不出的结论,即研究的结论不是常识,而是现象背后的含义。
(2)独立思考能力。任何一门科学,规范的研究首先应当是基于文献的,经济学也不例外。近年来,大量的经济学论文良莠不齐,很多经济学的学术研究生在进行某一经济问题的研究时,往往不加推敲、不加思考地模仿文献的做法。比如在计量经济分析中,为什么要选取这个变量,或者这个变量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指标计算,完全是因为某一个文献这样做了,似乎有人这么做就是一种背书。事实上,任何期刊,哪怕是顶级期刊,也可能都有选取指标、变量不规范或者不科学的问题。很多研究生对于自己的选题和具体研究的问题没有清晰地认识,有的认为导师让他这样做他就这样做,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抗挫能力。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进行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比如满怀信息地寻找数据,突然发现到某一年数据缺失导致这个数据完全没法使用等等。有的研究生在开题、预答辩甚至是答辩过程中,对于答辩评委的否定无法接受,而培养单位总是担忧由此可能带来研究生轻生等问题而主观上给研究生宽松答辩,这样又会对以后的研究生产生一种心理预期,从而循环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些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跟导师交流后直接被泼冷水,因此失去信心。
(4)交流和沟通能力。很多研究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些研究生无法将所研究问题以讲故事的形式清晰、流畅地口头呈现给听众。在书面表达上,口语化的词语句子使用过多,标点符号错用、不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当面临其他人对所研究问题的质疑时,无法富有逻辑地进行问题的分解与剖析,这反过来又影响其对研究问题的逻辑清晰化。
3.提升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政策建议
(1)系统性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生的生源和本科生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高校的管理者认为这两者毫无关系。本科生质量培养的更好,才能吸引本校毕业的本科生继续在本校深造,提升本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本校本科生质量降低,导致本校优秀的本科生宁可不读研究生也不愿意读本校研究生。首先,招生高校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将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招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虽然短期不见得有效果,但是长期对于提升招生质量至关重要。其次,招生高校还应该转变思路,灵活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招生计划,不能仅仅先入为主地认为第一志愿没报考本校的学生无论其多优秀都不允许调剂。再次,还应该制定适合本校的选拔标准及方式,建立科学、高效、健全的招生选拔机制。
(2)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落实研究生能力培养。完善研究培养方案。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专硕的培养,其重点就是学术能力。经济学学术能力的培养中:独立思考能力是精髓,逻辑思维能力是支柱、表达沟通能力是必要条件,抗挫能力是保障。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强化这几种能力。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充满了较多的空话和大话,应当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微观化。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到生源的多样化。研究生的培养更多是一个精密过程,而不是大锅饭模式。因此,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来源。即使是来自于经济学专业,也应当对这些学生本科阶段核心课程的差异有所考虑。本科阶段没有修过这门课程,会导致有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学起,最后造成心理困扰。另外,经济学的创新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等等,因此,应当根据学校情况,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让经济学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经济现象、深入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对政策参考才具有现实意义。课堂教学中,可借鉴“习明纳”模式,活跃课堂气氛,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启发式提问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动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献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节课都应当做到布置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可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自己查阅文献。学期中设置小测验,这些小测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测验可以是开放式问题,学生只有阅读完大量的文献才能回答问题。降低期末考核的比重,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就可以考试及格的情况。
完善学术讨论制度。研究生参加学术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应当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自从将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制度化后,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要求参加学长的文献汇报以及学术成果汇报,而且还要求参加学院的青年工作坊,与年轻老师进行学术交流。每位学生都要求在每一学年的学术论坛上进行至少一次的学术汇报。而学生为了准备这一次的学术汇报,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对相关文献进行精读并分析,在汇报中,还要接受主持老师与同学的提问。
(3)建立健全导师制度。高校应加强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和考评制度。首先,导师的遴选不应以其职称为必要条件,而应在考虑师德的基础上,全面、综合根据其学术水平来决定是否成为导师。在导师遴选制度中,应坚持“德先才后”的原则,先根据一个老师的师德、道德水平做第一轮遴选,其次,再考虑其学术能力。这样才能选择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导师。同时,完善淘汰制度。“德不配位”者,应当禁止其招生、取消其资格,让其退出导师队伍。其次,培育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味着否定,身为导师,应当接受学生对自己观点的挑战。导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学术观点受到学生的质疑和批判就为难学生,学术的进步恰恰是在質疑和批判中发生的。创新要求导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相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应该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各人指导各人的,而是导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组里的讨论。导师、学生经常性的交流、进行学术讨论,对于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要,而且也非刻意地提升了导师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2]Lucas, Robert Jr.,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2(1), pages 3-42.
[3][美]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助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4]https://www.sohu.com/a/369832893_694078.
[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名称(课题编号:19GWYJSCX-04):应用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康锋莉(1978-),女,汉族,陕西澄城人,厦门大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
夏立红(1986-),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