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全命题式、半命题(话题作文归入半命题式)、不命题(由作得自己命题,如材料作文),尽管它们有交叉的关系,但在审题立意的方法上本是一致的。06年全国卷Ⅰ一改几年前的话题作文为材料作文命题方式,作文题表现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就是根据不同作文题型,准确把握命题意图,明确作文主题,选定作文体裁,确定写作范围,选定写作角度等,使写作切合题意,否则偏离题意的作文,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不会得到高分。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技巧
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从列举的材料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如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佳观点。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多带刺。
本则材料围绕着一个内容,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列举现象;第二段以“有人说”的形式对上文进行总结概括。综合整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第二段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观点,即“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
(2) 把握隐含信息。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材料,特别是寓言材料更应注意这一点。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
例1 守株待兔:显性,讽刺企图不经努力而侥幸获成功;隐性:告诫人们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例2 滥竽充数(略)①从几百乐师与南郭相安无事角度,联想当今社会不正之风,不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揭露。②从齐宣王爱听合奏的角度,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类的温床、应铲除。③从南郭先生最后偷偷溜走的角度,联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可贵。④人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的角度,联想到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具备真才实学。
(3)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一则材料。
科学家罗素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文中科学家罗素的话是值得推敲的关键。“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概括成一个正确的主张(观点)是:要勇于坚持真理。当然,如果从“高材生”们角度出发,分析一下“面面相觑”的原因,也可以得出另一观点:先入为主往往影响人的判断力。
(3) 由表及里,收此及彼,挖掘本质。
例1 2002年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一起“人伤熊”事件曾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和思考,清华大学四年级刘海洋学生用硫酸伤害五只狗熊和棕熊,他说:“我觉得好奇,因为是兑在饮料里,看它能不能辨出里面的东西。”
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当然也难得有新意。往深层次看,刘海洋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这就牵涉到才与德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德操。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例2 读下面这则材料,看看怎样审题确立它的论点?
材料:有人问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先生说了他成功的秘诀有三个要点:一、出身贫寒;二、学历低下;三、体弱多病。
对这个材料,要作辩证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三个要点”背后的东西才是这则材料旨点。“出身贫寒,学历低下,体弱多病”本是成功的不利因素,但是恰恰是不幸促使松下幸之助努力学会了诸如坚强、谦虚、自强等美德,敢于与命运抗争。
(4) 抓住关联,求同寻异,辨证分析。
有时候,命题由多则材料内容组成,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材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
此类试题,对材料理解方式上,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其中的一则,而应全面地、联系地理解材料。
求同法: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一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即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斗;警惕糖衣炮弹等。
再如下列题目:
①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了《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能说成“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例如: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观点,请找出其关联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把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百万富翁了。
乙:也人有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技巧
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从列举的材料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如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佳观点。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多带刺。
本则材料围绕着一个内容,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列举现象;第二段以“有人说”的形式对上文进行总结概括。综合整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第二段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观点,即“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
(2) 把握隐含信息。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材料,特别是寓言材料更应注意这一点。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
例1 守株待兔:显性,讽刺企图不经努力而侥幸获成功;隐性:告诫人们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例2 滥竽充数(略)①从几百乐师与南郭相安无事角度,联想当今社会不正之风,不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揭露。②从齐宣王爱听合奏的角度,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类的温床、应铲除。③从南郭先生最后偷偷溜走的角度,联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可贵。④人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的角度,联想到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具备真才实学。
(3)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一则材料。
科学家罗素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文中科学家罗素的话是值得推敲的关键。“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概括成一个正确的主张(观点)是:要勇于坚持真理。当然,如果从“高材生”们角度出发,分析一下“面面相觑”的原因,也可以得出另一观点:先入为主往往影响人的判断力。
(3) 由表及里,收此及彼,挖掘本质。
例1 2002年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一起“人伤熊”事件曾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和思考,清华大学四年级刘海洋学生用硫酸伤害五只狗熊和棕熊,他说:“我觉得好奇,因为是兑在饮料里,看它能不能辨出里面的东西。”
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当然也难得有新意。往深层次看,刘海洋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这就牵涉到才与德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德操。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例2 读下面这则材料,看看怎样审题确立它的论点?
材料:有人问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先生说了他成功的秘诀有三个要点:一、出身贫寒;二、学历低下;三、体弱多病。
对这个材料,要作辩证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三个要点”背后的东西才是这则材料旨点。“出身贫寒,学历低下,体弱多病”本是成功的不利因素,但是恰恰是不幸促使松下幸之助努力学会了诸如坚强、谦虚、自强等美德,敢于与命运抗争。
(4) 抓住关联,求同寻异,辨证分析。
有时候,命题由多则材料内容组成,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材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
此类试题,对材料理解方式上,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其中的一则,而应全面地、联系地理解材料。
求同法: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一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即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斗;警惕糖衣炮弹等。
再如下列题目:
①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了《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能说成“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例如: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观点,请找出其关联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把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百万富翁了。
乙:也人有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