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本文试就从课堂讨论入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课堂讨论 历史教学 主动学习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写到: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①让学生学会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②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3.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而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呢?
1.精心设计讨论题目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设计讨论题目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讨论题目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注意讨论题目的综合性。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2.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课前公布讨论题目,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事先可以确定 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目认真钻研。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 ,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再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拟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所采取措施是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有效途径
3.1 “自学互论法”:(1)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所拟问题的原则:一是要能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2)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一是要列出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对重点问题的说明;四是质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把书读懂。(3)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互论”。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用“甲、乙、丙、丁”四个等次评估学生的讨论效果。
3.2 情境模拟法。通过创设影视情境、文字情境、物具情境、试题情境、角色情境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冷冰冰的历史文字由抽象变成具体,将无声变为有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 专题研究法。实施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精选专题。要能涵养教材较多内容,且能引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步:“开放”史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史料,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应的史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研究;第三步:成果展示。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于班内“墙报”或“学习园地”,优秀的推荐公开发表。
除此之外,多方辩论法、参观日记法、调查报告法、历史小报法、教师互换法、自由讨论法等也是实施课堂讨论的重要方法。
历史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取得如下效果:(1)创建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2)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史料,课堂中发言和争论,既培养了学生提炼史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并举具体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与己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发生争论时,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枷锁,使学生的思辨能力迅速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实践证明: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去找寻历史问题的真谛,并在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之中将自身的能力充分地提高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总之,历史教师要不断挖掘历史教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实现知识、情感、能力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课堂讨论 历史教学 主动学习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写到: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①让学生学会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②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3.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而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呢?
1.精心设计讨论题目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设计讨论题目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讨论题目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注意讨论题目的综合性。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2.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课前公布讨论题目,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事先可以确定 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目认真钻研。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 ,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再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拟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所采取措施是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有效途径
3.1 “自学互论法”:(1)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所拟问题的原则:一是要能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2)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一是要列出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对重点问题的说明;四是质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把书读懂。(3)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互论”。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用“甲、乙、丙、丁”四个等次评估学生的讨论效果。
3.2 情境模拟法。通过创设影视情境、文字情境、物具情境、试题情境、角色情境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冷冰冰的历史文字由抽象变成具体,将无声变为有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 专题研究法。实施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精选专题。要能涵养教材较多内容,且能引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步:“开放”史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史料,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应的史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研究;第三步:成果展示。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于班内“墙报”或“学习园地”,优秀的推荐公开发表。
除此之外,多方辩论法、参观日记法、调查报告法、历史小报法、教师互换法、自由讨论法等也是实施课堂讨论的重要方法。
历史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取得如下效果:(1)创建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2)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史料,课堂中发言和争论,既培养了学生提炼史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并举具体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与己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发生争论时,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枷锁,使学生的思辨能力迅速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实践证明: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去找寻历史问题的真谛,并在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之中将自身的能力充分地提高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总之,历史教师要不断挖掘历史教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实现知识、情感、能力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