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自然遗产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地质景观和历史文化是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在结合我国世界遗产(地)教育和科普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以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对象、重要措施和方法,总结出转变观念、深化认识、重视人才、加强员工培训教育、立足科研、以科研促科普等经验,提出专岗专设、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科普经费来源多样化、专款专用、加强交流合作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自然遗产 科普教育 九寨沟 景区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90-03
为促进世界遗产保护,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公约》“教育计划”第27条强调“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第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针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教育,有研究者分别从其教育意义、内涵、对象(青少年、旅游者)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教育是世界遗产(地)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精华,不少还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国家级地质公园,其科普工作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还较少。
作为我国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之一,九寨沟在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成功经验,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普实践经验。继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之后,九寨沟又在2009年成为为数不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本文通过对九寨沟科普工作的回顾总结,探讨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以期在保护好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应有力量。
1 主要科普教育内容
科普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因其突出的、不可再生的存在价值,保护保存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目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地质景观是开展科研和自然科学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为影响的印记,其中不少是我国“天人合一”等朴素环保理念的重要例证,对于了解认识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让人们在欣赏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然之美、感受其文化底蕴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新近的科研成果,普及增强人们有关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保存、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环境维系与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使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保育有益生物、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作为世界遗产教育的组成部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还涉及世界遗产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部分内容,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了解认识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生态,克服狭隘观念,培养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教育对象
一个有效的教育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对象。世界自然遗产地既可以把科普教育对象确定为那些到景区参观的人,也可以针对那些尚未到过景区的人。对大多数世界自然遗产地而言,主要的科普教育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区领导与员工:领导、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直接影响遗产地的管理、保护、科普教育水平,并通过其行为影响公众对景区的形象认知和景区社会认可度。(2)遗产地及其周边居民:社区居民是景区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对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可以在增加他们对本地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知识及其保护方法认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豪感。(3)旅游者:对游客的科普教育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对遗产地的认知与尊重,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促进遗产地保护,而且通过游客的再传播,更能发挥遗产地的科普教育功能。(4)旅行社与导游: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的宣传、教育和导游解说来影响更多的社会公众。(5)学校: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想基地及许多大专院校课外实习的理想场所。(6)青年俱乐部:对年轻人的遗产地教育可促使年轻人树立对遗产地的正确认知态度,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遗产地保护、研究、教育工作中来。(7)其他利益攸关方、关注者,如:大众媒体、科研工作者等。
3 重要措施和方法
3.1 建立综合性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是游客获取世界自然遗产地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九寨沟景区游客中心于2000年建成,集旅游咨询、科普、环境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中心设有民俗文化、动植物、地质、历史成果等展区,以多媒体电脑触摸屏、电子书、电子沙盘、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生物化石等)、图文展板、导游讲解等形式和放置有关世界遗产知识简介、九寨沟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图书杂志、影音资料,向游客介绍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设有专门的“儿童天地”针对儿童开展科普、环境教育,及一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一个学术报告厅,供科研、科普报告之用。
3.2 提升导游讲解水平,规范景区牌示系统
导游讲解和牌示系统是遗产地环境解说的重要形式。环境解说具有服务和教育两大基本功能。九寨沟非常重视导游讲解和景区牌示系统在大众游客的科普教育中功能和作用,如:(1)在每年旅游淡季期间对全体导游进行有关世界遗产地保护、九寨沟生物多样性、旅游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提升导游工作人员素质和讲解服务影响游客旅游行为;(2)锤炼导游词,在导游词中减少删除传说的部分,代之以科学研究发现,增强游客对九寨沟的科学认识;(3)规范景区牌示系统:目前,九寨沟主景区有景观解说牌、化石标牌、动植物标牌、指示牌、环境警示牌等各种解说标牌千余个。尽管内容形式不一,但是都刻(印)有九寨沟景区的标志,按照统一的标准制作。另外,在景区道路沿线还张贴有不少科普、环保公益广告。 3.3 开展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
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公众环保意识,我国设立了专门的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日(如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等),在每年结合最新的发展动态设立相应活动主题;同时一些重要的全球性科普、环境教育日(如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也是开展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节日。九寨沟在这些节日中,每年根据有关的活动主题,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展了系列针对游客、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主题科普、环教活动,如环保征文、爱鸟周、“保护母亲河”清理河岸卫生活动等;开展暑期夏令营和游客中心暑期儿童科普、环境教育;成立环保节能小组,宣传环保知识。
3.4 打造科普旅游精品,开发小众型生态旅游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能够满足人们在闲暇游憩之余获取知识的欲望,是对目前我国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重要补充和丰富。小众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小规模开发、高知识含量的旅游产品,是科普旅游的重要形式。九寨沟于2009年5月正式成立了扎如沟特种旅游即小众型生态旅游开发小组,在旅游旺季期间推出扎如沟徒步宿营科考活动,由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硕士研究生和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本地居民提供本地民俗文化、动植物知识的讲解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如:认识九寨沟的红叶植物;以文成公主入藏的典故介绍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以蕨萁分泌淀粉、蛋白质吸引蚂蚁帮助其防御天敌的故事介绍生物界的互利共生关系等。
3.5 编制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是传播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九寨沟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编写推出了系列科普读物,并放置在游客中心供游客免费取阅,如:《九寨沟的生物多样性》、《九寨沟生物论文集》、《风景区泥石流治理》、《九寨沟扎如沟植物手册》、《九寨沟扎如沟鸟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兽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文化手册》等;向社会征稿,编制《九寨沟》杂志,分管理建设、科研开发、自然生物等部分介绍九寨沟的发展动态、自然文化生态。另外,还制作了介绍九寨沟地质成因、生物多样性的影音光碟,在景区入口电子视频循环播放。
3.6 其他方法和措举
现代大众传媒尤其电视、互联网是普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2003年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93.1%。因此,大众传媒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推广平台,更是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以充分借助央视、新浪、搜狐、网易、雅虎、腾讯QQ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宣传效应,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公众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料,同时充分发挥自身门户网的作用,开展科普教育。在报刊杂志方面,较为知名的有:《科学世界》、《中国国家地理》、《Discover科技与生活》、《中国中学生报》、《科技导报》等。九寨沟管理局与不少上述媒体杂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针对不同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珍稀植物展示区是普及植物学、生态学知识的良好平台,九寨沟目前正在着手扎如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规划建设,届时将成为集九寨沟活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等)收集、保存与展示等为一体的又一重要科普教育场所。世界遗产地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如我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举办摄影、书画比赛,结合特殊节日或纪念日举办大型活动等形式,既增加了九寨沟的社会关注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自然、文化保护意识。
4 经验总结
4.1 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重开发、轻保护、遗产资源过度利用等矛盾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虽然其原因众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世界遗产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开发规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世界遗产常识的不足。要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景区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把遗产地教育尤其是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到重要高度。九寨沟管理局不但把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工作看做是《公约》和《科普法》规定的责无旁贷的重要义务,而且在实践中认识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不是无谓的单向付出:科普教育能够激发与培养人们对遗产地景观、遗址与文化的赞赏和尊重,对于科学认识景区、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遗产地保护有重要意义。
4.2 重视人才、加强员工培训
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我国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和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张义忠和汤书昆(2008)调查发现我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足40%,愈四成的基地近三年都未开展相关的中长期教育与培训。九寨沟管理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目前我局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占全局总人数的73.63%,其中,博士学位为2人(包括研究员1人)、硕士学位15人,专业涉及企业管理、生态学、法学等;成立九寨沟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美国博士后1人;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每年由局领导带队,组织中层干部和优秀员工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培训,并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员工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留学、交流学习。
4.3 自足科研、以科研促科普
科学研究是生态资源保护和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支撑。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景区自然、文化资源的属性和特点,才能科学地集成景区知识,有效地开展科普教育。九寨沟管理局制定并严格执行《九寨沟科研项目规划》、《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科研规划》,由科研处负责对九寨沟的大气、水体、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等进行常规性监测、分析和开展景区生态系统、藏文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加强对外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和美国约塞米蒂(Yosemite)等国家公园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科研工作的进步为九寨沟的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并进一步推动了景区工作人员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普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建议
5.1 专岗专设、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尽管国内外长期以来对于科学知识的生产者(科学家)和职业科学传播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都存在争论,但在当前科普工作中,两者之间存在不断分化的趋势,职业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正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科普主题策划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科普工作有效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策划人员的比例仅为3.8%。一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外世界自然遗产地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把科普教育列入总体发展规划的做法是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应该学习、借鉴的。同时,由于主题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在很多时候不是单凭几个科普策划人员的个人努力就能完成实现的,因此统筹协调和多部门分工协作尤为重要。
5.2 科普经费来源多样化、专款专用
与国外许多国家世界遗产地多样化的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地发展经费还主要依靠门票收入及政府财政拨款,保护、发展经费举步维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经费也不例外。我国《科普法》第6条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可将市场机制引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鼓励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及加强与一些著名国际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等的合作,多渠道拓展科普资金来源;建立科普项目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推动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5.3 加强交流合作
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工作的良性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一方面,应当吸收借鉴国际上一些遗产地教育工作的有益做法,推进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尤其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应当多搭建交流平台,如以年会的形式将科普教育列入会议议程的形式加强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 宋才发.论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98.
[2] 马育倩,邸丛枝.我国世界遗产教育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82-85.
[3] 任文举.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者教育浅谈[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53-154.
[4] 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3(8):124-125.
[5] 尹国蔚.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实现[J].世界地理研究,2009(4):162,173-176.
[6] 章小平.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九寨沟风景旅游区的实践[J].山地学报,2006(B10):349-354.
[7]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3):326-334.
[8] 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等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5-40.
[9] 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9-13.
[10] 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8(1):25-32.
[11] 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0.
[12] 张义忠,汤书昆.社会知识化转型中我国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审视——基于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85-88.
[13] 许再富.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及其发展[J].生物多样性,1996(1):52-53.
[14] 李忠超,陈红锋.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3):189-193.
[15] 潘秋玲,曹三强.中外世界遗产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212-216.
关键词:自然遗产 科普教育 九寨沟 景区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90-03
为促进世界遗产保护,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公约》“教育计划”第27条强调“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第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针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教育,有研究者分别从其教育意义、内涵、对象(青少年、旅游者)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教育是世界遗产(地)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精华,不少还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国家级地质公园,其科普工作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还较少。
作为我国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之一,九寨沟在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成功经验,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普实践经验。继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之后,九寨沟又在2009年成为为数不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本文通过对九寨沟科普工作的回顾总结,探讨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以期在保护好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应有力量。
1 主要科普教育内容
科普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因其突出的、不可再生的存在价值,保护保存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目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地质景观是开展科研和自然科学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为影响的印记,其中不少是我国“天人合一”等朴素环保理念的重要例证,对于了解认识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让人们在欣赏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然之美、感受其文化底蕴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新近的科研成果,普及增强人们有关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保存、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环境维系与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使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保育有益生物、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作为世界遗产教育的组成部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还涉及世界遗产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部分内容,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了解认识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生态,克服狭隘观念,培养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教育对象
一个有效的教育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对象。世界自然遗产地既可以把科普教育对象确定为那些到景区参观的人,也可以针对那些尚未到过景区的人。对大多数世界自然遗产地而言,主要的科普教育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区领导与员工:领导、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直接影响遗产地的管理、保护、科普教育水平,并通过其行为影响公众对景区的形象认知和景区社会认可度。(2)遗产地及其周边居民:社区居民是景区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对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可以在增加他们对本地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知识及其保护方法认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豪感。(3)旅游者:对游客的科普教育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对遗产地的认知与尊重,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促进遗产地保护,而且通过游客的再传播,更能发挥遗产地的科普教育功能。(4)旅行社与导游: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的宣传、教育和导游解说来影响更多的社会公众。(5)学校: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想基地及许多大专院校课外实习的理想场所。(6)青年俱乐部:对年轻人的遗产地教育可促使年轻人树立对遗产地的正确认知态度,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遗产地保护、研究、教育工作中来。(7)其他利益攸关方、关注者,如:大众媒体、科研工作者等。
3 重要措施和方法
3.1 建立综合性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是游客获取世界自然遗产地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九寨沟景区游客中心于2000年建成,集旅游咨询、科普、环境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中心设有民俗文化、动植物、地质、历史成果等展区,以多媒体电脑触摸屏、电子书、电子沙盘、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生物化石等)、图文展板、导游讲解等形式和放置有关世界遗产知识简介、九寨沟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图书杂志、影音资料,向游客介绍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设有专门的“儿童天地”针对儿童开展科普、环境教育,及一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一个学术报告厅,供科研、科普报告之用。
3.2 提升导游讲解水平,规范景区牌示系统
导游讲解和牌示系统是遗产地环境解说的重要形式。环境解说具有服务和教育两大基本功能。九寨沟非常重视导游讲解和景区牌示系统在大众游客的科普教育中功能和作用,如:(1)在每年旅游淡季期间对全体导游进行有关世界遗产地保护、九寨沟生物多样性、旅游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提升导游工作人员素质和讲解服务影响游客旅游行为;(2)锤炼导游词,在导游词中减少删除传说的部分,代之以科学研究发现,增强游客对九寨沟的科学认识;(3)规范景区牌示系统:目前,九寨沟主景区有景观解说牌、化石标牌、动植物标牌、指示牌、环境警示牌等各种解说标牌千余个。尽管内容形式不一,但是都刻(印)有九寨沟景区的标志,按照统一的标准制作。另外,在景区道路沿线还张贴有不少科普、环保公益广告。 3.3 开展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
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公众环保意识,我国设立了专门的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日(如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等),在每年结合最新的发展动态设立相应活动主题;同时一些重要的全球性科普、环境教育日(如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也是开展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节日。九寨沟在这些节日中,每年根据有关的活动主题,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展了系列针对游客、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主题科普、环教活动,如环保征文、爱鸟周、“保护母亲河”清理河岸卫生活动等;开展暑期夏令营和游客中心暑期儿童科普、环境教育;成立环保节能小组,宣传环保知识。
3.4 打造科普旅游精品,开发小众型生态旅游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能够满足人们在闲暇游憩之余获取知识的欲望,是对目前我国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重要补充和丰富。小众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小规模开发、高知识含量的旅游产品,是科普旅游的重要形式。九寨沟于2009年5月正式成立了扎如沟特种旅游即小众型生态旅游开发小组,在旅游旺季期间推出扎如沟徒步宿营科考活动,由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硕士研究生和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本地居民提供本地民俗文化、动植物知识的讲解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如:认识九寨沟的红叶植物;以文成公主入藏的典故介绍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以蕨萁分泌淀粉、蛋白质吸引蚂蚁帮助其防御天敌的故事介绍生物界的互利共生关系等。
3.5 编制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是传播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九寨沟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编写推出了系列科普读物,并放置在游客中心供游客免费取阅,如:《九寨沟的生物多样性》、《九寨沟生物论文集》、《风景区泥石流治理》、《九寨沟扎如沟植物手册》、《九寨沟扎如沟鸟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兽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文化手册》等;向社会征稿,编制《九寨沟》杂志,分管理建设、科研开发、自然生物等部分介绍九寨沟的发展动态、自然文化生态。另外,还制作了介绍九寨沟地质成因、生物多样性的影音光碟,在景区入口电子视频循环播放。
3.6 其他方法和措举
现代大众传媒尤其电视、互联网是普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2003年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93.1%。因此,大众传媒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推广平台,更是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以充分借助央视、新浪、搜狐、网易、雅虎、腾讯QQ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宣传效应,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公众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料,同时充分发挥自身门户网的作用,开展科普教育。在报刊杂志方面,较为知名的有:《科学世界》、《中国国家地理》、《Discover科技与生活》、《中国中学生报》、《科技导报》等。九寨沟管理局与不少上述媒体杂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针对不同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珍稀植物展示区是普及植物学、生态学知识的良好平台,九寨沟目前正在着手扎如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规划建设,届时将成为集九寨沟活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等)收集、保存与展示等为一体的又一重要科普教育场所。世界遗产地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如我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举办摄影、书画比赛,结合特殊节日或纪念日举办大型活动等形式,既增加了九寨沟的社会关注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自然、文化保护意识。
4 经验总结
4.1 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重开发、轻保护、遗产资源过度利用等矛盾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虽然其原因众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世界遗产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开发规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世界遗产常识的不足。要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景区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把遗产地教育尤其是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到重要高度。九寨沟管理局不但把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工作看做是《公约》和《科普法》规定的责无旁贷的重要义务,而且在实践中认识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不是无谓的单向付出:科普教育能够激发与培养人们对遗产地景观、遗址与文化的赞赏和尊重,对于科学认识景区、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遗产地保护有重要意义。
4.2 重视人才、加强员工培训
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我国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和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张义忠和汤书昆(2008)调查发现我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足40%,愈四成的基地近三年都未开展相关的中长期教育与培训。九寨沟管理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目前我局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占全局总人数的73.63%,其中,博士学位为2人(包括研究员1人)、硕士学位15人,专业涉及企业管理、生态学、法学等;成立九寨沟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美国博士后1人;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每年由局领导带队,组织中层干部和优秀员工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培训,并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员工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留学、交流学习。
4.3 自足科研、以科研促科普
科学研究是生态资源保护和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支撑。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景区自然、文化资源的属性和特点,才能科学地集成景区知识,有效地开展科普教育。九寨沟管理局制定并严格执行《九寨沟科研项目规划》、《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科研规划》,由科研处负责对九寨沟的大气、水体、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等进行常规性监测、分析和开展景区生态系统、藏文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加强对外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和美国约塞米蒂(Yosemite)等国家公园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科研工作的进步为九寨沟的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并进一步推动了景区工作人员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普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建议
5.1 专岗专设、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尽管国内外长期以来对于科学知识的生产者(科学家)和职业科学传播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都存在争论,但在当前科普工作中,两者之间存在不断分化的趋势,职业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正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科普主题策划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科普工作有效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策划人员的比例仅为3.8%。一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外世界自然遗产地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把科普教育列入总体发展规划的做法是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应该学习、借鉴的。同时,由于主题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在很多时候不是单凭几个科普策划人员的个人努力就能完成实现的,因此统筹协调和多部门分工协作尤为重要。
5.2 科普经费来源多样化、专款专用
与国外许多国家世界遗产地多样化的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地发展经费还主要依靠门票收入及政府财政拨款,保护、发展经费举步维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经费也不例外。我国《科普法》第6条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可将市场机制引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鼓励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及加强与一些著名国际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等的合作,多渠道拓展科普资金来源;建立科普项目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推动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5.3 加强交流合作
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工作的良性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一方面,应当吸收借鉴国际上一些遗产地教育工作的有益做法,推进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尤其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应当多搭建交流平台,如以年会的形式将科普教育列入会议议程的形式加强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 宋才发.论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98.
[2] 马育倩,邸丛枝.我国世界遗产教育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82-85.
[3] 任文举.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者教育浅谈[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53-154.
[4] 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3(8):124-125.
[5] 尹国蔚.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实现[J].世界地理研究,2009(4):162,173-176.
[6] 章小平.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九寨沟风景旅游区的实践[J].山地学报,2006(B10):349-354.
[7]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3):326-334.
[8] 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等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5-40.
[9] 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9-13.
[10] 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8(1):25-32.
[11] 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0.
[12] 张义忠,汤书昆.社会知识化转型中我国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审视——基于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85-88.
[13] 许再富.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及其发展[J].生物多样性,1996(1):52-53.
[14] 李忠超,陈红锋.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3):189-193.
[15] 潘秋玲,曹三强.中外世界遗产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