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怎样让学生说起来,从而达到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目的呢?新课改实施了几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我在借鉴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实践,得出以下感受,以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
如何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使学生敢说,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创立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肯打开心扉;只有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敢说敢交流,师生之间才能爆发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火花。
从初一开始,我就布置了一个口头训练题,让全班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或自己感兴趣的事,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参加,按学号顺序进行。结果有部分同学积极参加,表现优秀,但大多数同学则显得极为被动,不敢上讲台,更不敢说话,然后我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还进行奖励,通过评选演讲之星、进步之星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说话,又通过多项活动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和学习,这使很多同学进步很快。
其次,教师要爱护、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新课改的评价中提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上的闪光点,多一点表扬、少一些批评,允许学生迟疑,允许学生犹豫,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有了教师的尊重与热爱,有了教师的鼓励和喝彩,学生怎会不敢说呢?在一次课堂提问时,我叫到一位胆怯的女学生,她开始语无伦次且声音极低 ,然后我就鼓励她,要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我就是你的大姐,同学就是你的兄弟姐妹,生活在这个大家庭多好啊!我们相信你一定能说好。这时,她说得明显好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也逐步变样了,变得事事充满了自信。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开口
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于胆怯、不爱说话的学生,应尽量激发他们说话的冲动,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想说、爱说;对于胆大、敢于表达的学生,则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使他们想说、爱说、会说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真实的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勇于交往,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初一第一学期,教学《童趣》一文时,我采用问题激趣的方式,引起学生联想,“同学们的童年生活幸福快乐吗?童年生活有趣吗?” 再引入课文,当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童趣》一文后,趁着同学们对此篇美文的兴趣,我叫他们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这样学生回忆童年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嘴巴自然也会跟着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述说自己的童年生活。同学们这时表现得很活跃,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这种受作品的熏陶而表达出来的自己的真实情感,定能打动他人,使发言者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乐趣和自信。这样也使学生由“爱说”发展到“会说”。
三、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开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唱歌、舞蹈动作、歌曲、故事、猜谜等方式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兴趣,让学生善于开口。特别是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好材料和话题,做到难易适度,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情不自禁的侃侃而说;巧置话题,以此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迅速产生说话的强烈欲望——想说,并且逐步发展到“善说”。
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怎样让学生说起来,从而达到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目的呢?新课改实施了几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我在借鉴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实践,得出以下感受,以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
如何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使学生敢说,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创立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肯打开心扉;只有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敢说敢交流,师生之间才能爆发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火花。
从初一开始,我就布置了一个口头训练题,让全班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或自己感兴趣的事,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参加,按学号顺序进行。结果有部分同学积极参加,表现优秀,但大多数同学则显得极为被动,不敢上讲台,更不敢说话,然后我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还进行奖励,通过评选演讲之星、进步之星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说话,又通过多项活动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和学习,这使很多同学进步很快。
其次,教师要爱护、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新课改的评价中提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上的闪光点,多一点表扬、少一些批评,允许学生迟疑,允许学生犹豫,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有了教师的尊重与热爱,有了教师的鼓励和喝彩,学生怎会不敢说呢?在一次课堂提问时,我叫到一位胆怯的女学生,她开始语无伦次且声音极低 ,然后我就鼓励她,要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我就是你的大姐,同学就是你的兄弟姐妹,生活在这个大家庭多好啊!我们相信你一定能说好。这时,她说得明显好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也逐步变样了,变得事事充满了自信。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开口
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于胆怯、不爱说话的学生,应尽量激发他们说话的冲动,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想说、爱说;对于胆大、敢于表达的学生,则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使他们想说、爱说、会说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真实的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勇于交往,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初一第一学期,教学《童趣》一文时,我采用问题激趣的方式,引起学生联想,“同学们的童年生活幸福快乐吗?童年生活有趣吗?” 再引入课文,当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童趣》一文后,趁着同学们对此篇美文的兴趣,我叫他们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这样学生回忆童年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嘴巴自然也会跟着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述说自己的童年生活。同学们这时表现得很活跃,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这种受作品的熏陶而表达出来的自己的真实情感,定能打动他人,使发言者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乐趣和自信。这样也使学生由“爱说”发展到“会说”。
三、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开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唱歌、舞蹈动作、歌曲、故事、猜谜等方式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兴趣,让学生善于开口。特别是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好材料和话题,做到难易适度,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情不自禁的侃侃而说;巧置话题,以此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迅速产生说话的强烈欲望——想说,并且逐步发展到“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