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说起来”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怎样让学生说起来,从而达到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目的呢?新课改实施了几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我在借鉴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实践,得出以下感受,以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
   如何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使学生敢说,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创立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肯打开心扉;只有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敢说敢交流,师生之间才能爆发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火花。
   从初一开始,我就布置了一个口头训练题,让全班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或自己感兴趣的事,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参加,按学号顺序进行。结果有部分同学积极参加,表现优秀,但大多数同学则显得极为被动,不敢上讲台,更不敢说话,然后我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还进行奖励,通过评选演讲之星、进步之星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说话,又通过多项活动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和学习,这使很多同学进步很快。
   其次,教师要爱护、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新课改的评价中提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上的闪光点,多一点表扬、少一些批评,允许学生迟疑,允许学生犹豫,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有了教师的尊重与热爱,有了教师的鼓励和喝彩,学生怎会不敢说呢?在一次课堂提问时,我叫到一位胆怯的女学生,她开始语无伦次且声音极低 ,然后我就鼓励她,要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我就是你的大姐,同学就是你的兄弟姐妹,生活在这个大家庭多好啊!我们相信你一定能说好。这时,她说得明显好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也逐步变样了,变得事事充满了自信。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开口
   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于胆怯、不爱说话的学生,应尽量激发他们说话的冲动,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想说、爱说;对于胆大、敢于表达的学生,则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使他们想说、爱说、会说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真实的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勇于交往,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初一第一学期,教学《童趣》一文时,我采用问题激趣的方式,引起学生联想,“同学们的童年生活幸福快乐吗?童年生活有趣吗?” 再引入课文,当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童趣》一文后,趁着同学们对此篇美文的兴趣,我叫他们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这样学生回忆童年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嘴巴自然也会跟着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述说自己的童年生活。同学们这时表现得很活跃,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这种受作品的熏陶而表达出来的自己的真实情感,定能打动他人,使发言者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乐趣和自信。这样也使学生由“爱说”发展到“会说”。
   三、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开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唱歌、舞蹈动作、歌曲、故事、猜谜等方式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兴趣,让学生善于开口。特别是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好材料和话题,做到难易适度,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情不自禁的侃侃而说;巧置话题,以此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迅速产生说话的强烈欲望——想说,并且逐步发展到“善说”。
其他文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成功的基调。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
期刊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它要求朗读者能准确、流利、入情、传情的再现文章的美,既是对文章的全面感知,又能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句的含义、文章的情感,更可以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所以朗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更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基础。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普遍存在老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学生做忠实听众的现象。课内外,中学生不会朗读、不懂朗读、不愿朗读,缺乏朗读的现
期刊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但是,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又是必须重视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提高写作水平呢?笔者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出了一套“激活源泉、点拨技法、互评赏识”的路子,不仅消除了学生的恐惧感,还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现总结如下与同仁交流。  一、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
期刊
文艺评论是文学写作文体的一种,又称文学批评,也叫“身手评论”,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中学生写文学评论,可以练习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内容、说话和表达技巧。我们写作文学评论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研读作品,找出特色   一篇
期刊
从教3年来,我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在这变化中,既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艰辛,也体悟到了作为班主任的荣耀。和学生的接触中我渐渐地明白了许多道理,也明白了古人说的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是啊,在教育孩子们的同时,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促进着我,警醒着我,使我在教育的路上,风雨前行。   1.赏识教育   大千世界,人生来就是千差万别的。班主任老师的耐心
期刊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其主要的任务。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组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不要受语文教科书内容的限制 ,而应该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做一名地方文化的传播者、引导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有机渗透地方文化教育,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期刊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而要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就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期刊
总结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感慨良多,我觉得要使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班风,有强大的凝聚力,一直不断前进,班主任除了做好一些常规工作外,还应有一颗爱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使他们信服你,愿意把你当做他们的好朋友,愿意与你多方面的交流思想。   一、懂得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作为班主任,自然大多都会兢兢业业的工作,有时劳力费神却效果不佳,这时候,埋怨,牢骚都无济于事。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但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却往往侧重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听”的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阻碍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形成,轻则影响听课质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重则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制约其综合能力的后续发展。而倾听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呢?根据上述原
期刊
唐代散文家韩愈曾写有《马说》一文,在文中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慨叹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入不幸遭遇,以千里马喻人才,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而今的时代,万象更新,厂房商铺鳞次栉比,不乏伯乐,而缺少的是千里马,急需更多的有用的人才,更多的能日行千里的“马”。这就要求教育人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