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疼痛管理模式在血管外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起,实施疼痛管理模式。结果:住院患者综合满意度和对护士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95%;医生对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的支持率>8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关键词:疼痛管理模式;血管外科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血管外科为切实改善患者体验,从2015年1月起,实施疼痛管理模式,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从2015年1月起,实施疼痛管理模式,疼痛管理方法如下。
1.1培训医护一体化
打破医护各自为政、独立培训的传统。培训由科主任组织,护士长协助,医护共同参与。培训内容包括:无痛化理念、疼痛的病理生理、专科疾病疼痛特点、疼痛的评估及干预、药物镇痛原则、镇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疼痛健康教育等。培训形式包括邀请疼痛科专家授课、与癌痛病房交流学习、护士参与医生交班和查房、组织病例讨论、护理查房等。管理模式强调医护各尽其责、分工协作。科主任、护士长主要起组织、指导、监督、评价等管理作用。责任护士分管3~6张床位的患者,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在疼痛护理中的职责包括:1.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状态;2.落实具体的止痛措施;3.协作其他专业人员工作;4.负责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和指导。医疗组职责:组织全科交班会、查房,通过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病情的轻重和疼痛的原因,负责疼痛患者药物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手术介入等措施的落实
1.2正确进行健康宣教
重视对病人、家属或陪护人员的宣教,为他们提供有关疼痛和疼痛治疗的信息,尤其要注意纠正错误的观念以及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入院后即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关于疼痛知识的讲解,指导阅读疼痛健康教育手册,使其了解疼痛,转变观念,增强自信。术前即对病人、家属或陪护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及安全防范措施等进行宣教,减轻因此产生的恐惧心理。术后积极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其缓解疼痛的方法,比如听音乐、看电视、与他人聊天、深呼吸等,还应及时处理疼痛引起的问题,如失眠、抽搐、痉挛。
1.3疼痛管理遵循一定的流程
①疼痛评估:入院当班责任护士完成疼痛首次评估,主治医师24h内在全科交班会上完成患者疼痛原因分析。a.评估工具:意识清醒或嗜睡成人患者采用0~10分数字评分量表;<4岁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或语言沟通有障碍的患者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来描述。b.评估内容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疼痛与体位的关系。c.疼痛评估频率:中度以下疼痛(≤6分)2次/d,中度以上疼痛(≥7分)至少3次/d。疼痛评估时间与体温测量时间同步;剧痛或需要观察止痛药物用药后效果的患者,则遵医嘱及时评估。②疼痛干预:a.责任护士通过参加每日全科交班会、跟随医疗组床旁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及疼痛原因后,可先采取非药物疼痛干预措施,包括: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交流疼痛感受;保持病室安静;根据疼痛原因给予恰当体位;采用音乐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等。b.中度以上(≥7分)疼痛由主治医师制定药物镇痛计划,并及时落实。③镇痛效果评价:静脉或肌内注射镇痛30min、口服镇痛1h后,估镇痛效果。疼痛记录规范化:采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将疼痛记录作为临床护理记录内容之一,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疼痛干预措施、干预效果、护士签名。记录要求:首次评估记录由入院当班完成;疼痛评分≥4分的每班均有评估记录;给予疼痛干预措施后有效果评价记录。评价方法:对疼痛管理模式实施前后1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疼痛首班评估率、动态评估率和疼痛干预率均>90%;住院患者综合满意度和对护士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95%;医生对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的支持率>8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疼痛是病人常见的主诉,疼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具有病理性危害。如果不对疼痛进行有效的控制,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于控制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是病人的一种痛苦感觉体验,常常会严重影响病人的躯体和社会功能。所以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护士应了解病人疼痛的部位、强度、性质、发作、持續时间,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病人的疼痛阈值,减轻疼痛的剌激;指导病人使用非药物和药物的止痛方法等,解除患者的疼痛,从而促进其早日康复。
我科实行的疼痛管理模式能提高疼痛管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疼痛管理模式赋予护士疼痛管理职能,充分利用护士为患者提供24h连续不断的护理服务这一特点,及时评估发现患者疼痛并及时上报主管医生,及时采取疼痛干预措施。疼痛首班评估率达到100%,动态评估率和疼痛干预率均>90%,切实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使住院患者满意度由92.42%提高到96.25%,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疼痛管理模式强化了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医护关系、护患关系越和谐,护士的职业成就感越强。在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中,护士通过疼痛知识培训,参与医生交班、跟随医生查房,丰富了自己的疼痛管理知识和专科疾病知识,提高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随着疼痛管理模式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患者有陈述疼痛,表达疼痛程度,得到完全镇痛,受到尊重并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权利和知情权。疼痛是疾病的症状,是患者的主观体验,也存在个体差异,掌握不同疾病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对选择治疗方法,观察病情变化,减轻疼痛有重要意义,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郭莉,张卓.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模式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6,03:428-430.
[2]贾继媛,崔慧敏,杨紫芳,刘倩,杨敏.探讨新型的疼痛管理模式对PPH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7:1288-1289.
[3]罗燕.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对鼻部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6,06:1545-1546.
[4]张萍,杨春练.JCI标准下的疼痛管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21:247-249.
[5]郭思思,陶莉.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管理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66:43-44.
关键词:疼痛管理模式;血管外科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血管外科为切实改善患者体验,从2015年1月起,实施疼痛管理模式,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从2015年1月起,实施疼痛管理模式,疼痛管理方法如下。
1.1培训医护一体化
打破医护各自为政、独立培训的传统。培训由科主任组织,护士长协助,医护共同参与。培训内容包括:无痛化理念、疼痛的病理生理、专科疾病疼痛特点、疼痛的评估及干预、药物镇痛原则、镇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疼痛健康教育等。培训形式包括邀请疼痛科专家授课、与癌痛病房交流学习、护士参与医生交班和查房、组织病例讨论、护理查房等。管理模式强调医护各尽其责、分工协作。科主任、护士长主要起组织、指导、监督、评价等管理作用。责任护士分管3~6张床位的患者,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在疼痛护理中的职责包括:1.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状态;2.落实具体的止痛措施;3.协作其他专业人员工作;4.负责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和指导。医疗组职责:组织全科交班会、查房,通过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病情的轻重和疼痛的原因,负责疼痛患者药物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手术介入等措施的落实
1.2正确进行健康宣教
重视对病人、家属或陪护人员的宣教,为他们提供有关疼痛和疼痛治疗的信息,尤其要注意纠正错误的观念以及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入院后即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关于疼痛知识的讲解,指导阅读疼痛健康教育手册,使其了解疼痛,转变观念,增强自信。术前即对病人、家属或陪护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及安全防范措施等进行宣教,减轻因此产生的恐惧心理。术后积极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其缓解疼痛的方法,比如听音乐、看电视、与他人聊天、深呼吸等,还应及时处理疼痛引起的问题,如失眠、抽搐、痉挛。
1.3疼痛管理遵循一定的流程
①疼痛评估:入院当班责任护士完成疼痛首次评估,主治医师24h内在全科交班会上完成患者疼痛原因分析。a.评估工具:意识清醒或嗜睡成人患者采用0~10分数字评分量表;<4岁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或语言沟通有障碍的患者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来描述。b.评估内容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疼痛与体位的关系。c.疼痛评估频率:中度以下疼痛(≤6分)2次/d,中度以上疼痛(≥7分)至少3次/d。疼痛评估时间与体温测量时间同步;剧痛或需要观察止痛药物用药后效果的患者,则遵医嘱及时评估。②疼痛干预:a.责任护士通过参加每日全科交班会、跟随医疗组床旁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及疼痛原因后,可先采取非药物疼痛干预措施,包括: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交流疼痛感受;保持病室安静;根据疼痛原因给予恰当体位;采用音乐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等。b.中度以上(≥7分)疼痛由主治医师制定药物镇痛计划,并及时落实。③镇痛效果评价:静脉或肌内注射镇痛30min、口服镇痛1h后,估镇痛效果。疼痛记录规范化:采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将疼痛记录作为临床护理记录内容之一,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疼痛干预措施、干预效果、护士签名。记录要求:首次评估记录由入院当班完成;疼痛评分≥4分的每班均有评估记录;给予疼痛干预措施后有效果评价记录。评价方法:对疼痛管理模式实施前后1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疼痛首班评估率、动态评估率和疼痛干预率均>90%;住院患者综合满意度和对护士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95%;医生对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的支持率>8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疼痛是病人常见的主诉,疼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具有病理性危害。如果不对疼痛进行有效的控制,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于控制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是病人的一种痛苦感觉体验,常常会严重影响病人的躯体和社会功能。所以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护士应了解病人疼痛的部位、强度、性质、发作、持續时间,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病人的疼痛阈值,减轻疼痛的剌激;指导病人使用非药物和药物的止痛方法等,解除患者的疼痛,从而促进其早日康复。
我科实行的疼痛管理模式能提高疼痛管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疼痛管理模式赋予护士疼痛管理职能,充分利用护士为患者提供24h连续不断的护理服务这一特点,及时评估发现患者疼痛并及时上报主管医生,及时采取疼痛干预措施。疼痛首班评估率达到100%,动态评估率和疼痛干预率均>90%,切实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使住院患者满意度由92.42%提高到96.25%,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疼痛管理模式强化了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医护关系、护患关系越和谐,护士的职业成就感越强。在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中,护士通过疼痛知识培训,参与医生交班、跟随医生查房,丰富了自己的疼痛管理知识和专科疾病知识,提高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随着疼痛管理模式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患者有陈述疼痛,表达疼痛程度,得到完全镇痛,受到尊重并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权利和知情权。疼痛是疾病的症状,是患者的主观体验,也存在个体差异,掌握不同疾病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对选择治疗方法,观察病情变化,减轻疼痛有重要意义,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郭莉,张卓.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模式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6,03:428-430.
[2]贾继媛,崔慧敏,杨紫芳,刘倩,杨敏.探讨新型的疼痛管理模式对PPH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7:1288-1289.
[3]罗燕.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对鼻部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6,06:1545-1546.
[4]张萍,杨春练.JCI标准下的疼痛管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21:247-249.
[5]郭思思,陶莉.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管理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6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