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因生发展。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关心; 爱护; 尊重; 关注个体差异; 每一位学生; 充分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等质量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这一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谓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大到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课程对学生的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面临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又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因此,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要的必然。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新课程却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思想感情,直到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要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她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们之间从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不能像用机器生产部件一样的方法去统一要求学生、发展学生,因为学生之间从在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因生发展,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对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高要求,高标准,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学习成绩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和标准,在精神上要多给他们点爱心和温暖,在学习上要多支持,多鼓励和帮助。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要关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教学比较注重视说写的结论,对学生学习过程管得不够,看不到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题目容易,个别学生回答即可,题目难,教师像挤牙膏似地逼问多位学生,直到有一位学生答对了才肯通过。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没有过程,看不到发展,看不到教学的价值所在。而且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展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过程,在自读、自悟、自评、自结中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充分的自主,有效地合作,适度的探究,随机进行创新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想想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教师也要善于营造明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采用多种形式与方法激起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要求。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又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代替。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就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第五,进行正确的学习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生涯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个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的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的确,有时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尽管是出于善意的,但却给孩子们一生留下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时告诫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无故的伤害我们的学生。你也许不太在意自己做过什么或说过什么,可学生太在意了。一句出自内心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可能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给他带来一生的幸福。有时可能是一句无意的语言造成他一生的伤害和痛苦。所以我们教师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课堂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尽量用具有激励和改进功能的语言去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而激励和评价要出自教师的内心,并且要真诚。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得到真正实现。
【关键词】关心; 爱护; 尊重; 关注个体差异; 每一位学生; 充分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等质量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这一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谓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大到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课程对学生的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面临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又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因此,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要的必然。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新课程却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思想感情,直到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要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她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们之间从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不能像用机器生产部件一样的方法去统一要求学生、发展学生,因为学生之间从在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因生发展,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对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高要求,高标准,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学习成绩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和标准,在精神上要多给他们点爱心和温暖,在学习上要多支持,多鼓励和帮助。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要关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教学比较注重视说写的结论,对学生学习过程管得不够,看不到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题目容易,个别学生回答即可,题目难,教师像挤牙膏似地逼问多位学生,直到有一位学生答对了才肯通过。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没有过程,看不到发展,看不到教学的价值所在。而且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展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过程,在自读、自悟、自评、自结中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充分的自主,有效地合作,适度的探究,随机进行创新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想想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教师也要善于营造明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采用多种形式与方法激起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要求。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又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代替。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就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第五,进行正确的学习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生涯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个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的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的确,有时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尽管是出于善意的,但却给孩子们一生留下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时告诫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无故的伤害我们的学生。你也许不太在意自己做过什么或说过什么,可学生太在意了。一句出自内心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可能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给他带来一生的幸福。有时可能是一句无意的语言造成他一生的伤害和痛苦。所以我们教师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课堂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尽量用具有激励和改进功能的语言去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而激励和评价要出自教师的内心,并且要真诚。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得到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