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单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使城市功能从不完善向强化和多元化转型。乌海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开采,已经进入资源枯竭、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城市发展乏力、经济亟待转型的关键阶段。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因其低消耗、污染少往往成为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投入产出率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容量大,对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的理性选择
(一)旅游业可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资源型产业,但其产业结构单一,而旅游业几乎覆盖了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发展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辐射作用,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辐射第一、第二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当地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
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资源型城市,资源产业深加工规模小,产业链短,失业问题比其他综合性城市更加严重。而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不同层次技能的劳动力都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就业门槛低,吸纳再就业人员能力强。
(三)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旅游业是外向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商贸流通,从而实现跨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人才、技术的合作,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还可以使当地特产、工艺品等商品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四)发展旅游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个城市要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和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业的开发有助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促进城市环境的美化。
(五)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城市形象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资源型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还可以为城市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二、乌海市发展旅游业的着力点
(一)在发展目标上从单向度衡量向多层次多维度转变
旅游业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要牢固树立旅游产业观,把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规划。要放宽眼界,以乌海周边300公里半径范围为规划背景,选准旅游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乌海市发展旅游业提供科学指导。要成立专门的旅游产业小组,发挥他们在领导和协调现有旅游资源所属的文化局、宗教局、各级行政及企业等主管单位,制定共同发展的大旅游、培育大企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还要将旅游的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确立“城市就是旅游,旅游就是城市”的发展新理念,立足旅游目的地建设,做到旅游与城市建设同规划、同部署。把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游、购、娱、吃、住、行要全面配套,要把乌海的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以城市建设促进旅游的发展,以旅游的发展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使乌海市由工矿服务型城市转变为多功能服务中心城市,由环境脆弱城市转变为生态园林城市。
(二)在发展格局上实现从旅游企业一元主体向多元发展转变
要创新运营机制,对旅游资源进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在保证国家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政府管理、企业化经营,让企业成为拥有充分自主经营权的市场主体。将景区、景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分开,保护纳入事业管理,开发纳入企业管理,形成市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开发利用效益,确保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各类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三)在发展链条上从产业链短小、单向化经营向打造优质高效产业链转变
在资源的整合开发中,要充分发挥产业的联动作用,发挥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找准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点,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旅游和文化相结合、旅游和体育赛事相结合、旅游和科技相结合,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
1.加强旅游与文化融合。充分利用乌海“中国书法城”、“中国赏识石城”这两张名片,依托“黄河明珠·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中国观赏石乌海国际博览会”,进一步加大“书法城”、“赏石城”建设力度,将书法文化、赏识文化与旅游元素和城市建设项目结合,体现乌海特色。要把乌海的夜文化发展成城市夜间旅游项目,深入挖掘夜间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借助有利地域条件,将夜晚休闲餐饮、娱乐演出、文艺晚会和乌海灯光景观、黄河夜景完美结合起来,让旅游者体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感受到城市的另一面,延伸白天的旅游内容,使游客延长停留时间甚至过夜留宿,实现旅游过境地向旅游住宿地的角色转换。积极培育节庆旅游品牌, 策划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节会模式,通过参与各类大型旅游节、旅游商品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提高乌海的知名度。
2.加强旅游与体育融合。承办区内外各项体育赛事活动,努力培育沙漠越野、乒超联赛、网球比赛、环乌海湖自行车大赛等品牌赛事,积极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并使其常态化。这种由赛事带动的旅游业,对于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小城市来说,是发展旅游业的最佳途径。
3.加强旅游与科技融合。通过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和艺术的结合,设计主题公园,设计主题尽可能涵盖现代科技、未来科技、科学幻想、神话传说、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娱乐性,适应不同年龄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4.不仅要重视旅游的经济化和产业化,更要强调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1)与农业相融合,大力发展庄园游。比如,整合葡萄种植基地、葡萄观光采摘园、葡萄酿酒基地,实现资源开发和建设管理一体化,发挥托汉森酒庄、吉奥尼酒庄、岱山庄园和机场路葡萄观光长廊等优势资源,继续推进酒庄的A级景区建设,高标准建设葡萄酒文化博物馆、主题酒店,逐步打造葡萄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葡萄酒文化交流汇聚一体的葡萄庄园游,打造中国最大的“葡萄产业生态与文化旅游长廊”,逐步形成“生态+文化”的旅游发展模式。
(2)与工业相融合,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使旅游者了解工业产品特性及其制作过程,以及优秀的企业管理经验、企业文化,进而使旅游者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还有利于开拓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比如:废弃的工业矿区进行环境整治后开发煤炭工业游,让游客了解煤炭形成过程、体验煤炭工人的艰辛,发动吸引煤炭行业的创业者故地重游,重温当年拓荒创业的激情岁月。利用工业园区现有的资源,开展针对学生修学、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针对投资客商以招商引资为主体的工业旅游;针对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针对老年人新旧对比或“怀旧”等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等。推出工艺文化创意之旅、工业环保修学之旅、工业产品展销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
(3)与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有机结合,提高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大力创新开发模式,推动各类旅游要素集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旅游消费形态,提高旅游商品的内涵。
(四)在扩张路径上从区域分割向跨区域合作转变
近年来,跨省市的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相关省市间联合宣传推广、旅游线路对接、统一市场管理的格局正在形成。乌海市面积小、人口数量少,更要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要加强与兄弟盟市和周边城市在市场营销、产品整合、线路延伸等多方面的合作,跳出小城市的圈子,做“大区域”的旅游文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乌海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倡导成立“中国西部旅游经济联合体”,加
入中国北方旅游经济联合体、中国东部旅游经济联合体的销售网络。充分发挥乌海市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多方面加强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银川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大河套”文化旅游区,进一步提升乌海市的城市旅游功能,使之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旅游休闲中心、购物娱乐中心。策划若干条跨区域协作的旅游线路,努力争取与周边地区旅游线路的延伸,如延安至乌海--陕甘宁边区西大门的延伸、酒泉航天城至乌海的延伸、青海塔尔寺至乌海的延伸等,精心设计旅游经典线路,突出黄河文化、大漠风情、草原民俗的特色旅游主题,实现乌海市旅游业的先借“翼”起飞,做好中转游;再振翅飞翔,做好目的地游。
(五)发展模式从单一发展模式向突出主导与注重互补的多样化模式转变
乌海少数景区难以构成对游客的强大吸引力,加之受资金、地域区划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景区仍然不成系列,难以成为“目的地”产品。因此,在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乌海市现有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大、系列全、品质高、配套完善的“大品牌”势在必行。
1.要突出重心。当前,在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上,尤要在凸显黄河风光、蒙古风情、书法文化、生态文明上出品牌、出效应。
2.要以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精心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档次的重要旅游景区(点),引导、扶持具备条件的景区(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与甘德尔景区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周边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使甘德尔山旅游景区由单独的沙漠黄河旅游景区发展为多元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交融的、配套完善的大品牌景区,将其打造为国家级文化旅游景区,作为乌海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品牌。
3.要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对文化类型相同、景观差异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以知名景区为龙头,对周边小景区进行整合,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战国时期的岩画、秦始皇筑的长城、汉武帝筑的古城、唐代的古墓、满巴拉僧庙等景区整合,实行风景名胜区的统一宣传、整体促销,增强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打造旅游地的文化品牌。
4.要以地文景观为核心,对景观区域内的景区进行整合。如将金沙湾、四合木自然保护区、一线天旅游景区、龙游湾湿地等统称“乌海国家地质公园”,形成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目的地产品。
责任编辑:康伟
一、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的理性选择
(一)旅游业可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资源型产业,但其产业结构单一,而旅游业几乎覆盖了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发展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辐射作用,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辐射第一、第二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当地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
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资源型城市,资源产业深加工规模小,产业链短,失业问题比其他综合性城市更加严重。而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不同层次技能的劳动力都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就业门槛低,吸纳再就业人员能力强。
(三)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旅游业是外向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商贸流通,从而实现跨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人才、技术的合作,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还可以使当地特产、工艺品等商品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四)发展旅游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个城市要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和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业的开发有助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促进城市环境的美化。
(五)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城市形象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资源型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还可以为城市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二、乌海市发展旅游业的着力点
(一)在发展目标上从单向度衡量向多层次多维度转变
旅游业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要牢固树立旅游产业观,把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规划。要放宽眼界,以乌海周边300公里半径范围为规划背景,选准旅游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乌海市发展旅游业提供科学指导。要成立专门的旅游产业小组,发挥他们在领导和协调现有旅游资源所属的文化局、宗教局、各级行政及企业等主管单位,制定共同发展的大旅游、培育大企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还要将旅游的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确立“城市就是旅游,旅游就是城市”的发展新理念,立足旅游目的地建设,做到旅游与城市建设同规划、同部署。把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游、购、娱、吃、住、行要全面配套,要把乌海的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以城市建设促进旅游的发展,以旅游的发展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使乌海市由工矿服务型城市转变为多功能服务中心城市,由环境脆弱城市转变为生态园林城市。
(二)在发展格局上实现从旅游企业一元主体向多元发展转变
要创新运营机制,对旅游资源进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在保证国家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政府管理、企业化经营,让企业成为拥有充分自主经营权的市场主体。将景区、景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分开,保护纳入事业管理,开发纳入企业管理,形成市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开发利用效益,确保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各类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三)在发展链条上从产业链短小、单向化经营向打造优质高效产业链转变
在资源的整合开发中,要充分发挥产业的联动作用,发挥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找准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点,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旅游和文化相结合、旅游和体育赛事相结合、旅游和科技相结合,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
1.加强旅游与文化融合。充分利用乌海“中国书法城”、“中国赏识石城”这两张名片,依托“黄河明珠·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中国观赏石乌海国际博览会”,进一步加大“书法城”、“赏石城”建设力度,将书法文化、赏识文化与旅游元素和城市建设项目结合,体现乌海特色。要把乌海的夜文化发展成城市夜间旅游项目,深入挖掘夜间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借助有利地域条件,将夜晚休闲餐饮、娱乐演出、文艺晚会和乌海灯光景观、黄河夜景完美结合起来,让旅游者体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感受到城市的另一面,延伸白天的旅游内容,使游客延长停留时间甚至过夜留宿,实现旅游过境地向旅游住宿地的角色转换。积极培育节庆旅游品牌, 策划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节会模式,通过参与各类大型旅游节、旅游商品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提高乌海的知名度。
2.加强旅游与体育融合。承办区内外各项体育赛事活动,努力培育沙漠越野、乒超联赛、网球比赛、环乌海湖自行车大赛等品牌赛事,积极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并使其常态化。这种由赛事带动的旅游业,对于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小城市来说,是发展旅游业的最佳途径。
3.加强旅游与科技融合。通过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和艺术的结合,设计主题公园,设计主题尽可能涵盖现代科技、未来科技、科学幻想、神话传说、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娱乐性,适应不同年龄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4.不仅要重视旅游的经济化和产业化,更要强调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1)与农业相融合,大力发展庄园游。比如,整合葡萄种植基地、葡萄观光采摘园、葡萄酿酒基地,实现资源开发和建设管理一体化,发挥托汉森酒庄、吉奥尼酒庄、岱山庄园和机场路葡萄观光长廊等优势资源,继续推进酒庄的A级景区建设,高标准建设葡萄酒文化博物馆、主题酒店,逐步打造葡萄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葡萄酒文化交流汇聚一体的葡萄庄园游,打造中国最大的“葡萄产业生态与文化旅游长廊”,逐步形成“生态+文化”的旅游发展模式。
(2)与工业相融合,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使旅游者了解工业产品特性及其制作过程,以及优秀的企业管理经验、企业文化,进而使旅游者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还有利于开拓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比如:废弃的工业矿区进行环境整治后开发煤炭工业游,让游客了解煤炭形成过程、体验煤炭工人的艰辛,发动吸引煤炭行业的创业者故地重游,重温当年拓荒创业的激情岁月。利用工业园区现有的资源,开展针对学生修学、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针对投资客商以招商引资为主体的工业旅游;针对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针对老年人新旧对比或“怀旧”等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等。推出工艺文化创意之旅、工业环保修学之旅、工业产品展销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
(3)与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有机结合,提高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大力创新开发模式,推动各类旅游要素集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旅游消费形态,提高旅游商品的内涵。
(四)在扩张路径上从区域分割向跨区域合作转变
近年来,跨省市的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相关省市间联合宣传推广、旅游线路对接、统一市场管理的格局正在形成。乌海市面积小、人口数量少,更要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要加强与兄弟盟市和周边城市在市场营销、产品整合、线路延伸等多方面的合作,跳出小城市的圈子,做“大区域”的旅游文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乌海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倡导成立“中国西部旅游经济联合体”,加
入中国北方旅游经济联合体、中国东部旅游经济联合体的销售网络。充分发挥乌海市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多方面加强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银川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大河套”文化旅游区,进一步提升乌海市的城市旅游功能,使之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旅游休闲中心、购物娱乐中心。策划若干条跨区域协作的旅游线路,努力争取与周边地区旅游线路的延伸,如延安至乌海--陕甘宁边区西大门的延伸、酒泉航天城至乌海的延伸、青海塔尔寺至乌海的延伸等,精心设计旅游经典线路,突出黄河文化、大漠风情、草原民俗的特色旅游主题,实现乌海市旅游业的先借“翼”起飞,做好中转游;再振翅飞翔,做好目的地游。
(五)发展模式从单一发展模式向突出主导与注重互补的多样化模式转变
乌海少数景区难以构成对游客的强大吸引力,加之受资金、地域区划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景区仍然不成系列,难以成为“目的地”产品。因此,在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乌海市现有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大、系列全、品质高、配套完善的“大品牌”势在必行。
1.要突出重心。当前,在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上,尤要在凸显黄河风光、蒙古风情、书法文化、生态文明上出品牌、出效应。
2.要以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精心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档次的重要旅游景区(点),引导、扶持具备条件的景区(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与甘德尔景区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周边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使甘德尔山旅游景区由单独的沙漠黄河旅游景区发展为多元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交融的、配套完善的大品牌景区,将其打造为国家级文化旅游景区,作为乌海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品牌。
3.要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对文化类型相同、景观差异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以知名景区为龙头,对周边小景区进行整合,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战国时期的岩画、秦始皇筑的长城、汉武帝筑的古城、唐代的古墓、满巴拉僧庙等景区整合,实行风景名胜区的统一宣传、整体促销,增强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打造旅游地的文化品牌。
4.要以地文景观为核心,对景观区域内的景区进行整合。如将金沙湾、四合木自然保护区、一线天旅游景区、龙游湾湿地等统称“乌海国家地质公园”,形成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目的地产品。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