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画、影视、幻灯、摄影、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如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播放雄浑豪放的《好汉歌》,让学生感悟农民起义的声势浩大和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破阵子》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通过语言描绘学生看到一个空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的形象。这样既让学生的思想有了比照的对象,又使他们接受了情感的浸润,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升了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
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喜怒哀乐探究到作者的心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而多情的枇杷树,向人摇曳着无语的情愫,让人体验到生命更替、物在人亡的情怀。余光中的《乡愁》中把愁比作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弯海峡,学生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的情境氛围中,可以触发对两地离散,生死相依,家国分离情感的体验,在充满情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二、品味语言,丰富情感
品味语言是丰富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如《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的情形,不觉感动之情溢于胸中,我们会品味出作者写本文有对当年行为至为痛心的追悔,有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痛惜,有对为人子却不能使老父安享余年的自责;读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想到景色优美的小石潭为什么深藏竹林人未知,如此清新,幽静之景,而作者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直觉地感悟到风景的凄清正衬托作者仕途不达,因革新而遭贬谪的凄苦郁闷之情,景是美的,而情却是苦的;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深秋之景描绘得活脱生动、富有纵深感,把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极其简洁地表现出来了。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作者面对如此美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学生通过想象,融情于文,就可以体会出王勃借孤鹜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悲凉之情,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情感。
三、读中有悟,体验情感
散文、诗词的语言总是充满情感的,当我们在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代替诵读,读书变成了讲书,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和一首首声韵和谐的诗歌讲得“支离破碎”时,这就剥夺了学生由诵读而体味作者情感的机会。因此,恢复朗读,把优美的文字变成声音,入情入境地读,以达心与心的相通。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尾的回环呼应使全诗在语言上产生了一种节奏的韵律,构成了一种蕴含丰富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音、语气、语调的处理上入手,确定语义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轻轻的”是作轻音处理,领悟到作者不忍心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康桥依依惜别的无限留恋之情。又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体会其文一唱三叹的写法,不仅会产生近似音乐旋律的韵律美而且对文章内涵的情感的感知更为淋漓尽致。尤其是太守与民同乐时,所体现的已不是山光水色得之于目的美感体验,而是人们在山水天气的熏陶之下“得人心”的怡然自得之情。此地,山前水傍、亭中路头各色人等,全都乐趣洋溢。可见朗读吟诵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吸收作品蕴含的情感之美与精神之美,而且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汲取营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而课堂正是通过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与互动,达到情感共鸣与回应的舞台。(作者单位陕西省佳县第一中学)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画、影视、幻灯、摄影、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如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播放雄浑豪放的《好汉歌》,让学生感悟农民起义的声势浩大和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破阵子》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通过语言描绘学生看到一个空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的形象。这样既让学生的思想有了比照的对象,又使他们接受了情感的浸润,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升了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
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喜怒哀乐探究到作者的心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而多情的枇杷树,向人摇曳着无语的情愫,让人体验到生命更替、物在人亡的情怀。余光中的《乡愁》中把愁比作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弯海峡,学生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的情境氛围中,可以触发对两地离散,生死相依,家国分离情感的体验,在充满情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二、品味语言,丰富情感
品味语言是丰富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如《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的情形,不觉感动之情溢于胸中,我们会品味出作者写本文有对当年行为至为痛心的追悔,有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痛惜,有对为人子却不能使老父安享余年的自责;读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想到景色优美的小石潭为什么深藏竹林人未知,如此清新,幽静之景,而作者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直觉地感悟到风景的凄清正衬托作者仕途不达,因革新而遭贬谪的凄苦郁闷之情,景是美的,而情却是苦的;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深秋之景描绘得活脱生动、富有纵深感,把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极其简洁地表现出来了。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作者面对如此美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学生通过想象,融情于文,就可以体会出王勃借孤鹜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悲凉之情,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情感。
三、读中有悟,体验情感
散文、诗词的语言总是充满情感的,当我们在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代替诵读,读书变成了讲书,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和一首首声韵和谐的诗歌讲得“支离破碎”时,这就剥夺了学生由诵读而体味作者情感的机会。因此,恢复朗读,把优美的文字变成声音,入情入境地读,以达心与心的相通。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尾的回环呼应使全诗在语言上产生了一种节奏的韵律,构成了一种蕴含丰富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音、语气、语调的处理上入手,确定语义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轻轻的”是作轻音处理,领悟到作者不忍心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康桥依依惜别的无限留恋之情。又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体会其文一唱三叹的写法,不仅会产生近似音乐旋律的韵律美而且对文章内涵的情感的感知更为淋漓尽致。尤其是太守与民同乐时,所体现的已不是山光水色得之于目的美感体验,而是人们在山水天气的熏陶之下“得人心”的怡然自得之情。此地,山前水傍、亭中路头各色人等,全都乐趣洋溢。可见朗读吟诵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吸收作品蕴含的情感之美与精神之美,而且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汲取营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而课堂正是通过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与互动,达到情感共鸣与回应的舞台。(作者单位陕西省佳县第一中学)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