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物的味、香、色不同,名厨和食客都知道,也有很多文献可以参考。我读书不多,似乎没有听人提到食的触觉,这方面照我看关系也很大呢。
(一)
食物的味当然最重要,不美没有人喜欢。香在其次,很多食物的香味先引得人流口水。不过也有臭而味美的东西,如南洋群岛的榴莲制成的糕,滋味鲜美,但入口时奇臭,很少人能过这一关。此外,臭豆腐干、腐乳、西方上等的带蓝纹的乳酪,都有叫人受不了的臭。但会吃的人才不计较呢。这种老饕大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他们排除臭气,咀嚼出滋味,以快朵颐。
其实,食物给人的触觉既不相同也很重要。
所谓触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进口后、下咽前,给人的抵抗。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两样食物的组织相同。换句话说,样样东西都独特。同是肉类,牛肉比猪肉难咬。同是猪肉,里脊肉和腿肉的肌理不同。同是鱼,刀鱼、鲽鱼最嫩,黄鱼、石斑鱼最爽,鲍鱼、鲑鱼最松。鸡鸭同属禽鸟,不但肉味不同,热性也不同。连鸡和雉(野鸡)也有异。蔬菜有的很脆,如芹菜,有的不能多炒,如菠菜。
食物的触觉,单看表述就有松、脆、酥、嫩、润等诸多字眼。广东人以长于烹调闻名,他们除了用“幼”字代替嫩(真亏他们想得到),还有个“滑”字。这就更传神了。这些字全是讲触觉的。
我们知道脆皮乳猪的皮是精品,烤鸭的皮也一样。炸鳝丝、油条、吊炉烧饼、火烧、葱油饼(以南京下关的为最好)等等,全吃一个脆字。若是放久了,吸进空气里的水分,就像牛皮一样,再没有人能吃了。草菇锅巴要当场倒在沸汤里,即刻吃,稍迟就不脆。锅贴如果一碟十只,吃到第五只就渐渐软下去了。
(二)
和脆接近的是酥。这两种质地虽然咬来差不多,其实有别。脆的东西对牙齿还是抵抗的,酥的东西,可就完全让步了。中国有很多点心叫什么酥的,镇江有蛤蟆酥、桃酥,大抵是在面粉里加进素油或猪油。潮州的川椒鸡用一种绿叶蔬菜和鸡片同炸,结果菜会炸酥,鸡还很嫩。山东菜似乎也有把江珧柱炸酥的菜。可见,中国人不但爱吃脆,还爱吃酥,名厨也注意到了。
和脆相对的是松。虽然性质相反,却各有妙处。蛋糕好吃就在松。若是硬得可以掷过墙,还不如吃面包。西方人会做蛋糕,这里面的学问很大,单就松软而论,已经不易赶上。至于糕上加的搅拌过的蛋白和奶油,更是幼滑异常。
汤圆不但本身润,连馅也要润。通常人用磨碎的芝麻或花生,这两样本身有油,若是磨得细,真和汤圆的皮打成一片。汤圆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忽略,就是凡是糯米做的东西,都黏得很,而黏又是很多人喜歡的。这是热性的抵抗,牙齿爱对付。试想八宝饭如果用煮饭的米做,尽管白饭上嵌了红枣、青梅,也没有人十足欣赏。年糕是另一种黏的东西,只有用糯米粉做才可以吃。
(三)
嫩是人人重视的。我们镇江的斩肉(外乡人所称的狮子头)最讲究嫩,一般餐馆里的都太老,算不得是斩肉。镇江人用五花肉,虽然肥一些,但文火炖几小时,油已经出尽,食者并不觉得腻。而且如果是用白菜同烧,菜会吸好多油去。讲究的斩肉是不能用筷子搛的,要用调羹舀。蔬菜当然是嫩的好。英国散文家蓝姆说,芦笋吃了叫人有温柔的思想,我想他是指触觉说的。芦笋头和根给人两种触觉,头嫩根老,你一嚼就知道了。
在各种触觉中,还有一种,就是沙。我们喜欢吃豆沙、豆泥、马铃薯泥、枣泥,除了滋味,也爱那沙的触觉。八宝饭碗底下常有枣子、青豆、红豆的泥,在吃了黏的糯米之后,再吃沙的东西,另有趣味。广东人的莲蓉,就是这种美品。
另一种触觉是冻子生发的。鱼肉冻、果汁冻,本来都可热成汤来喝,人却要费心事把它结成冻子,一口一口咬了来品尝,好像滋味更好。不是的,滋味一样,感觉不同。冻子软软的,也有些咬嚼,给牙的工作不多,而给舌头、上颚的触觉却很特别。苏州有句话叫“软硬劲”,就是咬冻子时的享受。还有冻了的羊肉,切成薄片,全靠连冻子在一起吃,不但羊肉汤在里面,两种触觉也是有趣的。
(四)
最后再说说触觉配合上的大学问。名厨做出一席菜来,不但色、香、味有变化,连触觉都要用心。尽上些脆的菜,乳猪后接着是烤鸭,再来葱油饼,然后是脆皮鸡、炸鳝鱼丝……是谁也吃不消的。
如果席上有乳猪,多数没有烤鸭;有了烤鸭,最好不用脆皮鸡。有了别的炸的,鳝鱼就吃炒的。山东人知道猪肚和鸡肫一白一红,炒出来都脆,所以取名双脆,这几乎纯粹是就触觉起的菜名。有了这样菜就不能再吃别的脆的菜了。
山东甜菜里有拔丝香蕉,拆穿西洋镜,毫无道理,因为香蕉已经很甜,不用再加糖了。可是山东人真聪明,他们把香蕉在糖汁里一炸,再放进冷水里一冻,糖汁全脆了。吃的人首先有的是脆的触觉,接着咬到香蕉是松软,两种感觉一配合,就成了异样的美品。人就是爱变化,生活才不会沉闷单调。
粤菜讲究镬气,本指烧好就吃,恐怕和食者的触觉有关。自助餐不甚可吃,就是这种餐顾不了镬气。我建议科学家发明测热仪,或者别的仪器,如测脆器,精密度要用三位小数,供烹调专家参考。
(摘自《思果作品集》江苏文艺出版社图/付业兴)
(一)
食物的味当然最重要,不美没有人喜欢。香在其次,很多食物的香味先引得人流口水。不过也有臭而味美的东西,如南洋群岛的榴莲制成的糕,滋味鲜美,但入口时奇臭,很少人能过这一关。此外,臭豆腐干、腐乳、西方上等的带蓝纹的乳酪,都有叫人受不了的臭。但会吃的人才不计较呢。这种老饕大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他们排除臭气,咀嚼出滋味,以快朵颐。
其实,食物给人的触觉既不相同也很重要。
所谓触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进口后、下咽前,给人的抵抗。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两样食物的组织相同。换句话说,样样东西都独特。同是肉类,牛肉比猪肉难咬。同是猪肉,里脊肉和腿肉的肌理不同。同是鱼,刀鱼、鲽鱼最嫩,黄鱼、石斑鱼最爽,鲍鱼、鲑鱼最松。鸡鸭同属禽鸟,不但肉味不同,热性也不同。连鸡和雉(野鸡)也有异。蔬菜有的很脆,如芹菜,有的不能多炒,如菠菜。
食物的触觉,单看表述就有松、脆、酥、嫩、润等诸多字眼。广东人以长于烹调闻名,他们除了用“幼”字代替嫩(真亏他们想得到),还有个“滑”字。这就更传神了。这些字全是讲触觉的。
我们知道脆皮乳猪的皮是精品,烤鸭的皮也一样。炸鳝丝、油条、吊炉烧饼、火烧、葱油饼(以南京下关的为最好)等等,全吃一个脆字。若是放久了,吸进空气里的水分,就像牛皮一样,再没有人能吃了。草菇锅巴要当场倒在沸汤里,即刻吃,稍迟就不脆。锅贴如果一碟十只,吃到第五只就渐渐软下去了。
(二)
和脆接近的是酥。这两种质地虽然咬来差不多,其实有别。脆的东西对牙齿还是抵抗的,酥的东西,可就完全让步了。中国有很多点心叫什么酥的,镇江有蛤蟆酥、桃酥,大抵是在面粉里加进素油或猪油。潮州的川椒鸡用一种绿叶蔬菜和鸡片同炸,结果菜会炸酥,鸡还很嫩。山东菜似乎也有把江珧柱炸酥的菜。可见,中国人不但爱吃脆,还爱吃酥,名厨也注意到了。
和脆相对的是松。虽然性质相反,却各有妙处。蛋糕好吃就在松。若是硬得可以掷过墙,还不如吃面包。西方人会做蛋糕,这里面的学问很大,单就松软而论,已经不易赶上。至于糕上加的搅拌过的蛋白和奶油,更是幼滑异常。
汤圆不但本身润,连馅也要润。通常人用磨碎的芝麻或花生,这两样本身有油,若是磨得细,真和汤圆的皮打成一片。汤圆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忽略,就是凡是糯米做的东西,都黏得很,而黏又是很多人喜歡的。这是热性的抵抗,牙齿爱对付。试想八宝饭如果用煮饭的米做,尽管白饭上嵌了红枣、青梅,也没有人十足欣赏。年糕是另一种黏的东西,只有用糯米粉做才可以吃。
(三)
嫩是人人重视的。我们镇江的斩肉(外乡人所称的狮子头)最讲究嫩,一般餐馆里的都太老,算不得是斩肉。镇江人用五花肉,虽然肥一些,但文火炖几小时,油已经出尽,食者并不觉得腻。而且如果是用白菜同烧,菜会吸好多油去。讲究的斩肉是不能用筷子搛的,要用调羹舀。蔬菜当然是嫩的好。英国散文家蓝姆说,芦笋吃了叫人有温柔的思想,我想他是指触觉说的。芦笋头和根给人两种触觉,头嫩根老,你一嚼就知道了。
在各种触觉中,还有一种,就是沙。我们喜欢吃豆沙、豆泥、马铃薯泥、枣泥,除了滋味,也爱那沙的触觉。八宝饭碗底下常有枣子、青豆、红豆的泥,在吃了黏的糯米之后,再吃沙的东西,另有趣味。广东人的莲蓉,就是这种美品。
另一种触觉是冻子生发的。鱼肉冻、果汁冻,本来都可热成汤来喝,人却要费心事把它结成冻子,一口一口咬了来品尝,好像滋味更好。不是的,滋味一样,感觉不同。冻子软软的,也有些咬嚼,给牙的工作不多,而给舌头、上颚的触觉却很特别。苏州有句话叫“软硬劲”,就是咬冻子时的享受。还有冻了的羊肉,切成薄片,全靠连冻子在一起吃,不但羊肉汤在里面,两种触觉也是有趣的。
(四)
最后再说说触觉配合上的大学问。名厨做出一席菜来,不但色、香、味有变化,连触觉都要用心。尽上些脆的菜,乳猪后接着是烤鸭,再来葱油饼,然后是脆皮鸡、炸鳝鱼丝……是谁也吃不消的。
如果席上有乳猪,多数没有烤鸭;有了烤鸭,最好不用脆皮鸡。有了别的炸的,鳝鱼就吃炒的。山东人知道猪肚和鸡肫一白一红,炒出来都脆,所以取名双脆,这几乎纯粹是就触觉起的菜名。有了这样菜就不能再吃别的脆的菜了。
山东甜菜里有拔丝香蕉,拆穿西洋镜,毫无道理,因为香蕉已经很甜,不用再加糖了。可是山东人真聪明,他们把香蕉在糖汁里一炸,再放进冷水里一冻,糖汁全脆了。吃的人首先有的是脆的触觉,接着咬到香蕉是松软,两种感觉一配合,就成了异样的美品。人就是爱变化,生活才不会沉闷单调。
粤菜讲究镬气,本指烧好就吃,恐怕和食者的触觉有关。自助餐不甚可吃,就是这种餐顾不了镬气。我建议科学家发明测热仪,或者别的仪器,如测脆器,精密度要用三位小数,供烹调专家参考。
(摘自《思果作品集》江苏文艺出版社图/付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