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村上春树
我的外公是一位民办教师,他大概是我见过的最温柔的男人。他用一辈子的光阴细细诠释了何为坚守。不囿于清贫,亦不眷恋浮华,他将自己站成了一棵树,也成了我心中的英雄。
外公外婆有四个孩子,当时他们可以算得上是村里最为贫穷的几户人家之一,母亲和舅舅们总是吃不到什么“好东西”。可母亲说,外公外婆从来都没让他们挨过饿,而为了供他们上学,更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村庄里好多人都劝告过外公外婆,你们条件这么苦,就别再供女娃上学了,赶紧嫁了人还能为家里换点钱。母亲说,在她自己都感到近乎绝望时,外公外婆只说了句“你好好念书,其他事都别想”。
外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5块钱。尽管那个年代物价不高,但我还是很难想象每个月5块钱能换来什么样的生活质量。也许,在所有人看来外公外婆只是在做一件徒劳无功的憾事,可第二年,母亲考上了一所小有名气的大学。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母亲提起这些时仍会热泪盈眶。我知道,母亲的记忆里仍是外公外婆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辛勤身影和自己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的执着模样。
我从出生到上学,似乎唯有外公外婆出席了我整个童年的七载岁月。记得刚入学时,每当有人问及我的家乡是何处,我总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从小长大的那方净土。那时父亲就会不厌其烦地纠正:那不是你的故乡,是你外公老家。那有什么关系呢?我常常在似是而非地点了点头后继续告诉别人,那就是故乡。即使到了现在,我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因为故乡本就是一个承载着年少欢喜与哀愁的圣地,不管今后离去多远,每每思之都会有诸多感怀涌入脑海。没有儿时记忆的地方,又怎能叫故乡?
年幼时居住的院落总是被外公外婆打扫得格外干净,犹记得院中的小园里被他们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株,每逢花开时节便会连成一片姹紫嫣红。小园的四周围着一群蓊郁葱茏的树,外公在两株粗壮的枝干中间系了一个秋千,年少的欢愉与热忱,便都随着秋千摇摇晃晃:一二三朝着远方看/嫩嫩的枝丫天蓝蓝/满山的樱桃红灿灿/故乡的泉水流进你心坎。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把我接回了家中。记得当日我哭闹着就是不肯走,拼命抱着外公不松手,但结果仍是被强拉硬拽地拖了回去。记忆里的最后一幕是外婆眼角闪烁的泪,以及外公紧皱的眉头。那的确就像《大堰河》里所讲的一样,明明是回家,却总觉得自己像位客人。
我不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却在十余年后的今天念及过往时格外心慌。仿佛手心里还存有外公的余温,仿佛抬头就能看见他眉眼含笑,仿佛只要我想,就能转身回到那几年,不问归期。
那几年故乡的天空里,总是悠扬着百转千回的戏曲之声。
别人总说,外公的骨子里流淌着与生俱来的艺术的血液。他的板胡拉得极为流畅动听,每每镇上唱大戏时,他总是被请去为歌者伴奏,邻居们提起外公时个个都赞不绝口。闲暇之余,镇上的老人都会慕名而来,那时家里便分外热闹,被众人围在中间的外公气定神闲,轻呼一口气后便技巧娴熟地拉琴,弦音悠扬。他双眼微闭,神色平静,左手调弦,右手握弓,收放自如。记得一曲《小桃红》是耳熟能详的小调,被外公演绎得如行云流水,堪比天籁之音。
外公临走前,舅舅们不在,母亲不在,我不在。只有外婆,只有从17岁至70岁一直与他相濡以沫的外婆送了他最后一程。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后不见父母的身影,奶奶支支吾吾地说他们有事就没回家。我忽略了奶奶脸颊上的泪痕,继而兴致勃勃地做自己的事。末了,准备上学时又多嘴问了句父母在忙什么,奶奶语塞了许久,突然就哭了起来:“你外公他……他走了……”我呆呆地看着她,手中的杯子瞬间落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原来,人最难过的时候真的没有眼泪。仅仅是因为,你会觉得这一切仿佛只是梦,一场睡醒后便什么事都没有的梦。
就好像等我天亮睁眼时,外公就会微笑着坐在我的床前。
外公的灵堂设在空旷的田地中。那晚我枕在厚厚的草垛上,夜风从耳畔呼啸而过,似在低声呜咽着什么。深蓝的天幕厚重地铺开,真的有星河静静流淌,那是我在小城10年里从未见过的光景,美得那样不真实。儿时最爱的歌谣划破天际: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我在思念谁?
我转身,被黑白色定格的外公正在冲我浅浅地笑。
外公真的是睡沉了,否则,他怎么会对我的悲伤视而不见?
葬礼后,我和外婆坐上北上的列车。上车时,正好有一对年迈的老人相互搀扶着下来,一边缓缓移着步子,一边叮嘱对方小心。我突然记起曾看过的一句话:我羡慕的不是风华正茂的情侣,而是可以一起相伴到老的夫妇。待他们远去,身侧的外婆早已泪流满面。我伸出手,像儿时每每哭闹外公哄我一般轻轻拍着她的肩,转瞬却同样哽咽到不能自已。
车子缓缓启动,我看着故乡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小。它慢慢地、慢慢地成了一个点,而后就消失不見。
我离开了童年的安乐窝、回忆的天堂,去往一个个未知的明天。我知道,我可能再也回不去,再也回不去了。
——村上春树
我的外公是一位民办教师,他大概是我见过的最温柔的男人。他用一辈子的光阴细细诠释了何为坚守。不囿于清贫,亦不眷恋浮华,他将自己站成了一棵树,也成了我心中的英雄。
外公外婆有四个孩子,当时他们可以算得上是村里最为贫穷的几户人家之一,母亲和舅舅们总是吃不到什么“好东西”。可母亲说,外公外婆从来都没让他们挨过饿,而为了供他们上学,更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村庄里好多人都劝告过外公外婆,你们条件这么苦,就别再供女娃上学了,赶紧嫁了人还能为家里换点钱。母亲说,在她自己都感到近乎绝望时,外公外婆只说了句“你好好念书,其他事都别想”。
外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5块钱。尽管那个年代物价不高,但我还是很难想象每个月5块钱能换来什么样的生活质量。也许,在所有人看来外公外婆只是在做一件徒劳无功的憾事,可第二年,母亲考上了一所小有名气的大学。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母亲提起这些时仍会热泪盈眶。我知道,母亲的记忆里仍是外公外婆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辛勤身影和自己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的执着模样。
我从出生到上学,似乎唯有外公外婆出席了我整个童年的七载岁月。记得刚入学时,每当有人问及我的家乡是何处,我总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从小长大的那方净土。那时父亲就会不厌其烦地纠正:那不是你的故乡,是你外公老家。那有什么关系呢?我常常在似是而非地点了点头后继续告诉别人,那就是故乡。即使到了现在,我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因为故乡本就是一个承载着年少欢喜与哀愁的圣地,不管今后离去多远,每每思之都会有诸多感怀涌入脑海。没有儿时记忆的地方,又怎能叫故乡?
年幼时居住的院落总是被外公外婆打扫得格外干净,犹记得院中的小园里被他们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株,每逢花开时节便会连成一片姹紫嫣红。小园的四周围着一群蓊郁葱茏的树,外公在两株粗壮的枝干中间系了一个秋千,年少的欢愉与热忱,便都随着秋千摇摇晃晃:一二三朝着远方看/嫩嫩的枝丫天蓝蓝/满山的樱桃红灿灿/故乡的泉水流进你心坎。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把我接回了家中。记得当日我哭闹着就是不肯走,拼命抱着外公不松手,但结果仍是被强拉硬拽地拖了回去。记忆里的最后一幕是外婆眼角闪烁的泪,以及外公紧皱的眉头。那的确就像《大堰河》里所讲的一样,明明是回家,却总觉得自己像位客人。
我不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却在十余年后的今天念及过往时格外心慌。仿佛手心里还存有外公的余温,仿佛抬头就能看见他眉眼含笑,仿佛只要我想,就能转身回到那几年,不问归期。
那几年故乡的天空里,总是悠扬着百转千回的戏曲之声。
别人总说,外公的骨子里流淌着与生俱来的艺术的血液。他的板胡拉得极为流畅动听,每每镇上唱大戏时,他总是被请去为歌者伴奏,邻居们提起外公时个个都赞不绝口。闲暇之余,镇上的老人都会慕名而来,那时家里便分外热闹,被众人围在中间的外公气定神闲,轻呼一口气后便技巧娴熟地拉琴,弦音悠扬。他双眼微闭,神色平静,左手调弦,右手握弓,收放自如。记得一曲《小桃红》是耳熟能详的小调,被外公演绎得如行云流水,堪比天籁之音。
外公临走前,舅舅们不在,母亲不在,我不在。只有外婆,只有从17岁至70岁一直与他相濡以沫的外婆送了他最后一程。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后不见父母的身影,奶奶支支吾吾地说他们有事就没回家。我忽略了奶奶脸颊上的泪痕,继而兴致勃勃地做自己的事。末了,准备上学时又多嘴问了句父母在忙什么,奶奶语塞了许久,突然就哭了起来:“你外公他……他走了……”我呆呆地看着她,手中的杯子瞬间落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原来,人最难过的时候真的没有眼泪。仅仅是因为,你会觉得这一切仿佛只是梦,一场睡醒后便什么事都没有的梦。
就好像等我天亮睁眼时,外公就会微笑着坐在我的床前。
外公的灵堂设在空旷的田地中。那晚我枕在厚厚的草垛上,夜风从耳畔呼啸而过,似在低声呜咽着什么。深蓝的天幕厚重地铺开,真的有星河静静流淌,那是我在小城10年里从未见过的光景,美得那样不真实。儿时最爱的歌谣划破天际: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我在思念谁?
我转身,被黑白色定格的外公正在冲我浅浅地笑。
外公真的是睡沉了,否则,他怎么会对我的悲伤视而不见?
葬礼后,我和外婆坐上北上的列车。上车时,正好有一对年迈的老人相互搀扶着下来,一边缓缓移着步子,一边叮嘱对方小心。我突然记起曾看过的一句话:我羡慕的不是风华正茂的情侣,而是可以一起相伴到老的夫妇。待他们远去,身侧的外婆早已泪流满面。我伸出手,像儿时每每哭闹外公哄我一般轻轻拍着她的肩,转瞬却同样哽咽到不能自已。
车子缓缓启动,我看着故乡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小。它慢慢地、慢慢地成了一个点,而后就消失不見。
我离开了童年的安乐窝、回忆的天堂,去往一个个未知的明天。我知道,我可能再也回不去,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