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价值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当,对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具有普适性的传统礼仪价值日渐凸显。
  一、初中德育现状呼唤传统礼仪教育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样式,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在新时代德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初中学生的道德现状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当代的初中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吸收能力和独立意识极强。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身心发展并不成熟,暴露出来的意志薄弱、急于求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多年来,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断加大德育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德育效果而言,不甚理想。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重教育知识,轻实践体验
  一些初中德育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道德知识,在考试中評价道德水平。这种德育模式导致学生知识和行为之间出现偏差。如:课上学完文明对待他人,课间依然对同学恶语相向;课上做完道德与法治科目的试卷,放学仍然破坏共享单车等公物。可以说,没有道德实践的德育毫无实效。
  2.重外在行为,轻内心体验
  为了避免德育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目前,很多初中在德育中采取了量化积分卡的评价形式,并制定出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还有的初中举行场面宏大的德育活动,如中考百日誓师大会、14岁集体生日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一定的励志效果。但是其中某些活动由于缺乏精细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课程评价,导致仪式感缺失,学生的内心并未受到触动,有时甚至出现学生交头接耳、应付参会的现象。如此,德育活动看似开展得轰轰烈烈,实则真正受益的学生不多。
  3.重共性要求,轻个人成长
  由于个体需求、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的道德成长本应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内化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特别强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融合,然而,当今社会存在多元价值观。如果向学生强力灌输一种观念,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难以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二、传统礼仪教育的特点
  传统礼仪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教育内容,对他们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影响活动。
  礼仪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德是礼仪的基础。在我国“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占据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在现代社会,礼仪和道德相辅相成,良好的礼仪能体现人高尚的道德修养。
  传统礼仪教育中融合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精神文化和民族情感,比如《三字经》《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就其形式、内容和过程而言有如下特征:
  形式多样重内涵,强调知行合一,具有实践性;内容深刻重反思,强调自我反省,具有自省性;流程紧密重参与,强调个体成长,具有针对性。
  三、传统礼仪教育的价值思考
  基于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性、自省性和针对性三个特点,将中华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当代初中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1.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初中德育实效
  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他说:“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强调“行知”思想。传统礼仪教育强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对当今初中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传统礼仪教育的自省性有利于充实初中德育内容
  德育是个体对主流文化逐渐内化的过程。《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历史学家杜维明认为“儒家传统是悠久的,并且有永恒的价值”,“儒家的核心是每个人通过自我反省,启发、陶冶和完成自身的人格,实现人本主义的理想”。这种自我反省与超越即儒家所说的“内圣”,与西方基督式的自我救赎不同,是在现实生活中摆脱自我局限,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某初中组织“道德讲堂”,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反省自己。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学生全体起立,三问自己:“我有没有以中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有没有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有没有礼貌对待他人?”在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问自答中,道德内化落到了实处。
  3.传统礼仪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德育对个人精神成长的指导
  传统礼仪教育的魅力,还在于它摒弃集体式的道德灌输,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传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精神享受,体验道德提升的快乐,产生感恩心。如在某初中14岁“集体生日”活动中,学校要求每位家长用传统书信的方式为孩子写成长寄语。当学生在班级生日会场读到父母的亲笔书信时,非常感动,有不少人热泪盈眶。这种内心的触动不仅让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亲密,也让学生获得了个体精神上的成长。
  四、传统礼仪教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礼仪教育中也有一些封建糟粕,如愚忠愚孝、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这些并不符合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初中德育中要对传统礼仪教育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当代的传统礼仪教育不是呼唤“美德袋”式道德教育的简单回归,而是要与现代德育方式融合,具有民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我们相信,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在初中学校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责 编 晓 月)
其他文献
反应堆冷却剂泵结构复杂、运行环境恶劣,故障率较高,故障原因与故障现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Bayes网络进行不确定性推理,进而建立自学习诊断系统,实现智能诊断,可
教师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柴米油盐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课堂的“世外桃源”。现实世界里,因为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原因,教师感到人微和言轻。但课堂的“世外桃源”里,因为有了科学的瑰奇和人文的美丽,教师便有了诗意和远方。鲁迅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课堂就是教师的“小楼”,教师身在其中,感受着生命的纯洁和真挚,享受着理想的真善和静美。无怪乎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
一常见常做的事会使人们产生两种态度:一是习以为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了事;一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打磨的功夫推陈出新。听课评课是校园中最常见、最
文章基于神经网络理论,以某型舰船特装修理费用为例,建立了改进算法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后对海军舰船特装修理费用进行了中短期预测。
人物简介:  魏巍,新乡市第十中学政治学科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河南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师,曾获得中原名师、省教育教学专家、省新课程培训骨干、省“教学标兵”、目标教学全国“十佳”教师等称号。2017年,省教育厅为“中原名师魏巍思想品德工作室”授牌,委托其承担省级名师、骨干教师的培育任务。  记者:信仰应该是教师扎根教育、追寻职业理想的原动
编者按:郑州市金水区作为河南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1年至今,走过了18年的课改之路,也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之路,展现出一幅学校课程发展
期刊
在《道德经》中读到这么一段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贞。”那么,教育的“一”是什么?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中就会浮现出奶奶的身影。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和奶奶相处的时间最长。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我常常贪玩,到吃饭的时候也不知道回家,奶奶就拄着拐杖到院门口唤着我的小名,喊我回家。她悠长的呼唤声在巷子里
2011年9月23日,记得那天是星期五,秋分。我们冒“天下之大不韪”,带了一群才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到南京的紫金山露营。孩子们在星空下撒欢儿、看露天电影,疯了大半夜。当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