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苍郁森莽的贵州高原大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聚集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水族群众超过20万人,是水族文化的发源地,水族的历史在这里得到了悠久的印记。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focu/focu200811/focu20081111-01-l.jpg)
水族人的精神家园
从贵阳驱车沿着高速公路大约4个小时就到达三都县城。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梁,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的梯田层层蜿蜒在深深的山谷里。整个村寨依山势而建,寨前傍水,周围竹树环绕,房屋纵横交错。全寨清一色干栏式木楼,盖小青瓦,见不到任何水泥瓷砖玻璃等材料。各户的房屋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互不遮挡阳光与视线,整个村寨形似松散而又气韵相连,古朴而又生动。阳光和煦、云白田蓝,整个村寨与山体相融,青黛与金黄相嵌,如诗如画,不由人不赞叹:此处真是人间奇妙佳境!放眼四周,两岸青山虽不威,却绵延奔腾,山林郁郁葱葱,轻雾缠绕,点缀其间的水家吊脚楼,炊烟袅袅,这才是美丽、真正的精神家园。
水族村寨一般是聚族而且是同血缘而居,数姓杂居极少。水族人修建房屋,讲究选择吉日和坐向,按生肖五行各取所需。因此村寨建筑都不规整,通路迂回曲折,不成街道,有的村寨至今仍保留有两百年以上的古楼。
珍贵的古建筑遗产——“干栏”
我们走进一户吴姓人家的屋子,热情的女主人急忙放下手中活计,快步出来热情招呼。她取出家里珍藏的水书让我们拍照,我们都是生平第一次目睹水书,无不感叹水族先民创造的保留着水族文字原生态的伟大。
古朴、稚趣、浑厚的水书是水族的一种古老文字,水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尽管是原始文字,但作为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对于研究水语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气象、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均具有重大价值,堪称一种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让我们觉得最伟大的,却还是水族的“干栏”式建筑——这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整个九阡水寨中,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水族人民的住房建筑属于越人的“干栏”式建筑。“干”为水语楼的谐音,“栏”为家的谐音,合称即为楼房之意。早期的“干栏”,则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即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宋代的记述,就出现了酋长的“楼屋战棚”,并有竹栅护卫。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楼居,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后期则把底层围装,除喂牲口之外还置放用具。这种建筑是为适应潮湿多雨和虫蛇危害较大的环境而建造的。每栋一般为三五间,二三层。整栋房屋建筑时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牢固。
环顾四周,吴姓人家的房屋有着水族传统的干栏建筑风格。结构仍是三层,楼板以下为“地层”,顶棚以上为楼层,中间层为居住层。地层为牲畜圈及杂物间,楼层主要是贮藏层,因为吴姓人家人口比较多,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她的未婚儿子的卧室。中间层是住宅的主要空间,有三开间。明间为堂屋,是全家的主要共享空间,家庭中的主要活动均在此间进行;其余次间为家长及长子等主要人员的卧室,并在次间中的一间设置火堂。在空间的划分上,虽然十分自由,但也有一定的格局,各种空间功能的布置,都是以堂屋为中心和周围辐射的布局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基本上是一种圆形空间的模式,堂屋是圆心,是全家的主要空间,这样的布局显然很有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反映在建筑上就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水族民居具有简洁明快、自由豪放的风格。单体建筑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院落组合,这就使建筑空间得到极大限度的开放。这种开放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的处理,增加了在处理建筑空间上的弹性。在水族民居中,一般都是四排三间或三间搭两厦的构成为基础,通过开间的增减和剖面富于弹性的变化来形成的。它的营建过程,完全采用动态规划。在营建时,根据房主人的经济条件,首先满足当前最起码的居住需要,同时预见到今后的发展以后根据需要逐年完善整体结构。这些建筑外观上的新旧程度,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这样的建筑在空间功能的处理上,完全得到自由;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完全得到了统一和谐。比城市中的单元住宅(将固定模式的使用空间强加于居住者),既舒适又实用,充分体现了水族民居的优越性。
水族的另类住房——“吊脚楼”
除了干栏式木楼,我们还发现了水族的另类建筑——“吊脚楼”,这是水族的另一种住房,也叫“半边楼”。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屋基分前后两级,前低后高,相差约五六尺。前半部的柱子伸向斜坡的下部着地,所以要长一些,有一段柱子露在外边。建在下一级地基上的房屋是楼房,高处山坡的后一级是平房。前部分的楼房与后边的平房齐平,楼下存放农具,柴草,圈养牲畜,楼上和后半部分的平房住人。这种房屋,因前部的坎高,一般多从后门或侧门出入,也有在前面大门外砌石阶上下的。这种房屋,融“干栏”式建筑和平房于一体,别具一种风格。从远处看去,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水族人民把自己生活的山山岭岭打扮得像凤凰一样,波光粼粼的梯田,花果累累的园林,层层叠叠的干栏木楼,地绿砌翠的树木,欢快流淌的泉溪,就像凤凰光彩美丽的羽毛。山乡美景,田园风光,泥土气息,自然的美、淳朴的情,与城市的繁华共同交响,演奏出伟大祖国的时代乐章。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focu/focu200811/focu20081111-01-l.jpg)
水族人的精神家园
从贵阳驱车沿着高速公路大约4个小时就到达三都县城。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梁,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的梯田层层蜿蜒在深深的山谷里。整个村寨依山势而建,寨前傍水,周围竹树环绕,房屋纵横交错。全寨清一色干栏式木楼,盖小青瓦,见不到任何水泥瓷砖玻璃等材料。各户的房屋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互不遮挡阳光与视线,整个村寨形似松散而又气韵相连,古朴而又生动。阳光和煦、云白田蓝,整个村寨与山体相融,青黛与金黄相嵌,如诗如画,不由人不赞叹:此处真是人间奇妙佳境!放眼四周,两岸青山虽不威,却绵延奔腾,山林郁郁葱葱,轻雾缠绕,点缀其间的水家吊脚楼,炊烟袅袅,这才是美丽、真正的精神家园。
水族村寨一般是聚族而且是同血缘而居,数姓杂居极少。水族人修建房屋,讲究选择吉日和坐向,按生肖五行各取所需。因此村寨建筑都不规整,通路迂回曲折,不成街道,有的村寨至今仍保留有两百年以上的古楼。
珍贵的古建筑遗产——“干栏”
我们走进一户吴姓人家的屋子,热情的女主人急忙放下手中活计,快步出来热情招呼。她取出家里珍藏的水书让我们拍照,我们都是生平第一次目睹水书,无不感叹水族先民创造的保留着水族文字原生态的伟大。
古朴、稚趣、浑厚的水书是水族的一种古老文字,水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尽管是原始文字,但作为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对于研究水语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气象、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均具有重大价值,堪称一种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让我们觉得最伟大的,却还是水族的“干栏”式建筑——这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整个九阡水寨中,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水族人民的住房建筑属于越人的“干栏”式建筑。“干”为水语楼的谐音,“栏”为家的谐音,合称即为楼房之意。早期的“干栏”,则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即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宋代的记述,就出现了酋长的“楼屋战棚”,并有竹栅护卫。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楼居,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后期则把底层围装,除喂牲口之外还置放用具。这种建筑是为适应潮湿多雨和虫蛇危害较大的环境而建造的。每栋一般为三五间,二三层。整栋房屋建筑时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牢固。
环顾四周,吴姓人家的房屋有着水族传统的干栏建筑风格。结构仍是三层,楼板以下为“地层”,顶棚以上为楼层,中间层为居住层。地层为牲畜圈及杂物间,楼层主要是贮藏层,因为吴姓人家人口比较多,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她的未婚儿子的卧室。中间层是住宅的主要空间,有三开间。明间为堂屋,是全家的主要共享空间,家庭中的主要活动均在此间进行;其余次间为家长及长子等主要人员的卧室,并在次间中的一间设置火堂。在空间的划分上,虽然十分自由,但也有一定的格局,各种空间功能的布置,都是以堂屋为中心和周围辐射的布局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基本上是一种圆形空间的模式,堂屋是圆心,是全家的主要空间,这样的布局显然很有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反映在建筑上就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水族民居具有简洁明快、自由豪放的风格。单体建筑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院落组合,这就使建筑空间得到极大限度的开放。这种开放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的处理,增加了在处理建筑空间上的弹性。在水族民居中,一般都是四排三间或三间搭两厦的构成为基础,通过开间的增减和剖面富于弹性的变化来形成的。它的营建过程,完全采用动态规划。在营建时,根据房主人的经济条件,首先满足当前最起码的居住需要,同时预见到今后的发展以后根据需要逐年完善整体结构。这些建筑外观上的新旧程度,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这样的建筑在空间功能的处理上,完全得到自由;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完全得到了统一和谐。比城市中的单元住宅(将固定模式的使用空间强加于居住者),既舒适又实用,充分体现了水族民居的优越性。
水族的另类住房——“吊脚楼”
除了干栏式木楼,我们还发现了水族的另类建筑——“吊脚楼”,这是水族的另一种住房,也叫“半边楼”。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屋基分前后两级,前低后高,相差约五六尺。前半部的柱子伸向斜坡的下部着地,所以要长一些,有一段柱子露在外边。建在下一级地基上的房屋是楼房,高处山坡的后一级是平房。前部分的楼房与后边的平房齐平,楼下存放农具,柴草,圈养牲畜,楼上和后半部分的平房住人。这种房屋,因前部的坎高,一般多从后门或侧门出入,也有在前面大门外砌石阶上下的。这种房屋,融“干栏”式建筑和平房于一体,别具一种风格。从远处看去,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水族人民把自己生活的山山岭岭打扮得像凤凰一样,波光粼粼的梯田,花果累累的园林,层层叠叠的干栏木楼,地绿砌翠的树木,欢快流淌的泉溪,就像凤凰光彩美丽的羽毛。山乡美景,田园风光,泥土气息,自然的美、淳朴的情,与城市的繁华共同交响,演奏出伟大祖国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