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行走在湘黔桂交界的那块黄土地上,当你顺溪而下或逆水而上,跨过涛声不息、清澈见鱼的小溪小河,听着那或清脆悠扬、或婉转低沉、动人心弦的民间乐器徒步进到侗族村寨时,不是诗人也陶醉得变成诗人了。“闲上山来看野水,忽然水底见青山”的舒逸和悠然美妙的器乐会让你忘记世间的纷扰,无比惬意。
侗族以南北方言区被人简称为南侗、北侗。南侗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是中国最长和最短的芦笙之乡,是琵琶和牛腿琴的乐乡;北侗却因位于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拥有了吹奏乐器“土号”和“树皮号”。
2008年5月,受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的邀请,我们一起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中寨做人类学田野调研。还未进村,一阵声韵悠扬、从未听过的民间器乐声从村头风雨桥上传来,中泰两国的专家学者们情不自禁地寻声而去,一个让所有专家惊叹的场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一群身着侗族便装的乡亲们,吹着一杆杆用白瓜和植物杆做成的土号以及用树皮做的唢呐,敲锣打鼓地从风雨桥上赶来欢迎我们。来自泰国和北京的人类学专家们瞬间被这浓浓的北侗乡情以及风格别致的北侗吹奏乐器感染了。
在中寨村,望着乡亲们手中这些全是用本地生长的白瓜、炮筒杆和竹子、树皮等植物做成的民间乐器,闻着还散发着植物芳香气味的乐器,听着悠悠扬扬的号歌,大家激动得不能自已。中寨村的杨老爹笑着给我们介绍北侗土号和树皮号的来历。
土号,侗话称为“号简”,又称为长号,声音悠远低沉。它是一种长管乐器,由白瓜皮、“光个银”(侗语)、竹管3部分构成。土号的喇叭是由一个白瓜的上半部分去做成。“光个银”,当地汉族称之为“炮筒杆”,是山坡上的一种植物,长约1~2米,内部空心,作为土号吹管。因吹管外皮粗糙,不便吹奏,于是侗家人采用光滑的小竹管作为端口,端口斜切,手持土号,侧头吹奏。一支土号长约1.5~2米。
树皮号由树皮、竹管两部分构成。制作过程较简易快捷,一般选用侗语叫“每古温”的带刺树的树皮,后来发现只要是可剥皮的树皮都可以制作,制作时先将树皮切成长条状,卷成一个喇叭筒,卷树皮的层次要均匀。然后,在端口小的一边插入小竹管作为吹口,用竹篾缠绕固定好树皮和小竹管的连接部分就可以做成一个树皮号。树皮号的大小不定,小则10厘米~20厘米,长则2米~3米,需几人抬管方能吹奏,常见的树皮号长约1米左右。乐声与树皮号的大小有关,小号声音高昂,大号声音雄浑宏大,好的演奏者能够自由地吹奏出高音和低音。树皮号只能春夏两季可做,秋冬因树剥皮会死而不能制作。
在中寨杨老爹家,这位被侗家人尊称为“柱” (老师)、退休回家乡养老的老爹见我们对北侗土乐器如此好奇,于是跟我们谈起北侗土号的故事来:
中寨为什么成百上千年一直传承着这个民间乐器呢?原来,中寨镇位于湘西西南部,与贵州天柱县蓝田镇、柱溪镇接壤,是北侗地区的心脏地带,也是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西南道进中南地区的第一个水路换旱道的驿站,历代为兵家和周边为生存而扩大地盘的地方族群所必争之地。随着南方水上之路的繁荣昌盛,中寨这条通贵州的水路改旱路,苗船改马帮的古驿地也成了周边族群部落、土匪和地方恶霸们所争夺的肥土地。为了团结一致共同抵御侵略者,中寨世居侗族先人利用本土植物制作成传递信息、集合人民战斗的土号。为使声音传播深远,他们。照着外地商人传播来的唢呐形状,用树皮做成长号,但大树冬秋两季不能剥皮,于是又找到用白瓜和空心杆植物做成土号,作为放哨传递信号的工具。据说只要山坡上土号响起,分居在各寨的侗族人就能马上团结起来抵御外族入侵者。为纪念先祖们保卫家乡的智慧,北侗的侗族每年祭祖时都要用土号代替牛角鸣号祭祖。
到了和平年代,土号的放哨作用渐渐被庆祝娱乐所取代。腊月二十至正月二十,侗族人齐聚鼓楼和风雨桥吹奏土号、对山歌,表达内心愉悦的心情。土号队的规模大小不一,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对侗族来说,吹土号不仅是娱乐,还是各种隆重活动中的礼仪。祭祖祭神、踩桥盛典、迎接贵宾都会吹奏土号表示心情。特别是隆重的场合,周围几个村寨的土号队集合在一起,其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阔令人惊叹。
在中寨,6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这种乐器,也有少部分侗族少年对这种民族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熟练演奏,有的甚至能同时吹两个土号。
听完杨老爹讲述的故事,我们百感交集。北侗人民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智慧的民族,据史料记载,唢呐是元代以前从西域国家传到中国的器乐,而北侗先民却能通过唢呐的元素想到制作土号,真的是太聪慧了。又或许北侗人民制作的土号早于唢呐的传入呢?因为侗族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虽然侗族是中国最早耕作水稻的民族之一,但这种只在北侗传承、南侗不流行的民问乐器,很明显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现象。土号制作的年代到底是什么时间,无人知晓,留给后人一个难解之谜……(文章代码:102129)
[责任编辑]王凯
侗族以南北方言区被人简称为南侗、北侗。南侗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是中国最长和最短的芦笙之乡,是琵琶和牛腿琴的乐乡;北侗却因位于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拥有了吹奏乐器“土号”和“树皮号”。
2008年5月,受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的邀请,我们一起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中寨做人类学田野调研。还未进村,一阵声韵悠扬、从未听过的民间器乐声从村头风雨桥上传来,中泰两国的专家学者们情不自禁地寻声而去,一个让所有专家惊叹的场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一群身着侗族便装的乡亲们,吹着一杆杆用白瓜和植物杆做成的土号以及用树皮做的唢呐,敲锣打鼓地从风雨桥上赶来欢迎我们。来自泰国和北京的人类学专家们瞬间被这浓浓的北侗乡情以及风格别致的北侗吹奏乐器感染了。
在中寨村,望着乡亲们手中这些全是用本地生长的白瓜、炮筒杆和竹子、树皮等植物做成的民间乐器,闻着还散发着植物芳香气味的乐器,听着悠悠扬扬的号歌,大家激动得不能自已。中寨村的杨老爹笑着给我们介绍北侗土号和树皮号的来历。
土号,侗话称为“号简”,又称为长号,声音悠远低沉。它是一种长管乐器,由白瓜皮、“光个银”(侗语)、竹管3部分构成。土号的喇叭是由一个白瓜的上半部分去做成。“光个银”,当地汉族称之为“炮筒杆”,是山坡上的一种植物,长约1~2米,内部空心,作为土号吹管。因吹管外皮粗糙,不便吹奏,于是侗家人采用光滑的小竹管作为端口,端口斜切,手持土号,侧头吹奏。一支土号长约1.5~2米。
树皮号由树皮、竹管两部分构成。制作过程较简易快捷,一般选用侗语叫“每古温”的带刺树的树皮,后来发现只要是可剥皮的树皮都可以制作,制作时先将树皮切成长条状,卷成一个喇叭筒,卷树皮的层次要均匀。然后,在端口小的一边插入小竹管作为吹口,用竹篾缠绕固定好树皮和小竹管的连接部分就可以做成一个树皮号。树皮号的大小不定,小则10厘米~20厘米,长则2米~3米,需几人抬管方能吹奏,常见的树皮号长约1米左右。乐声与树皮号的大小有关,小号声音高昂,大号声音雄浑宏大,好的演奏者能够自由地吹奏出高音和低音。树皮号只能春夏两季可做,秋冬因树剥皮会死而不能制作。
在中寨杨老爹家,这位被侗家人尊称为“柱” (老师)、退休回家乡养老的老爹见我们对北侗土乐器如此好奇,于是跟我们谈起北侗土号的故事来:
中寨为什么成百上千年一直传承着这个民间乐器呢?原来,中寨镇位于湘西西南部,与贵州天柱县蓝田镇、柱溪镇接壤,是北侗地区的心脏地带,也是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西南道进中南地区的第一个水路换旱道的驿站,历代为兵家和周边为生存而扩大地盘的地方族群所必争之地。随着南方水上之路的繁荣昌盛,中寨这条通贵州的水路改旱路,苗船改马帮的古驿地也成了周边族群部落、土匪和地方恶霸们所争夺的肥土地。为了团结一致共同抵御侵略者,中寨世居侗族先人利用本土植物制作成传递信息、集合人民战斗的土号。为使声音传播深远,他们。照着外地商人传播来的唢呐形状,用树皮做成长号,但大树冬秋两季不能剥皮,于是又找到用白瓜和空心杆植物做成土号,作为放哨传递信号的工具。据说只要山坡上土号响起,分居在各寨的侗族人就能马上团结起来抵御外族入侵者。为纪念先祖们保卫家乡的智慧,北侗的侗族每年祭祖时都要用土号代替牛角鸣号祭祖。
到了和平年代,土号的放哨作用渐渐被庆祝娱乐所取代。腊月二十至正月二十,侗族人齐聚鼓楼和风雨桥吹奏土号、对山歌,表达内心愉悦的心情。土号队的规模大小不一,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对侗族来说,吹土号不仅是娱乐,还是各种隆重活动中的礼仪。祭祖祭神、踩桥盛典、迎接贵宾都会吹奏土号表示心情。特别是隆重的场合,周围几个村寨的土号队集合在一起,其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阔令人惊叹。
在中寨,6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这种乐器,也有少部分侗族少年对这种民族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熟练演奏,有的甚至能同时吹两个土号。
听完杨老爹讲述的故事,我们百感交集。北侗人民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智慧的民族,据史料记载,唢呐是元代以前从西域国家传到中国的器乐,而北侗先民却能通过唢呐的元素想到制作土号,真的是太聪慧了。又或许北侗人民制作的土号早于唢呐的传入呢?因为侗族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虽然侗族是中国最早耕作水稻的民族之一,但这种只在北侗传承、南侗不流行的民问乐器,很明显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现象。土号制作的年代到底是什么时间,无人知晓,留给后人一个难解之谜……(文章代码:102129)
[责任编辑]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