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中剪烛秋池涨,斧朽应惊观弈酣。明日揽云携酒去,任他骑鹤下江南。”曾经觉得,也许我毕生所求,便是于青山绿水间尋一地幽居,倒骑驴,手摇桃花枝,闭门清昼读书罢,扫地焚香到日晡,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直生活在北方辽阔平原上的我,很少见到重山复峻岭的景象。此次赴桂林实习,幸而得见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写此文略记之。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漓江是我此番桂林阳朔之行的第一程。
桂林的山很奇,和其他地方的山不同,这里的山是桀骜的,是不羁的,个个独立而起,但又绵延不绝,看上去是那么易于分割而又浑然一体。石山上披了一层绿茸茸的植被,这片青翠使冰冷坚硬的岩石多了一丝生命力。望向远处青山,桂林多山水,总是看不厌。这里的天空是水洗过的湛蓝,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恍惚中隐约见到天人出窍神游,乘龙而至,仗剑当空千里去,背剑挂壁崖上行。观此景,我只觉胸中有气正欲喷薄而出,如千层瀑布直泻而下,在深潭里回荡出悠悠之响。可惜这几日在桂林时未逢雨,不得见雨后山渐青。
路经“二十元观景台”,恰逢晴空中一行白鹭排云而上,想到今时今日正是“自古悲寂寥”的秋日,此地虽无白鹤,也可聊寄诗情。“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想来诗中之景也只有亲眼见到,才可真切地领略其中的画面之美。
下午我们一行人来到沙子镇乘船游玩。湖上一回首,水色天光共蔚蓝。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河边便是石滩,有位妇女临河浣衣,绿荫相间处错落着两三户人家。上午观景多为远观,而现在有小舟,载我在这潇湘画里,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处的环境不同、角度不同,便有不同的意味和诗味。
不假鬼谋神运,自是地藏天作
漓江冠岩景区被称为世界溶洞之冠,自然也是我不容错过的一站。
当我乘电梯进入地下冠岩景区时,便感到了一丝凉意。进入洞内,四周被石壁环绕,坑坑洼洼的洞顶不时会有水滴滴下。岩石层层相叠,石头的纹理、构造被各色的光映亮,给人以一种神秘感。洞与洞相连,逶迤曲折,洞内悬挂着各形各态的石钟乳。坐船游走在地下暗河中,河水清冽,哗然作声。看着各色各样的石柱、石笋渐渐落在身后,我想,也许我根本不在所谓的溶洞之中,这里是大地的骨架。
当你注视着冠岩溶洞时,它也在注视着你。我感觉自己被这溶洞吞噬了,它是那么幽深,那么神秘,它是造物主精雕细琢的产物,是自然演变的见证者。那么在数千年后,这里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相比溶洞经过的数万年岁月,我作为个体的人生是何其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年岁的急迫之感扑面而来,观此情此景,我油然而生了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正如阮籍在《咏怀诗》的第七十一首里写的:“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因为生命短暂,时不我待,所以我不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碌碌无为,而应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嗦粉
来桂林,必然要吃一次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主要由米粉、卤水、配料等组成。米粉贵在白、嫩、爽、香,入口顺滑,仿佛在舌尖起舞的冻胶,留下一丝细腻的触感。因为吃米粉时往往不需要咀嚼,只任由它与汤汁缠绵,便可吸溜个干干净净,因此,这里往往把吃米粉称为“嗦粉”。卤水追求香浓,往往由牛肉、香料等按照一定比例秘制而成,突出原材料本身的鲜味。牛肉在吸收了卤汁之余,又渗出自身的精华,这也正是一碗桂林米粉的诱人之处。
浇一勺麻油辣椒,撒一把油炸黄豆,酱色的卤汁在白嫩的米粉上缓缓滑过,配上酸豆角、酸笋、酸萝卜等多种配料,葱末碧绿,米粉雪白,满满一大碗,热腾腾,暖乎乎,油光闪闪。趁热搅拌,米粉软糯细腻,酸豆角清脆爽口,叉烧嚼劲十足,口感不同、滋味各异的多种食材挑逗味蕾,往往一碗吃净也意犹未尽。这时另舀一碗骨头汤,边吃边喝汤,也别有一番风味。
侗族文化村
侗族文化村是我这次旅程的最后一站。
最后一晚,吃过合拢宴的众人围坐在一起举办了篝火晚会,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身处远离喧嚣都市的侗族文化村,夜空也比往日从林立高楼缝隙中看到的更为开阔。此时夏秋两季交会,星垂苍穹,看上去几乎触手可及。晚风急,明月满千山。
晚上我和衣躺在酒店的床上,闭眼时,仿佛自己正在满天星光之下,拥群山入眠。
星斗满天人睡也。
人睡也。于是便沉沉睡去。
好像永远沉浸在一个不会醒来的梦境里,我梦到了江上数峰青,梦到遗落在桥头的三两渔船,梦到点缀在晴空中的白鹭一行,梦到田野青黄,梦到草露苍苍,梦到茶沸时的水烟袅袅,梦到侗乡那醉倒了路人的十里酒香和空壶杯底存下的满目星光。
有客从远方来,遇美景如此,念念回首处,即是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回到长沙,并不是旅途的终结。人生路上的远方还在更远的地方,一切尚未结束,一切都刚刚开始。
有客从远方来,是为归乡。
有客从远方来,又赴远方。
作者简介:李秋颐,女,1999年出生,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曾获中南大学写作竞赛三等奖,在校报上多次发表文章。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漓江是我此番桂林阳朔之行的第一程。
桂林的山很奇,和其他地方的山不同,这里的山是桀骜的,是不羁的,个个独立而起,但又绵延不绝,看上去是那么易于分割而又浑然一体。石山上披了一层绿茸茸的植被,这片青翠使冰冷坚硬的岩石多了一丝生命力。望向远处青山,桂林多山水,总是看不厌。这里的天空是水洗过的湛蓝,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恍惚中隐约见到天人出窍神游,乘龙而至,仗剑当空千里去,背剑挂壁崖上行。观此景,我只觉胸中有气正欲喷薄而出,如千层瀑布直泻而下,在深潭里回荡出悠悠之响。可惜这几日在桂林时未逢雨,不得见雨后山渐青。
路经“二十元观景台”,恰逢晴空中一行白鹭排云而上,想到今时今日正是“自古悲寂寥”的秋日,此地虽无白鹤,也可聊寄诗情。“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想来诗中之景也只有亲眼见到,才可真切地领略其中的画面之美。
下午我们一行人来到沙子镇乘船游玩。湖上一回首,水色天光共蔚蓝。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河边便是石滩,有位妇女临河浣衣,绿荫相间处错落着两三户人家。上午观景多为远观,而现在有小舟,载我在这潇湘画里,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处的环境不同、角度不同,便有不同的意味和诗味。
不假鬼谋神运,自是地藏天作
漓江冠岩景区被称为世界溶洞之冠,自然也是我不容错过的一站。
当我乘电梯进入地下冠岩景区时,便感到了一丝凉意。进入洞内,四周被石壁环绕,坑坑洼洼的洞顶不时会有水滴滴下。岩石层层相叠,石头的纹理、构造被各色的光映亮,给人以一种神秘感。洞与洞相连,逶迤曲折,洞内悬挂着各形各态的石钟乳。坐船游走在地下暗河中,河水清冽,哗然作声。看着各色各样的石柱、石笋渐渐落在身后,我想,也许我根本不在所谓的溶洞之中,这里是大地的骨架。
当你注视着冠岩溶洞时,它也在注视着你。我感觉自己被这溶洞吞噬了,它是那么幽深,那么神秘,它是造物主精雕细琢的产物,是自然演变的见证者。那么在数千年后,这里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相比溶洞经过的数万年岁月,我作为个体的人生是何其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年岁的急迫之感扑面而来,观此情此景,我油然而生了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正如阮籍在《咏怀诗》的第七十一首里写的:“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因为生命短暂,时不我待,所以我不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碌碌无为,而应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嗦粉
来桂林,必然要吃一次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主要由米粉、卤水、配料等组成。米粉贵在白、嫩、爽、香,入口顺滑,仿佛在舌尖起舞的冻胶,留下一丝细腻的触感。因为吃米粉时往往不需要咀嚼,只任由它与汤汁缠绵,便可吸溜个干干净净,因此,这里往往把吃米粉称为“嗦粉”。卤水追求香浓,往往由牛肉、香料等按照一定比例秘制而成,突出原材料本身的鲜味。牛肉在吸收了卤汁之余,又渗出自身的精华,这也正是一碗桂林米粉的诱人之处。
浇一勺麻油辣椒,撒一把油炸黄豆,酱色的卤汁在白嫩的米粉上缓缓滑过,配上酸豆角、酸笋、酸萝卜等多种配料,葱末碧绿,米粉雪白,满满一大碗,热腾腾,暖乎乎,油光闪闪。趁热搅拌,米粉软糯细腻,酸豆角清脆爽口,叉烧嚼劲十足,口感不同、滋味各异的多种食材挑逗味蕾,往往一碗吃净也意犹未尽。这时另舀一碗骨头汤,边吃边喝汤,也别有一番风味。
侗族文化村
侗族文化村是我这次旅程的最后一站。
最后一晚,吃过合拢宴的众人围坐在一起举办了篝火晚会,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身处远离喧嚣都市的侗族文化村,夜空也比往日从林立高楼缝隙中看到的更为开阔。此时夏秋两季交会,星垂苍穹,看上去几乎触手可及。晚风急,明月满千山。
晚上我和衣躺在酒店的床上,闭眼时,仿佛自己正在满天星光之下,拥群山入眠。
星斗满天人睡也。
人睡也。于是便沉沉睡去。
好像永远沉浸在一个不会醒来的梦境里,我梦到了江上数峰青,梦到遗落在桥头的三两渔船,梦到点缀在晴空中的白鹭一行,梦到田野青黄,梦到草露苍苍,梦到茶沸时的水烟袅袅,梦到侗乡那醉倒了路人的十里酒香和空壶杯底存下的满目星光。
有客从远方来,遇美景如此,念念回首处,即是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回到长沙,并不是旅途的终结。人生路上的远方还在更远的地方,一切尚未结束,一切都刚刚开始。
有客从远方来,是为归乡。
有客从远方来,又赴远方。
作者简介:李秋颐,女,1999年出生,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曾获中南大学写作竞赛三等奖,在校报上多次发表文章。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