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动教学模式在诸多教育课程中应用极为广泛,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初中政治教师理应重视互动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更好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发挥主动性,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文章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互动教学的意义着手进行,进一步探究如何践行互动教学,以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互动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社会各界人士愈发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尤其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并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展开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显然具备调动学生学习兴致,激发学生课堂探究欲,加强师生、生生间沟通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更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互动教学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运用,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互动教学的意义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中包含如何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及其法治教育等重要知识点,而该课程教学理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教学案例要与时俱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连,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当前不少学生仍觉得法律知识类课程与自身生活学习相隔甚远,在生活中能触碰到相关案例的机会几乎为零。这显然是不利于教师展开教学的,此时教师若能加强与学生、生生间互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有趣,讨论氛围浓厚的时政问题分析、辩论、研讨等教学活动,显然会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让学生更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张扬个性,易产生叛逆心理,三观尚未成熟,更易受到不良讯息与社会风气影响,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但加强师生互动,将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即在教师有机引导下,使学生能提升辨析是非真假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法律相关知识,让学生知晓什么事可作为,什么事不可触之。且教师在课堂中,借助相关案例分析,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共同探究、讨论社会热点实事,学生将会被这种探究式的课堂模式所吸引,更会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身的想法观念,继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恪守公德,遵纪守法良好公民的目的。
最后,日常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学习新知。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道德或是法律相关的问题时,亦能以所学去践行到实处。同时,道德与法治课中展开互动教学,教师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与解决生活各种难题的能力,更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互动,学生的知识求知欲望被大大激发,内心有各种想法不再被抑制,反而能尽情畅所欲言,提出关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问题与社会新闻等方面的理解与看法,这对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表达能力、思维发散力等方面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去加强课堂互动教学值得探究。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
2.1 巧设问题,加强师生互动探究
教师课前可针对教学内容,即教学重难点来设计相关问题,正式上课时对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促成良好课堂互动成效。教师设计问题需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际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问题应与其生活实際相贴合,避免脱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困惑感。
2.2 情景互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认知。教师需深入学生内部,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立足教材文本,创设互动情境。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自己网购或是生活购物中是否也遇到过买到假货的事情,让学生分析若是自己权益受损,又该怎么去维护呢?教师借助生活情境教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能让学生准确认知道德与法治于自身生活的价值所在。
2.3 模拟法庭,加强法律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开展还可借助模拟法庭,即教师根据初中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个性特质等,围绕教材内容,设计与学生实际相符的课堂活动,以便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并掌握法律相关知识。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增添了不少法律相关的知识,因此抽象性特征也更为显著,若教师纯粹口头讲授,显然不利于学生把握,而教师通过模拟法庭有益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3 结束语
初中政治教师理应深入探析互动教学模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需破除陈旧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多站在学生角度思索问题,立足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律重难点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指导组织作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能获得有效培养,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英,隋立清,张建文.强化互动,提升效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08):50-51.
[2] 李小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25):1-1.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互动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社会各界人士愈发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尤其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并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展开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显然具备调动学生学习兴致,激发学生课堂探究欲,加强师生、生生间沟通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更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互动教学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运用,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互动教学的意义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中包含如何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及其法治教育等重要知识点,而该课程教学理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教学案例要与时俱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连,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当前不少学生仍觉得法律知识类课程与自身生活学习相隔甚远,在生活中能触碰到相关案例的机会几乎为零。这显然是不利于教师展开教学的,此时教师若能加强与学生、生生间互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有趣,讨论氛围浓厚的时政问题分析、辩论、研讨等教学活动,显然会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让学生更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张扬个性,易产生叛逆心理,三观尚未成熟,更易受到不良讯息与社会风气影响,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但加强师生互动,将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即在教师有机引导下,使学生能提升辨析是非真假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法律相关知识,让学生知晓什么事可作为,什么事不可触之。且教师在课堂中,借助相关案例分析,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共同探究、讨论社会热点实事,学生将会被这种探究式的课堂模式所吸引,更会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身的想法观念,继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恪守公德,遵纪守法良好公民的目的。
最后,日常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学习新知。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道德或是法律相关的问题时,亦能以所学去践行到实处。同时,道德与法治课中展开互动教学,教师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与解决生活各种难题的能力,更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互动,学生的知识求知欲望被大大激发,内心有各种想法不再被抑制,反而能尽情畅所欲言,提出关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问题与社会新闻等方面的理解与看法,这对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表达能力、思维发散力等方面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去加强课堂互动教学值得探究。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
2.1 巧设问题,加强师生互动探究
教师课前可针对教学内容,即教学重难点来设计相关问题,正式上课时对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促成良好课堂互动成效。教师设计问题需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际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问题应与其生活实際相贴合,避免脱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困惑感。
2.2 情景互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认知。教师需深入学生内部,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立足教材文本,创设互动情境。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自己网购或是生活购物中是否也遇到过买到假货的事情,让学生分析若是自己权益受损,又该怎么去维护呢?教师借助生活情境教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能让学生准确认知道德与法治于自身生活的价值所在。
2.3 模拟法庭,加强法律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开展还可借助模拟法庭,即教师根据初中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个性特质等,围绕教材内容,设计与学生实际相符的课堂活动,以便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并掌握法律相关知识。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增添了不少法律相关的知识,因此抽象性特征也更为显著,若教师纯粹口头讲授,显然不利于学生把握,而教师通过模拟法庭有益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3 结束语
初中政治教师理应深入探析互动教学模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需破除陈旧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多站在学生角度思索问题,立足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律重难点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指导组织作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能获得有效培养,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英,隋立清,张建文.强化互动,提升效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08):50-51.
[2] 李小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