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灵魂尽头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林舒 场地/Studio 6 图片编辑/董洁旭

  郭敬明从缺乏照明且狭长的过道走过来,被几位助手簇拥着。虽然身材瘦小,但任何人都会立刻知道,这一群人当中,他才是主角。在窗前的微光中站定,他微微欠身,问好,就座。他礼貌、谦恭,但绝对强势。对每一个问题,他有问必答,从不掩饰,回答坦诚真切,同时滴水不漏。拍照时,他一套套换衣服,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做出同样的表情,用不带个人情感的职业化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对话中,这个一直被巨大争议所遮蔽的年轻人,袒露了内心深处的想法,关于财富、权力、社会公平、富二代、垄断,关于孤独与死亡。
  “我不要一个行业做到99分,我就要做5个行业,每个行业都做到80分”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仔细看你的访谈,会发现你经常提到一些在艺术和思想上影响过你的人,电影方面有岩井俊二、蔡明亮、王家卫,作家有苏童、史铁生、王小波。但为什么你的作品中没有这些人的痕迹?
  郭敬明:我涉猎的范围很广。在初中高中我们疯狂阅读的时候,我在自贡,其实没办法接触到很多类型,所以在这个范围里面看到的比较多,我喜欢这些文艺的东西。2000年去了上海,这是我人生最黄金的14年,它对我的性格多少是有改变的,包括视野、审美取向。上海是特别务实、国际化的城市,它的很多文化审美很西化、国际化。你会接触更多的类型,这样会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就像我看电影一样,我喜欢看一些很闷的电影,比如金基德的电影,像《莫比乌斯》,我看到后面都哭了,很压抑,我觉得这是它能撼动人的东西。但是我是不是要拍这样的东西?不是。我可能擅长于大众都能接受的东西。但是到了很文艺、很厚重,比如王小波、王朔、莫言的高度,我很清楚我自己的能力没有到那个位置。
  中国新闻周刊:但你想有一天能到那个位置吗?
  郭敬明:不勉强,很难,一两百年留得下一两个人就不错了。在电影的层面,好的商业片、类型片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通过好的资源整合去做出来的,但是传世的经典作品,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每个导演都想拍出那样的作品,但不是每个导演都做得到。
  我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就是,不是要一个行业做到巅峰、做到99分,去无限地追求,对我而言,我就要做5个行业,每个行业都做到80分,我的人生体量是400分的总体量,而你是99分的总体量,你很难说是99分更成功,还是400分更成功。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你后来才有这个想法,还是一开始写作的时候?
  郭敬明:渐渐地在这个环境里面产生的判断。从写作开始,你会面对很多诱惑,就要有很清晰的敏感度去判断哪些你能去做,哪些不能做。我以前也被叫去当歌手,去演戏,但是帮别人做过这些之后,知道这不适合我。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不会有那么清晰的人生规划。

“不安全感已经渐渐冲淡了”


  中国新闻周刊:回到开始你在小城的生活,以前你父母对你的未来有什么要求吗?
  郭敬明:我的爸妈很普通,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念书、好好努力,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能有钱,不然就会很穷,找不到好老婆,不能买大房子买车,孝敬父母。全中国90%的父母都是这样教育小孩的。我父母对我要求的前提是不能犯法,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你得靠自己的努力。
  我的价值观是从小形成的,只要不犯法,靠自己的双手辛辛苦苦工作过上好日子,别人就不要干涉我。我合理地享受生活。我赚了这么多钱,不用就对了吗?还是说要全部捐给别人?这是一种道德绑架。不能因为有钱,就定义这是罪恶。
  中国新闻周刊:这和中国的社会发展矛盾和贫富差距有关。
  郭敬明:对,我觉得我扮演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一个符号的作用。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要煽动什么,要去挑战什么。以前爸妈一个月给我1500块钱,我就在1500块钱内生活。现在可能一个月不是1000多块钱,是10万块钱了,我如果还是按这个来花,还是买200块的鞋子,那样的生活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中国新闻周刊:你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是什么时候?坦白讲,是不是最初也有逆反心理,“你们这样说我,我反而要炫富给你们看一看”?
  郭敬明:我觉得之前也有炫富的阶段,但不是你说的这种心理,而是很朴素的。比如男孩买了辆山地车,女孩买了漂亮裙子,会想给朋友看,还是小朋友的那种有了好东西的心态。但是这一过程中,忽略了作为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但是现在,你看不出我穿什么品牌,我也很少会对外提及我用的什么、穿的什么。确实我也渐渐过了迷恋品牌的年纪,我觉得舒服就好了,不用再去证明什么了。以前是不讲究不行,别人会要求你。现在不讲究,别人不敢说你不行。当你越强大,自我越完整的时候,你就不用再去用外界的符号去定义你自己,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符号,一个品牌的形象。就像乔布斯,永远就是一件黑毛衣,你也不能说他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自贡小城的成长经历,是你到上海面对繁华之后有自卑感、不安全感的来源吗?
  郭敬明:可能前面一两年,大一大二刚进学校的时候会有,但是我很快就开始写书赚钱了,所以那个阶段没有持续很久。而且当时跟同学的差别可能就是我的鞋子500,你的鞋子1000。有压力,但是没有到受不了的地步。反倒是成为公众人物、进入娱乐圈之后,压力陡然放大了,就是刚成名那两三年。
  中国新闻周刊:假如有人说你是小城青年,你觉得这个词是贬义的吗?
  郭敬明:我觉得这是客观的存在。
  中国新闻周刊:那凤凰男呢?
  郭敬明:凤凰男是什么意思?   中国新闻周刊:在小城长大,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在大城市里立足,但仍然有着小城青年的自卑和劣根性的这样一种人。这是贬义词吗?
  郭敬明:自卑在我身上越来越少了,几乎不会有明显的存在。但周围有朋友说我骨子里还是像乡下的小孩,喜欢热热闹闹的,吃饭、出去玩要带一大帮人,有天生的热情张罗感。而从小在纽约、东京生长的小孩,那种冷漠和隔阂是很难改变的,可能就是自己享受红酒、美食。我觉得我这样也挺好的,不是坏事,我性格里就是喜欢分享。
  中国新闻周刊:据说你没有办法忍受一个人吃饭?
  郭敬明:现在已经接受了,之前有点不习惯。现在很忙,一个盒饭,10分钟、15分钟吃完就继续工作。去餐厅的话,如果是一个人,我还是接受不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个很怕孤独的人吗?
  郭敬明:我不怕孤独,但是我喜欢热闹的状态。
  中国新闻周刊:28岁的时候你立了遗嘱,你是很怕死的人吗?
  郭敬明:我不怕死,主要是我死了之后有太多事情要安排,不能抱着撒手不管的心态。我是掌控性很高的人,我喜欢我的人生是有规划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写过:“我要挣足够多的钱,让父母在晚年身体不好的时候可以治病,甚至换命。”这种不安全感是一直伴随着你吗?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掉吗?
  郭敬明:可能就是在父母方面比较较真。我不会因为其他事情跟你动怒,但是在这个事情上你不要碰,这是我的底线。虽然现在我没跟他们一直在一起,但是我心里有一个屏障,哪怕退到最后的位置,我还是一个儿子,这个身份是最底线的安全感。但是他们去世了,我连最后一个身份都没有了,这是比较可怕的。我小时候和他们关系非常好,如果有一天,明明我知道(父母的健康)是花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我没有钱,我会恨死我自己。其他方面,不安全感已经渐渐冲淡了。你自己越来越强大,就不太怕所谓的失去,失去了会再有,还可以再挣钱。但是有些你无力改变,比如衰老、死亡。

“我20岁时是少年,到30岁时已经是中年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写的《小时代》的女主角——林萧的可爱简单、顾里的强势和理性、南湘的感性和爱憎分明,唐宛如的无脑单纯——特别像你的四种人格的投射。
  郭敬明:不只女主角,其实男性角色也有我性格的侧面。小说里这群人是我性格打散了的状态。《小时代》算是复合主人公,她们单独拆散了不是主人公。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说到,《小时代》连载了5年,加上拍电影一年,这段时间是你人生观、价值观变化最大的,到底是哪些东西在变化?
  郭敬明:最大的变化是从学校的体系蜕变到社会的体系。在大学之前,不用担心经济收入,也不用考虑职场竞争,你的任务就是学习,这是一个像温室房子一样的封闭空间。做《小时代》的5年,是我从大学毕业到工作的时期。不光是我,每一个年轻人都会经历剧烈的人生变化。你是对这个世界妥协呢,还是坚持自己?你想要很多东西,也会丢掉很多东西。我选择从她们大四快毕业开始写,之前的经历用一年就够了,之后进入社会,这5年是她们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从曾经的学生到初期的成年人。
  中国新闻周刊:可是你真实的成长经历、接触的人,与你的大学同学是两个世界,你怎么去把握这种状况?
  郭敬明:其实没有办法去把握一个所谓的参照物或者标准。我的身份太特殊了,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的人让我来学习。我大部分时候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去尝试。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处理得特别好,反过来,也是很多正面负面的新闻加在一起造就了郭敬明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极速地成长,否则你就很容易烧得太快,瞬间熄灭。这就需要你有很好的控制力,超人地付出。这个社会的资源本来就是遵循篝火理论,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柴放到燃得最旺的篝火里面,所以说当你越来越好的时候,其实你能够匹配到的资源就越来越好,你的选择更多了。当然这个前提是你付出别人想象不到的努力。你事业做到这么好的情况下,肯定牺牲了许多别的东西,恋爱、私生活等等作为人的享受。
  我的青春成长比一般人要复杂得多。大家的20岁到30岁是从不懂事的男孩变成了青年,从30岁到40岁变成中年,但是我把这两个阶段混合到了一起。我20岁时是少年,到30岁时的心态已经是中年了。他们有很明显的分界,但我是直接从少年变中年。
  中国新闻周刊:这导致你更温和、冷漠,还是无所谓呢?
  郭敬明:更温和,现在没有以前激烈。我以前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这样的状态激发了很多人对我的戒备。
  这些年媒体对我的看法也渐渐在变,他们发现我其实也有很有趣的地方,发现我挺努力,挺有才华的,对商业把握也很准,对我有新的认知。虽然没有到全面肯定你的地步,但是至少跟以前拒绝了解、只从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变化。如果放到几年前,这种变化我觉得很欣慰,但是现在,有了这种变化我也觉得无所谓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自己变得温和,是从哪年开始的?
  郭敬明:从做导演开始,变化是最明显的。这个行业的强度比其他更大。我还要负责投资、预算等等,更偏向于一个制片人的角色。接触的领域再一次陡然放大,面对更多的陌生人,更多挑战。这时你会变得越来越理性、温和。急躁不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激化矛盾。
  以前我打助理的电话,如果他没接到,我会非常生气,我会给身边所有人打电话,让助理给我回电话,所以我的助理没有接到我的电话会很紧张。但现在我不会打不通继续打了,我会发条短信让他知道我找他什么事情。

“你过不去,谁帮你都过不去,只能靠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肯定有很多想与你进行利益交换甚至利用你的人,这不会让你的心里越来越戒备吗?
  郭敬明:我本身不是很介意钱,因为我做好一件事情就一定能赚到钱。但是你上来就想要多少钱,把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反倒是做不好。我的合作原则就是,你跟我合作,我希望你一定赚钱,甚至比我赚得多,那你才会继续跟我合作。我看重的不是钱,而是郭敬明导演、郭敬明作家这个品牌,是整体的价值。和我合作的人我会很清晰地问他,你想要的是什么,是想要噱头、钱还是品牌效应?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来融资?还是通过这个项目本身去实现利润?我会在你的需求上面做方案。   中国新闻周刊:你会这么直接地去问吗?
  郭敬明:其实你不用问得很清楚,大概就会了解。谈生意双方都会很委婉地表达商业诉求,只要互相能匹配上。你要的对我来说不重要,我要的对你来说也没有意义,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很好合作,各取所需。如果你想要的东西正是我想要的,这种合作就会出问题。我认同一个原则:你想要赚钱,就要先让别人赚钱。
  这都是渐渐成长起来的。处理事情、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变强的。原先出一本书会想到版税、首印要多少,但是现在出一本书会想到很多周边的归属问题,怎么去开发、整合资源等,没有那么简单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写东西、拍电影、进入娱乐圈,任何一步都没有“精神导师”吗?或者能有谁让你倾诉的吗?
  郭敬明:没有。
  中国新闻周刊:有谁能让你在困惑的时候打个电话说一说的吗?
  郭敬明:没有办法打电话,打给谁也不能解决困惑,连我都不懂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更不能理解。如果是专业领域我就会问专业的人,财务问题我问财务顾问,法律问题问律师,但是个人层面如何解决心理问题、个人品牌等等,就没有办法问别人,很难去听谁的,只能自己消化。有人说过,我是一个是什么都能商量又什么都不妥协的人。我喜欢问所有人的意见,但最后整合的时候,我会有自己的判断,别人不会干涉,我也不会动摇。
  中国新闻周刊:过不去的事,没有要去找朋友谈心的需求吗?
  郭敬明:没有,我连宗教信仰都没有。谈心没用,你过不去,谁帮你都过不去,只能靠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从小这样吗?
  郭敬明:差不多一直这样。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所有判断中,到目前基本上没有犯大的错误?
  郭敬明:没有。
  中国新闻周刊:不知你能不能坦诚地回答,以你这么特殊的地位、状态和年纪,你身边有真正的朋友吗?
  郭敬明:很少。与我高度匹配的不太可能。我身边的人,要么是与我有工作关系的人,要么是纯私生活中的人,中间是没有交集的,(能有交集的人)最多有一两个。但我对人有很强的信任感,有所谓的朋友间的关系。比如与你合作久了,我认可你,不会去想着坑你。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你喜欢party,一屋子里几十个人,你觉得如果没有钱、名声,这些人会到你这里来吗?
  郭敬明:大概有四五个人可以。
  中国新闻周刊:你回忆中说,过年的时候回到家乡,和以前的朋友喝酒唱歌,会放下外面的“郭敬明”,现在还会这样吗?
  郭敬明:只要过年回去我都是这样一种状态,但是很短暂,两三天而已。一回去就跳回高中的状态。不会跟他们聊工作,聊的都是当年的事情,能把时间拉回去。但是,只跟当时玩得很好的那几个人玩儿,稍微有点隔阂的人我都不接触。因为他们看你还是看明星、符号。

“我加入不加入作协都是可以的,对我没有任何改变”


  中国新闻周刊:你会不会有意或无意地对都市中的高楼大厦、勾心斗角有夸张化的呈现?
  郭敬明:会。这是在我的作品里很常见的。为什么会经常被人批评,他们觉得你这个不是大事儿,我们经历的饥荒、战争等等,每一件事都远超于你描述的东西。但是你得回到我的生活经历。我没经历过文革、战争,我们这代人生活中最大的事不就是死了个男朋友,闺蜜跟我翻脸了,或者商业上勾心斗角?我身边连犯罪的人都没有。硬要去写杀人后的心理状态等等,我觉得我的虚构能力不够。当然有的作家很擅长虚构,而我有擅长的东西,我能把小矛盾、小细节写得很撼动你。我觉得用你擅长的去强化你的美学风格就可以。
  中国新闻周刊:你有没有想过,你总有一天会变成真正的中年人,你写的东西可能不会被那时的年轻读者喜欢?
  郭敬明:我觉得谁也不知道我未来会写什么东西。我不一定40岁的时候还写《小时代》,但是你问我现在写什么,我就一定写《小时代》。现在我能把握的普世情感,就是《小时代》里面的友谊地久天长、青春梦想万岁。再往深、再往大里去说,就要等我有更深的人生厚度之后。这是一个量力而行的过程。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于老作家,比如作协系统内的王蒙、莫言等人,永远抱着非常谦虚、尊敬的态度。这是因为你觉得通过这种态度可以得到他们的庇护,还是只是觉得这是晚辈对长辈应有的态度?
  郭敬明:我觉得应该尊敬他们。他们人生取得的成就、他们看过的东西,是远超于你的。我是发自内心地尊敬。我相信成功者必有成功之处,能做到今天一定是有厉害的地方。成功不止钱的方面,而是各个领域的。我受的教育很传统,尊老爱幼是我骨子里的东西,看见隔壁老人,我也会帮忙拎垃圾袋。
  中国新闻周刊:外界也许会认为你是对权力的臣服,你会去解释这些东西吗?
  郭敬明:我臣服不臣服他又怎么样呢?王蒙老师跟我没有交集。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对作协为什么要不屑呢?这个组织,里面有很多厉害的作家,我们从小看他们的作品长大的,我今天可以成为他们的一分子,我为什么非要站出来说“我就不”?我很喜欢李安、诺兰,他们都是电影家协会的,他们要是说“小四我希望你来跟我们一起”,我说“不”,我疯了吗?我不可能那样。我加入作协之后并没有要去从政,我还是保留我个人的东西,我不认为这是对我有多大影响的事情。本质上来说,我加入不加入都是可以的,对我没有任何改变。
  中国新闻周刊:大家可能觉得作协代表体制。
  郭敬明:我的政治观念很薄,你说“体制”,我都不一定听得懂,我是真的听不懂。
  中国新闻周刊:作协里的被认为是官方作家,比如会部分承担宣传任务。
  郭敬明:从来没有接到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如果说得再直白一点,如果今天要让我联系作协,我都不知道该联系谁。我都不知道作协在哪儿。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博客上写过,2009年韩红在太庙开专辑发布会,你问别人:“这靠钱是搞不定的吧?”然后你才知道韩红是空军干部,你说“太牛了”。别人会觉得,你对特权是有崇拜的。   郭敬明:倒也谈不上崇拜。只是觉得很厉害,很简单的惊讶感。我和韩红只是过节问候一下。我是很随缘的,走得近就是走得近,不会特意去经营这种关系,这是我比较淡泊的部分。
  中国新闻周刊:可能这有点阴谋论,我为什么一直有种感觉,媒体塑造的你的形象,你无意去打破?
  郭敬明:一方面我没有办法改变。媒体特别奇怪,一方面看不起你,一方面又想让你去做商业推广。我控制不了媒体怎么去塑造我的形象。另外,媒体怎么定义我,我渐渐也觉得无所谓了。
  中国新闻周刊:实际上这种状态对你是有好处的,因为如果没有“点”可做,曝光度就会消失很多。你会有这种想法吗?
  郭敬明:我觉得是双刃剑。这就是我说的,好的新闻坏的新闻共同作用,构成今天这样的郭敬明现象。

“我的知识结构决定我做不了一个知识分子”


  中国新闻周刊:你永远没有想过,要用自己的公众身份来说一些话,来做一些矫正社会或批判性的事情吗?
  郭敬明:我觉得第一是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我们有所谓的公知,他们对社会现状、权力结构有清晰认知和鲜明观点。但是我不懂,我不知道我的观念看法是否正确。因为你的影响力太大之后,你轻易说一句,会有一个放大的效应。在这么多不确定的情况下,我干脆就不表达,我去做好我的事情。术业有专攻,我作为作家能写很好的小说,作为导演可以好好拍电影,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贡献的。有的事我不擅长做,你要让我做,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就算你喜欢韩寒,崇拜韩寒,但是如果这个国家13亿人都是韩寒,你觉得会好吗?
  中国新闻周刊:举个例子,比如你的私人公司这么努力才赚一个亿,但是垄断企业什么都不用干,盈利会比你多,这时你会怎么想?你不会有任何抱怨吗?
  郭敬明:我没有感觉,主要是我也不懂。可能他们有政府资源,会稍微容易一点,但是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你就去遵守嘛。可能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但我这样一个小小的作家,轮不到我来说这个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你和朋友聊天会聊这些社会不公的问题吗?
  郭敬明:很少。主要是我不懂。我的生活除了工作没有别的了。
  中国新闻周刊:公众有潜在的心理要求,希望你作为所谓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改变一些东西,你认同这种想法吗?
  郭敬明:我不认同。我的知识结构决定我做不了一个知识分子。我只在我的专业领域里很懂,但在非专业领域里面,我就非常不懂。就像你不会要求农民工去做知识分子发表评论。在政治或其他领域,我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是差不多的。一来我不关注这些东西,二来我也不太懂。
  中国新闻周刊:你有一段时间特别愿意谈论爱国,比如,在微博说,奥运会时五星红旗升起,你泪流满面。
  郭敬明:我并不是现在得到利益才这样,我小时候就这样,小时候看到中国得冠军,我真的很开心,是很朴素的爱国情怀。我就是很喜欢这个国家的状态,民族文化、吃的菜、过春节热闹的感觉。西方文化的氛围我受不了,这是骨子里的情感。我有太多机会可以移民,但是我受不了生活在那些地方,接受不了那套价值体系和文化。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一个无论怎么也不会移民的人?
  郭敬明:应该很难。这个不在我的考虑之内。

“我非常实用主义,又很浪漫”


  中国新闻周刊:生意、电影、写作,哪个带来的快感最大?
  郭敬明:先写作、电影,生意其次。
  中国新闻周刊:你不断地说喜欢财经类杂志,你说财经不单是带来钱的积累,那是什么呢?
  郭敬明:它是理性逻辑上的胜利,你有清晰的规划,就跟做数学题、物理题时解开答案时的感觉一样。而在写作和导演方面,就是艺术美的享受。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现有的几项工作,你还有目标吗?
摄影/林舒 场地/Studio 6 图片编辑/董洁旭

  郭敬明:有啊。我未来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位设计师,设计家具、杯子、包包,都有可能。我有很强烈的美学观念。拍电影也是在释放给我的美学观念。所有人都在骂《小时代》的时候,也会说画面很漂亮。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这么小的年纪得到别人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会有一个阶段,去钻研形而上的东西,去想想终极的东西吗?
  郭敬明:我现在还没有到那个程度。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到了可能会有想法,没到也无法去预想未来。
  中国新闻周刊: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开玩笑、自嘲,别人对你身高的嘲笑都可以不在乎?
  郭敬明:就这两三年吧。现在我上快乐大本营都尽量调侃,但是两三年前会提前说尽量不要提这方面的,会很尴尬。没有标志性的时间点,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觉得无所谓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能描述一下你内心最尊敬的是哪种人,最鄙视的是哪种人吗?
  郭敬明:最尊敬的就是自力更生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那你应该很反感富二代、官二代?
  郭敬明:这分人,很多人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认识的富二代,他们在知识、才华、修养等等任何方面都要甩所谓的屌丝十万八千里,再加上家庭条件好,凭什么不成功?很多人在逃避,觉得我不如你,就因为你爸妈比我爸妈好。同样的,我爸妈也不是很好,但你也不如我。这种人我就不喜欢。他们喜欢抱怨,不找自己的原因,永远找外界的原因。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所有批评体制、批评不公的人,都是在抱怨吗?
  郭敬明:不一定,要看状况。有些人也说得很对。只是这个国家这么大,真想要解决问题不是能这么快就解决的。从长远看,2014年的中国肯定比1975年的中国好。我不喜欢带倾向性的、贴标签的做法。
  中国新闻周刊:你什么时候有的上海户口?什么原因呢?
  郭敬明:很多年了。人才引进。
  中国新闻周刊:那个时候是不是特别爽?
  郭敬明:不爽,我整了好多年,特别麻烦。
  中国新闻周刊:上海户口对你有什么用吗?
  郭敬明:不是啊,我出国都要回自贡办手续,多头痛啊。如果是自贡户口,我很多国家都去不了。它不开放自由行。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时候,你也不会去抱怨怎么是这样的户口政策?
  郭敬明:很烦,但是也没办法,(现状)就只到这种程度。
  中国新闻周刊:你不会想让这个社会更加公平,来保障你的财富安全?
  郭敬明:没办法,这超过我的能力范围。
  中国新闻周刊:外界普遍认为郭敬明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人,你认同吗?
  郭敬明:我很矛盾,我非常实用(主义),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价值我就不愿意去做。但做事的同时,我是很浪漫的,我拍电影、写小说的内容都很不切实际,很夸张。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性格。
  中国新闻周刊:有人说你是愿意去做利益交换的人。比如你想上重要杂志的封面,就会去谈你能给它们什么样的资源。你会做这样的事情吗?
  郭敬明:可以啊,商业社会不是都这样吗?所有的商业公司之间都是相互满足。
  中国新闻周刊:外界认为你什么东西都能计算。
  郭敬明:看你的底线在哪。我的底线就是第一要合法,第二,不伤害别人。我出道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主动伤害过谁,都不批评别人。哪怕骂我再难听,我很少骂回去。我特接受不了就转身走了,不理你了。理你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实习生王思语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关于公司申请办理居住证资格的过程,一点都不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容易  央视前制片人,高端情感平台“桃花岛”创办人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三十出头,单身。在一家非常有名的上市公司做宣传总监,也算是有原始股权的那拨人。前段时间,她忽然觉得自己工作遇到了瓶颈,几經周折,她决定辞职出来创业。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有一件小事正好发生,最后促成她下了辞职的最后决心——她想让公司给她办一张北京居住证。  我的这位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西东大学外交和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14年8月,当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就宣布开发了中国首例治疗埃博拉的药物jk-05,但是其化学式并未公开。我们只知道它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小分子药物,如果临床试验证明其成功的话,应该适合批量生产。  虽然jk-05被批准为军需特殊药物,而
最近,由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1岁时便便中的微生物与2岁时的认知水平有关。具有某一特定细菌群落的婴儿在2岁时的认知测试中会表现得更好。相关研究刊登在《生物精神病學》杂志上。作者丽贝卡·尼科米尔说,这是第一次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发展之间有联系。
“雷洋案”的调查处理,目前已进入检察院对5位办事警察的立案阶段,但整个社会对这起案件的关注热度仍然不减。说到底,公众期待的是最终的死因调查结果,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中国法治进程的推动。  近年来,发生在羁押场所内、医疗机构内、行政执法活动中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往往引发强烈关注。对这类案件处理的关键,是如何确保死因查明机构的中立权威与程序的公开透明。这也是如雷洋案等出现非正常死亡案件最有价值的推动方向:
薇表姐的娃参加了今年高考,但她在朋友圈里却只字未提,也许只因为就在风暴中心。  薇表姐说,她娃的分数够上二本,本来想着像发射卫星一样把孩子送走,可是,孩子坚决不报志愿,一心想复读。表姐很纠结,又没法跟表姐夫讨论,对表姐夫的老家人而言,孩子能考上大学,已经是喜从天降了,摆席庆贺还来不及,管它什么985和211。  薇姐在中学同学群里找了学历最高的芮教授私聊这个事。自从当年的芮同学高考上了名校建筑系,
天宫二号在太空的“门牌号”和将来的空间站基本相同,它是通往空间站征途上的关键一战,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正在向空间站时代阔步前进    柏林厚将天宫二号称为“自己的孩子”,这是所有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对天宫二号的昵称。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宫二号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发射场试验队技术组长,两个月前,柏林厚就进驻了发射场,倒数他与“孩子”即将分别的日期。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在长征二
国宾护卫队从一万多名官兵中选拔预备队员,其中近八成卡在了“外貌关”上。接下来是口语测试、政治考核、思想摸排,和动作、心理、身体、表情等一系列考核,最终留下的120多人成为准国宾护卫队员。  从2014年护卫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访华首次亮相,到今年5月护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武警国宾护卫队——这支连级建制的小部队,已经先后执行迎送任务400余次,护卫了上百位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复建
《白夜追凶》 和《无证之罪》 目前在豆瓣分别获得了9.1和8.4的高分,它们是分别由优酷和爱奇艺自制的网剧。剧迷们惊奇地发现,这两部作品让中国网剧终于脱离了low和粗糙的固执印象,开始升级为有着独到的美学追求和作者意识的作品。它们是中国网剧升级的一个样本和切片,或许也能成为未来的方向  2016年9月,在北京的一间剪辑室中,导演王伟得知罪案类型网剧《灭罪师》和《余罪》被下线的消息,他开始担心手头的
曾凭借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摘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是全球公認的90后实力派女演员,在生活中还是个真性情的傻大妞。在最近发布预告片的心理悬疑电影《母亲》中,詹妮弗担纲女一号,导演则是大她21岁的男友,曾执导过《梦之安魂曲》《黑天鹅》等佳作的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说起男友,詹妮弗充满崇拜,“我们很有火花,” 詹妮弗提起在《母亲》的片场遇到达伦时的感
图/GETTY 图片编辑/陈俊丹  2015年11月23日,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国家会议中心会场内,一幅展开的画轴前聚集起了围观的人群,正在长卷上勾勒腾龙图案的画者却全无紧张“神色”,不紧不慢地移动着它金属铸就的“手臂”——这是一台高精度工业机器人。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机器人不同,这台机器人的造型看起来完全不像人,也无法与观众互动交流,它是“广州数控”展示的新一代“赤金龙”系列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