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早产的诱发原因、预测与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早产及先兆早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发生率243%,胎膜早破、双胎导致的早产分别占70%和45%,使用盐酸利托君与硫酸镁可延长孕周,给予营养治疗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结论:预测早产的可能性,积极处理先兆早产,可降低早产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先兆早产 诱发原因 药物疗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07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先兆早产及早产病例92例,同期分娩3785例,占分娩总数的243%。患者年龄18~42岁,平均30岁。其中经产妇52例,初产妇40例;孕周28~34周53例,孕周34~35周21例,孕35~37周18例。采用药物抑制宫缩64例:早产临产15例,先兆早产49例,其中28例因入院时宫口开大超过3cm或孕周达35周,未采用抑制宫缩药物。
诊断标准[1]: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先兆早产:妊娠满28周后出现至少每10分钟1次的规律宫缩,伴有宫颈缩短者。早产临产:妊娠满28周,出现有规律宫缩(20分钟≥4次,持续≥30秒),伴宫宫颈管缩短≥75%以上,宫颈口扩张者2cm以上者。
对有下腹部不适、下腹紧缩感、见红及腰痛者常规行早产预测(阴道后穹隆棉拭子检测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及B超探查宫颈管长度及扩张程度。
应用药物抑制宫缩的条件:①胎儿存活、无畸形、无窘迫;②无绒毛羊膜炎;③宫口扩张<4cm;④无其他产科或内科的用药禁忌。具体药物为:①舒喘灵:48mg口服、每8小时1次、维持3~7天;②硫酸镁静脉给药:25%硫酸镁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总量每日不超过30g、维持3~7天;③盐酸利托君100mg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待宫缩抑制后持续滴注12小时改口服盐酸利托君片;④盐酸利托君10mg、每8小时1次、维持7~10天[2];⑤地塞米松6mg、肌注每12小时1次,维持2天。药物抑制宫缩成功标准:妊娠延长48小时以上。
结 果
早产的发生率: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分娩总数3785例,发生早产92例,早产发生率为243%。
分娩方式:孕28~34周阴道分娩者32例,剖宫产者6例;孕34周+1天~34周+6天阴道分娩者12例,剖宫产者5例。
早产发生的因素:胎膜早破64例(674%);双胎31例(337%);前置胎盘30例(326%);生殖器异常2例(2%);原因不明5例(5%)。妊娠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所致的早产不属于本次讨论的范围。
早产儿死亡与出生体重的关系,见表1。
药物治疗效果:先兆早产用药物治疗成功率为837%(41/49);早产临产用药成功率541%(8/15);先兆早产组治疗后延长天数最长15天,最短5天;而早产临产组治疗后延长天数最长7天、最短2天。先兆临产组治疗后延长天数明显多于早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5);先兆早产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早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5)。
讨 论
早产是指在怀孕满28周至37周之间(196~258天)的分娩。文献报道早产占分娩数的5%~15%。在此期间出生的体重1000~2499g、身体各器官未成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早产儿死亡率国内为127%~208%。死亡原因主要是围生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
本资料显示早产发生率为243%,比文献报道低(5%~15%);死亡率为543%(5/92)[3]。早产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胎膜早破是早产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与生殖道感染、胎膜结构异常、胎位异常及宫腔压力异常等有关。因此孕前、孕期应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产前检查中积极纠正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发生胎膜早破后,妊娠在28~35周、不伴感染则行期待疗法,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使孕周达到34周以上。为延长孕周,可同时给予营养治疗(5%葡萄糖+维生素C或能量合剂静脉滴注),以改善胎盘灌注量和减少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来减少子宫收缩,氨基酸与乳化脂肪注射液交替使用,促进胎儿生长发育,使用抑制宫缩药物、使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吸氧。
分娩不可避免时,医生应充分考虑胎儿及母亲两个方面,早产儿体重较轻,多半可自阴道分娩,但有并发症孕产妇可考虑剖宫产结束分娩。阴道分娩应常规作会阴切开,以缩短第二产程。早产儿因胎龄小、体重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低,故产儿科医生应协作,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降低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水肿、颅内出血,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率。临产后应注意给产妇吸氧,慎用抑制新生儿呼吸中枢的药物,同时应避免创伤性分娩[4]。
临床医生应让产妇卧床休息、吸氧,用盐酸利托君与硫酸镁控制宫缩,短期应用激素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营养治疗等。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
2 李小毛.安宝治疗早产的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01,17(8):776.
3 骆一凡.预测早产的进展,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9(3):234.
4 廖洪,周文艺.早产儿的围产因素及防治对策探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6(3):649.
关键词 先兆早产 诱发原因 药物疗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07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先兆早产及早产病例92例,同期分娩3785例,占分娩总数的243%。患者年龄18~42岁,平均30岁。其中经产妇52例,初产妇40例;孕周28~34周53例,孕周34~35周21例,孕35~37周18例。采用药物抑制宫缩64例:早产临产15例,先兆早产49例,其中28例因入院时宫口开大超过3cm或孕周达35周,未采用抑制宫缩药物。
诊断标准[1]: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先兆早产:妊娠满28周后出现至少每10分钟1次的规律宫缩,伴有宫颈缩短者。早产临产:妊娠满28周,出现有规律宫缩(20分钟≥4次,持续≥30秒),伴宫宫颈管缩短≥75%以上,宫颈口扩张者2cm以上者。
对有下腹部不适、下腹紧缩感、见红及腰痛者常规行早产预测(阴道后穹隆棉拭子检测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及B超探查宫颈管长度及扩张程度。
应用药物抑制宫缩的条件:①胎儿存活、无畸形、无窘迫;②无绒毛羊膜炎;③宫口扩张<4cm;④无其他产科或内科的用药禁忌。具体药物为:①舒喘灵:48mg口服、每8小时1次、维持3~7天;②硫酸镁静脉给药:25%硫酸镁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总量每日不超过30g、维持3~7天;③盐酸利托君100mg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待宫缩抑制后持续滴注12小时改口服盐酸利托君片;④盐酸利托君10mg、每8小时1次、维持7~10天[2];⑤地塞米松6mg、肌注每12小时1次,维持2天。药物抑制宫缩成功标准:妊娠延长48小时以上。
结 果
早产的发生率: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分娩总数3785例,发生早产92例,早产发生率为243%。
分娩方式:孕28~34周阴道分娩者32例,剖宫产者6例;孕34周+1天~34周+6天阴道分娩者12例,剖宫产者5例。
早产发生的因素:胎膜早破64例(674%);双胎31例(337%);前置胎盘30例(326%);生殖器异常2例(2%);原因不明5例(5%)。妊娠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所致的早产不属于本次讨论的范围。
早产儿死亡与出生体重的关系,见表1。
药物治疗效果:先兆早产用药物治疗成功率为837%(41/49);早产临产用药成功率541%(8/15);先兆早产组治疗后延长天数最长15天,最短5天;而早产临产组治疗后延长天数最长7天、最短2天。先兆临产组治疗后延长天数明显多于早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5);先兆早产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早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5)。
讨 论
早产是指在怀孕满28周至37周之间(196~258天)的分娩。文献报道早产占分娩数的5%~15%。在此期间出生的体重1000~2499g、身体各器官未成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早产儿死亡率国内为127%~208%。死亡原因主要是围生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
本资料显示早产发生率为243%,比文献报道低(5%~15%);死亡率为543%(5/92)[3]。早产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胎膜早破是早产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与生殖道感染、胎膜结构异常、胎位异常及宫腔压力异常等有关。因此孕前、孕期应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产前检查中积极纠正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发生胎膜早破后,妊娠在28~35周、不伴感染则行期待疗法,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使孕周达到34周以上。为延长孕周,可同时给予营养治疗(5%葡萄糖+维生素C或能量合剂静脉滴注),以改善胎盘灌注量和减少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来减少子宫收缩,氨基酸与乳化脂肪注射液交替使用,促进胎儿生长发育,使用抑制宫缩药物、使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吸氧。
分娩不可避免时,医生应充分考虑胎儿及母亲两个方面,早产儿体重较轻,多半可自阴道分娩,但有并发症孕产妇可考虑剖宫产结束分娩。阴道分娩应常规作会阴切开,以缩短第二产程。早产儿因胎龄小、体重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低,故产儿科医生应协作,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降低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水肿、颅内出血,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率。临产后应注意给产妇吸氧,慎用抑制新生儿呼吸中枢的药物,同时应避免创伤性分娩[4]。
临床医生应让产妇卧床休息、吸氧,用盐酸利托君与硫酸镁控制宫缩,短期应用激素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营养治疗等。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
2 李小毛.安宝治疗早产的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01,17(8):776.
3 骆一凡.预测早产的进展,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9(3):234.
4 廖洪,周文艺.早产儿的围产因素及防治对策探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6(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