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1449例经米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孕周>7周者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率高于孕周≤7周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孕者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率高于初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径>2cm者,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率高于孕囊直径<2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顷后屈位置子宫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率高于前倾水平位置子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与孕周、孕次、孕囊大小、子宫位置有关。
关键词 药物流产 不全 失败 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90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12月因非病理性因素、无禁忌证,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1449例健康妇女,早孕的妇女年龄16~45岁,有停经史,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B超提示:宫内妊娠。
用药方法:口服米非司酮 75mg,每日1次,连服2天,每次服药物前后禁食2小时,第3天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
流产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参照《中华妇产科学》流产效果标准。①完全流产:用药后胎囊自行完整排出,或未见完整排出,但经B超检查未见妊娠图像,出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子宫恢复正常大小,月经自然复潮;②不全流产:用药后胚囊自然排出,但在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而实施清宫术者;③失败:至用药第8天未见胚囊排出,经B超检查证实胚囊继续增大,胎心搏动存在者为继续妊娠,胚胎停止发育最终采用负吸引术终止妊娠者均为药物流产失败[1]。
观察方法及处理:观察孕周、孕次、孕囊、子宫位置与流产不全及失败的相关性。对流产不全的处理,给予缩宫素、抗感染、止血对症治疗。部分患者进行清宫术,流产失败进行人工流产。
统计学处理:采用X2处理。
结 果
孕周与药物流产的关系:孕≤7周,1071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者110例(10.27%)。孕>7周者278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者79例(28.41%),经统计分析P<0.01。
孕次与药物流产的关系:初次孕者782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45例(5.75%),多次孕者667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者78例(11.69%),经统计学检验P<0.01。
孕囊与药物流产的关系:孕囊直径≥2cm 461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者180例(17.35%);孕囊直径<2cm,988例中不全流产者及失败46例(4.66%),二者比较P<0.01。
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的关系:子宫后倾后屈691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97例(14.03%);子宫前倾水平728例中不全流产30例(4.12%),二者比较P<0.01。
讨 论
米非司酮作为孕酮拮抗剂,在蜕膜、绒毛、子宫肌、子宫颈有对抗孕酮的作用。米索列醇有兴奋子宫肌,抑制子宫颈胶原合成的作用。两药合用通过蜕膜绒毛细胞退化调亡,出血、剥脱、激活子宫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和扩张,软化宫颈而达到终止早孕的目的[2]。
孕周与成功率:孕周>7周者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率明显高于孕周<7周者,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孕囊越长,孕囊越大,体内孕酮就越高,蜕膜越多,米非司酮不能有效的对抗。常导致药物流产失败。
孕次与成功率:孕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及失败率越高。人工流产可引起子宫内膜机械性损伤,术后可能发生子宫内膜炎,使再次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致胎盘粘连,流产次数越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和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导致胎盘粘连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妊娠行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致不全流产[3]。
孕囊大小与成功率:孕囊越大血β-HCC水平越高,卵巢分泌维持妊娠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越高,对孕期较长者,同一剂量的米非司酮不能有效抵消高浓度孕酮的作用造成药流失败。孕囊直径越大,脱膜越多,在孕囊排出后常存不等量的脱膜残[4]。
子宫位置与成功率:后倾后屈位置子宫的药物流产失败率大于前倾水平位置子宫。其原因是因为前倾水平位置子宫,由于重力的关系,脱膜及孕囊容易排出子宫,而后倾后屈位置子宫就不易排出。而且后倾后屈位置子宫的宫腔与子宫之间产生一定的角度,造成产轴不正,缺乏节律性收缩[4]。
综上所述,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在临床工作中,对有上述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原因的患者,尽量选择人工流产,以减少由药物流产引起的不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5.
2 焦清莹.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相关因素与临床防治.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48-3149.
3 杜诘.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相关因素与临床防治.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741-1742.
4 周跃花.药物流产致不全流产原因及临床处理.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28(1):72-73.
关键词 药物流产 不全 失败 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90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12月因非病理性因素、无禁忌证,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1449例健康妇女,早孕的妇女年龄16~45岁,有停经史,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B超提示:宫内妊娠。
用药方法:口服米非司酮 75mg,每日1次,连服2天,每次服药物前后禁食2小时,第3天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
流产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参照《中华妇产科学》流产效果标准。①完全流产:用药后胎囊自行完整排出,或未见完整排出,但经B超检查未见妊娠图像,出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子宫恢复正常大小,月经自然复潮;②不全流产:用药后胚囊自然排出,但在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而实施清宫术者;③失败:至用药第8天未见胚囊排出,经B超检查证实胚囊继续增大,胎心搏动存在者为继续妊娠,胚胎停止发育最终采用负吸引术终止妊娠者均为药物流产失败[1]。
观察方法及处理:观察孕周、孕次、孕囊、子宫位置与流产不全及失败的相关性。对流产不全的处理,给予缩宫素、抗感染、止血对症治疗。部分患者进行清宫术,流产失败进行人工流产。
统计学处理:采用X2处理。
结 果
孕周与药物流产的关系:孕≤7周,1071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者110例(10.27%)。孕>7周者278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者79例(28.41%),经统计分析P<0.01。
孕次与药物流产的关系:初次孕者782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45例(5.75%),多次孕者667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者78例(11.69%),经统计学检验P<0.01。
孕囊与药物流产的关系:孕囊直径≥2cm 461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者180例(17.35%);孕囊直径<2cm,988例中不全流产者及失败46例(4.66%),二者比较P<0.01。
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的关系:子宫后倾后屈691例中不全流产及失败97例(14.03%);子宫前倾水平728例中不全流产30例(4.12%),二者比较P<0.01。
讨 论
米非司酮作为孕酮拮抗剂,在蜕膜、绒毛、子宫肌、子宫颈有对抗孕酮的作用。米索列醇有兴奋子宫肌,抑制子宫颈胶原合成的作用。两药合用通过蜕膜绒毛细胞退化调亡,出血、剥脱、激活子宫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和扩张,软化宫颈而达到终止早孕的目的[2]。
孕周与成功率:孕周>7周者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率明显高于孕周<7周者,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孕囊越长,孕囊越大,体内孕酮就越高,蜕膜越多,米非司酮不能有效的对抗。常导致药物流产失败。
孕次与成功率:孕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及失败率越高。人工流产可引起子宫内膜机械性损伤,术后可能发生子宫内膜炎,使再次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致胎盘粘连,流产次数越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和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导致胎盘粘连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妊娠行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致不全流产[3]。
孕囊大小与成功率:孕囊越大血β-HCC水平越高,卵巢分泌维持妊娠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越高,对孕期较长者,同一剂量的米非司酮不能有效抵消高浓度孕酮的作用造成药流失败。孕囊直径越大,脱膜越多,在孕囊排出后常存不等量的脱膜残[4]。
子宫位置与成功率:后倾后屈位置子宫的药物流产失败率大于前倾水平位置子宫。其原因是因为前倾水平位置子宫,由于重力的关系,脱膜及孕囊容易排出子宫,而后倾后屈位置子宫就不易排出。而且后倾后屈位置子宫的宫腔与子宫之间产生一定的角度,造成产轴不正,缺乏节律性收缩[4]。
综上所述,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在临床工作中,对有上述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原因的患者,尽量选择人工流产,以减少由药物流产引起的不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5.
2 焦清莹.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相关因素与临床防治.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48-3149.
3 杜诘.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相关因素与临床防治.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741-1742.
4 周跃花.药物流产致不全流产原因及临床处理.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28(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