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为此,我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中,注重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管理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社团的组建:体现学生自主
强化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双主”育人效果,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这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从人员的组合、机构的设置到导师的聘请,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团活动。
1.自主组建社团
按照不同的活动内容,我们组建不同的社团。自2009年以来,我校在第一个红领巾社团———“快乐英语大本营”基础上,对原有学科类兴趣小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研究性活动小组、双语剧社、体育文艺训练队等进行有效整合,规范和推进我校的社团组建。目前全校共有三十多个学生社团,诸如“贤聚园”、“灵指社”、仲英爱心社、“DramaHouse”(双语剧社)、“新绿环保社”等,学生每周二、周三、周四下午定期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特色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2.自主设置机构
为了更好地引导、管理学生社团活动,促进社团活动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申报审批和日常管理都有明确规定,使社团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可操作化,以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目前学校的学生社团设置社(会)长、副社(会)长、秘书长(如社团人数不足20人则由副社长兼任),社长负责社团全面工作,副社长、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和外部联系等,对于违纪违法的各层负责人,社团部有权罢免或提议改选。
3.自主聘请导师
学校期初根据项目设置要求,努力多方挖掘资源,聘请本校有相应特长、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对那些学生想学而学校内部却没有能力指导的项目,学校则通过外聘社会专业人士、学生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为确保导师的工作能落实到实处,学校还制定了《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社团指导教师奖励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指导教师的工作。
二、活动的开展:创新活动机制
社团就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组织,活动自由度高,束缚较少,氛围宽松,更适合于学生才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脱颖而出。换句话说,社团活动是小天地、大舞台,是培养领导人物乃至领袖人物的摇篮,学生在这块自由的天地中可以大有作为。
1.管理机制
为规范社团的管理,推进社团的健康发展,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必须健全管理制度,这也是社团有序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力保障。因此,我校成立了社团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自我管理、学校统一制定制度和指导的局面,推动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推进学校社团建设的工作意见》《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社团章程》和《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社团管理条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团组织机构,出台了常规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办法。另外,学校每学年都开展学生社团的评比工作,评选出年度优秀学生社团及社团积极分子予以表彰。
2.运行机制
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对活动的开展做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安排,即在动手前实施“三定一反馈”。所谓“三定”即“定时间”———每周下午一次;“定地点”———每个社团都有固定的场所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开展;“定内容”———社团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反馈”制度———为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我们制订社团活动手册,由各负责教师进行具体实施,及时有效地了解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策略。
3.指导机制
我校实行社团自我管理与社团组织规范引导相结合,就是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健康向上的活动和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通过完善指导机制,积极为社团成员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学校向每个社团配备一至两名的专门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相关教师除了具体指导,更要承担起对于学生社团日常管理的责任,形成各方共同参与、协同配合、保障有力、推动社团良性发展的指导机制。另外,我们还要求教师尽可能躲在幕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动机与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的确定: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1.立足校园,增添校园活力
社团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运动的部分,它是教育教学的延伸,也是寓教育与活动的有效结合(王豫平,1997)。学校的“Bridge”“DramaHouse”社团成员专门学习了用双语介绍吴江的风土人情,学会了与国外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知识。这些年他们顺利完成了接待法国、韩国和新加坡代表团的任务。另外,男生情有独钟的司南社,总能聚集一些社团成员共同研究电路图、动手制作小电器,近些年司南社在一些科技竞赛中捷报频传,如,“苏州市电子百拼多人”获得一等奖,“江苏省金钥匙比赛”获得特等奖……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发挥了校园文化宣传主阵地作用,也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走出校园,提升综合素质
生活即教育,社团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团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学生步入社会后需具备的诸多能力在社团活动中能得到提前“培养”,如,无私奉献的精神、服从大局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自我的信心、人际交往的能力。学校“仲英爱心社”就很好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以“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为社团宗旨,利用双休日走向社区、福利院等,慰问老人和小孩,并与苏大爱心社进行结对交流活动。每次活动方案的确定,与有关单位的沟通,爱心捐赠的发动,交通工具的落实,取得家长的支持等一系列任务基本上都由社团成员来承担,指导教师只起到一个协助、引导作用。学生完全成了活动的主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培养。 四、活动的评价:多元多维实施
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是社团活动不断发展提升、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条件。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实践中,学校通过充分发挥学校行政功能与社团自主能动作用,逐步完善社团活动的评价机制。
1.展示活动成果
其他学科可以采用考试的办法检测学习成果,社团活动则不同,主要采用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展示成果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现在本学期活动中的收获,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的主动性。成果展示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有文艺汇演、作品展示、PPT解说、绘画、网页宣传等形式。如灵指社的展示则是做了一个视频,点击率极高,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学校社团评比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每个社团各具特色,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好评。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注过程性评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于是提出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学校每个社团都设计了过程性评价表格。学生上网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方式,学生活动之后的感受,都是评价的依据。另外,我们还采用星级制,最好的为三星,中等的为两星,努力的为一星。以自评为主,辅以同学评、教师评,使评价更全面,更公正。
五、活动的成效:实现多层次倍增效应
打造“特色”社团文化,是我校永恒的追求,学校社团建设给了学生幸福成长的“源泉”,给了教师幸福成长的“舞台”。认真探索和研究社团建设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收获:
1.形成学校特色
对学校而言,社团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德育品牌。学校文化建设融合了社团建设,促进了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在社团中倡导人人是主人、人人都探索、人人都创造,使学生产生了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社团成了学校“亮丽的风景线”,不但为学校实现“自成教育”理想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深深地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联系,为学校赢得了外界的普遍好评。
2.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参与学校社团建设,促进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教师的角色也改变了,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编写活动方案,撰写论文,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姚建荣老师参与编写的《水乡邮韵》,顾志荣老师参与编写的《心印·印心》,已成为学生手中珍爱的教材。
3.奠基学生成长
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参加活动,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社团活动还使志同道合的学生结成群体,一起学习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没有教师的手把手的教,也没有学校过多的约束,学生们的才华和个性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协作,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支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和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在“社团”这一平台上,展开了“隐形的翅膀”,张扬了学生个性,挖掘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让学生们能在自主、自信、自立中不断体验生命快乐、实现生命成长、享受生命之美,走上幸福之路。
一、社团的组建:体现学生自主
强化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双主”育人效果,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这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从人员的组合、机构的设置到导师的聘请,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团活动。
1.自主组建社团
按照不同的活动内容,我们组建不同的社团。自2009年以来,我校在第一个红领巾社团———“快乐英语大本营”基础上,对原有学科类兴趣小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研究性活动小组、双语剧社、体育文艺训练队等进行有效整合,规范和推进我校的社团组建。目前全校共有三十多个学生社团,诸如“贤聚园”、“灵指社”、仲英爱心社、“DramaHouse”(双语剧社)、“新绿环保社”等,学生每周二、周三、周四下午定期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特色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2.自主设置机构
为了更好地引导、管理学生社团活动,促进社团活动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申报审批和日常管理都有明确规定,使社团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可操作化,以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目前学校的学生社团设置社(会)长、副社(会)长、秘书长(如社团人数不足20人则由副社长兼任),社长负责社团全面工作,副社长、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和外部联系等,对于违纪违法的各层负责人,社团部有权罢免或提议改选。
3.自主聘请导师
学校期初根据项目设置要求,努力多方挖掘资源,聘请本校有相应特长、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对那些学生想学而学校内部却没有能力指导的项目,学校则通过外聘社会专业人士、学生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为确保导师的工作能落实到实处,学校还制定了《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社团指导教师奖励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指导教师的工作。
二、活动的开展:创新活动机制
社团就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组织,活动自由度高,束缚较少,氛围宽松,更适合于学生才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脱颖而出。换句话说,社团活动是小天地、大舞台,是培养领导人物乃至领袖人物的摇篮,学生在这块自由的天地中可以大有作为。
1.管理机制
为规范社团的管理,推进社团的健康发展,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必须健全管理制度,这也是社团有序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力保障。因此,我校成立了社团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自我管理、学校统一制定制度和指导的局面,推动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推进学校社团建设的工作意见》《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社团章程》和《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社团管理条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团组织机构,出台了常规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办法。另外,学校每学年都开展学生社团的评比工作,评选出年度优秀学生社团及社团积极分子予以表彰。
2.运行机制
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对活动的开展做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安排,即在动手前实施“三定一反馈”。所谓“三定”即“定时间”———每周下午一次;“定地点”———每个社团都有固定的场所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开展;“定内容”———社团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反馈”制度———为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我们制订社团活动手册,由各负责教师进行具体实施,及时有效地了解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策略。
3.指导机制
我校实行社团自我管理与社团组织规范引导相结合,就是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健康向上的活动和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通过完善指导机制,积极为社团成员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学校向每个社团配备一至两名的专门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相关教师除了具体指导,更要承担起对于学生社团日常管理的责任,形成各方共同参与、协同配合、保障有力、推动社团良性发展的指导机制。另外,我们还要求教师尽可能躲在幕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动机与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的确定: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1.立足校园,增添校园活力
社团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运动的部分,它是教育教学的延伸,也是寓教育与活动的有效结合(王豫平,1997)。学校的“Bridge”“DramaHouse”社团成员专门学习了用双语介绍吴江的风土人情,学会了与国外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知识。这些年他们顺利完成了接待法国、韩国和新加坡代表团的任务。另外,男生情有独钟的司南社,总能聚集一些社团成员共同研究电路图、动手制作小电器,近些年司南社在一些科技竞赛中捷报频传,如,“苏州市电子百拼多人”获得一等奖,“江苏省金钥匙比赛”获得特等奖……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发挥了校园文化宣传主阵地作用,也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走出校园,提升综合素质
生活即教育,社团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团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学生步入社会后需具备的诸多能力在社团活动中能得到提前“培养”,如,无私奉献的精神、服从大局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自我的信心、人际交往的能力。学校“仲英爱心社”就很好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以“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为社团宗旨,利用双休日走向社区、福利院等,慰问老人和小孩,并与苏大爱心社进行结对交流活动。每次活动方案的确定,与有关单位的沟通,爱心捐赠的发动,交通工具的落实,取得家长的支持等一系列任务基本上都由社团成员来承担,指导教师只起到一个协助、引导作用。学生完全成了活动的主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培养。 四、活动的评价:多元多维实施
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是社团活动不断发展提升、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条件。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实践中,学校通过充分发挥学校行政功能与社团自主能动作用,逐步完善社团活动的评价机制。
1.展示活动成果
其他学科可以采用考试的办法检测学习成果,社团活动则不同,主要采用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展示成果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现在本学期活动中的收获,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的主动性。成果展示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有文艺汇演、作品展示、PPT解说、绘画、网页宣传等形式。如灵指社的展示则是做了一个视频,点击率极高,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学校社团评比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每个社团各具特色,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好评。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注过程性评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于是提出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学校每个社团都设计了过程性评价表格。学生上网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方式,学生活动之后的感受,都是评价的依据。另外,我们还采用星级制,最好的为三星,中等的为两星,努力的为一星。以自评为主,辅以同学评、教师评,使评价更全面,更公正。
五、活动的成效:实现多层次倍增效应
打造“特色”社团文化,是我校永恒的追求,学校社团建设给了学生幸福成长的“源泉”,给了教师幸福成长的“舞台”。认真探索和研究社团建设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收获:
1.形成学校特色
对学校而言,社团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德育品牌。学校文化建设融合了社团建设,促进了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在社团中倡导人人是主人、人人都探索、人人都创造,使学生产生了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社团成了学校“亮丽的风景线”,不但为学校实现“自成教育”理想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深深地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联系,为学校赢得了外界的普遍好评。
2.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参与学校社团建设,促进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教师的角色也改变了,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编写活动方案,撰写论文,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姚建荣老师参与编写的《水乡邮韵》,顾志荣老师参与编写的《心印·印心》,已成为学生手中珍爱的教材。
3.奠基学生成长
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参加活动,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社团活动还使志同道合的学生结成群体,一起学习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没有教师的手把手的教,也没有学校过多的约束,学生们的才华和个性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协作,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支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和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在“社团”这一平台上,展开了“隐形的翅膀”,张扬了学生个性,挖掘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让学生们能在自主、自信、自立中不断体验生命快乐、实现生命成长、享受生命之美,走上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