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介绍了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认真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为以后的施工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路基,质量通病,防止措施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common quality problems, carefully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for the follow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way roadbed, quality problems, prevent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路基碾压出现“弹簧”
1.1形成原因: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高塑性粘性土 “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翻晒、拌合不均匀; 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
1.2防治措施: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高塑性粘性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对产生“弹簧”的部位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
2、路基压实度不够
2.1形成原因:碾压遍数不够;压路机质量偏小;松铺厚度过大;碾压不均匀,局部漏压;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超过规定值。
2.2防治措施:确保压路机的质量及碾压遍数符合规定;采用振动压路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有重叠;路基土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3、路基积水严重
3.1形成原因:路基表面不平整;路基表面未设横坡或出现倒坡。
3.2防治措施:路基压实前应整平;路基表面应设2%~4%的横坡。
4、路基边坡被冲刷
4.1形成原因:过早的削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未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每次雨水冲刷后未及时修补路基;边坡未植草防护。
4.2防止措施: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应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梗和排水沟;应及时填平冲沟。
5、压实层表面松散
5.1形成原因:施工路段偏长,拌和、粉碎、压实机具不足;粉碎、拌和后未及时碾压表层失水过多;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过多。
5.2防治措施: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洒水后重新进行拌和碾压。
6、路基表面网状裂缝
6.1形成原因: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碾压时含水量偏大,且未能及时覆土;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
6.2防治措施:采用合格的填料,或采取掺灰处理;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土料填筑路基,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加强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分损失;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安排。
7、路基表面起皮
7.1形成原因: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不均匀且失水过多;为调整高程而贴补薄层;碾压机具不足,碾压不及时,未配置胶轮压路机。
7.2防治措施: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均匀且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认真进行施工组织计划,配备足够合适的机具保证翻晒均匀、碾压及时。
8、路基表面出现放炮
8.1形成原因:石灰消解不充分。
8.2防治措施:石灰应在使用前7~10天进行充分消解,并过10mm筛。
9、路基压实度超密
9.1形成原因:未认真进行标准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误差较大;路基填料不均匀;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功偏大。
9.2防治措施:在取土坑取有代表性的土樣认真进行标准击实试验,不同土样应分别进行标准击实试验;选择均匀的填料。
10、路基灰土灰剂量不均
10.1 形成原因:路基土的砂化不充分;路基掺灰未按工艺要求划格洒灰;拌和不均匀。
10.2防治措施:液性较大粘性土应充分砂化,应严格按掺灰路基施工工艺进行洒灰、粉碎拌和,采用稳定土拌和机进行拌和。
11、路基灰土灰剂量不足
11.1形成原因: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未按规定打格撒灰;石灰堆放时间过长;或拌和碾压不及时;较长时间堆放的石灰未覆盖。
11.2 防治措施:确保石灰的掺量, 石灰消解后要在7~10天内及时用完;堆放时间过长的石灰,应事先用彩条布或土覆盖,使用前重新测定其有效钙镁含量,必要时重新调整掺灰剂量;洒灰后应及时拌和碾压。
12、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
12.1形成原因:压实机具未走到边缘;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实行超宽填筑。
12.2防治措施:路基按设计要求超宽填筑;控制碾压工艺,压路机一定要行驶到路基边缘。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8月31日发布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公路路基,质量通病,防止措施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common quality problems, carefully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for the follow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way roadbed, quality problems, prevent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路基碾压出现“弹簧”
1.1形成原因: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高塑性粘性土 “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翻晒、拌合不均匀; 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
1.2防治措施: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高塑性粘性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对产生“弹簧”的部位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
2、路基压实度不够
2.1形成原因:碾压遍数不够;压路机质量偏小;松铺厚度过大;碾压不均匀,局部漏压;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超过规定值。
2.2防治措施:确保压路机的质量及碾压遍数符合规定;采用振动压路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有重叠;路基土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3、路基积水严重
3.1形成原因:路基表面不平整;路基表面未设横坡或出现倒坡。
3.2防治措施:路基压实前应整平;路基表面应设2%~4%的横坡。
4、路基边坡被冲刷
4.1形成原因:过早的削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未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每次雨水冲刷后未及时修补路基;边坡未植草防护。
4.2防止措施: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应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梗和排水沟;应及时填平冲沟。
5、压实层表面松散
5.1形成原因:施工路段偏长,拌和、粉碎、压实机具不足;粉碎、拌和后未及时碾压表层失水过多;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过多。
5.2防治措施: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洒水后重新进行拌和碾压。
6、路基表面网状裂缝
6.1形成原因: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碾压时含水量偏大,且未能及时覆土;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
6.2防治措施:采用合格的填料,或采取掺灰处理;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土料填筑路基,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加强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分损失;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安排。
7、路基表面起皮
7.1形成原因: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不均匀且失水过多;为调整高程而贴补薄层;碾压机具不足,碾压不及时,未配置胶轮压路机。
7.2防治措施: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均匀且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认真进行施工组织计划,配备足够合适的机具保证翻晒均匀、碾压及时。
8、路基表面出现放炮
8.1形成原因:石灰消解不充分。
8.2防治措施:石灰应在使用前7~10天进行充分消解,并过10mm筛。
9、路基压实度超密
9.1形成原因:未认真进行标准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误差较大;路基填料不均匀;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功偏大。
9.2防治措施:在取土坑取有代表性的土樣认真进行标准击实试验,不同土样应分别进行标准击实试验;选择均匀的填料。
10、路基灰土灰剂量不均
10.1 形成原因:路基土的砂化不充分;路基掺灰未按工艺要求划格洒灰;拌和不均匀。
10.2防治措施:液性较大粘性土应充分砂化,应严格按掺灰路基施工工艺进行洒灰、粉碎拌和,采用稳定土拌和机进行拌和。
11、路基灰土灰剂量不足
11.1形成原因: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未按规定打格撒灰;石灰堆放时间过长;或拌和碾压不及时;较长时间堆放的石灰未覆盖。
11.2 防治措施:确保石灰的掺量, 石灰消解后要在7~10天内及时用完;堆放时间过长的石灰,应事先用彩条布或土覆盖,使用前重新测定其有效钙镁含量,必要时重新调整掺灰剂量;洒灰后应及时拌和碾压。
12、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
12.1形成原因:压实机具未走到边缘;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实行超宽填筑。
12.2防治措施:路基按设计要求超宽填筑;控制碾压工艺,压路机一定要行驶到路基边缘。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8月31日发布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