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的韩愈在其《师说》中指出了教师的责任。 “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先生道出了“文道合一”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表明了我们既要授业、解惑,又要传好“道”,也就是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健全了思想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二、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应当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我认为,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入新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拓展延伸时渗透,等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那就要看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辞海》中解释“渗透”时说:渗透是指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理解词义,似有一种“暗渡陈仓”的意味。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和自主生成,这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我们可以从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教学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1)课堂教学要抓好语文本体的学习,抓听、说、读、写训练这个基础。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固然“超越”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发展,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十分重要,但“超越”要得法,要适度,要从基础出发,从文本出发,把引领学生潜心领会文本、领悟文本的精神实质和习得文本的语言文字作为超越的起点。
在教学中,薛老师语言训练扎扎实实,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他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了一道填空,既是一个铺垫,又提示了方法。再如,薛老师十分注重读写结合,在学了汤姆钓鱼之后,出示一组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是怎样钓鱼的。这都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2)课堂教学要抓好人文精神和未来公民的基本道德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个性化,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都应建立在对文本的“共识”和人的“共性”基础之上。我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要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求“共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个性化阅读中找“共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正义感、民族自豪感等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党中央号召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
在教学中,薛老师让学生与他一起表演父子对话,在轻松愉悦之中,使学生既对课文语言进行了再创造,又将课文主旨“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遵守规定”深深铭刻在幼小的心灵上。薛老师结课前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也与运用语言紧密结合,他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定应该自觉遵守,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这样的教学,体现了薛法根老师的用心设计。他带领学生读书品味,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变成了师生们一次难忘的“品格对话”活动。
由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就要善于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既深刻挖掘思想教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握时机,适时渗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薛老师的课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带给我们的,不应当仅仅是这节课本身的精彩,更多的是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一、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的韩愈在其《师说》中指出了教师的责任。 “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先生道出了“文道合一”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表明了我们既要授业、解惑,又要传好“道”,也就是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健全了思想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二、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应当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我认为,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入新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拓展延伸时渗透,等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那就要看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辞海》中解释“渗透”时说:渗透是指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理解词义,似有一种“暗渡陈仓”的意味。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和自主生成,这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我们可以从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教学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1)课堂教学要抓好语文本体的学习,抓听、说、读、写训练这个基础。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固然“超越”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发展,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十分重要,但“超越”要得法,要适度,要从基础出发,从文本出发,把引领学生潜心领会文本、领悟文本的精神实质和习得文本的语言文字作为超越的起点。
在教学中,薛老师语言训练扎扎实实,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他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了一道填空,既是一个铺垫,又提示了方法。再如,薛老师十分注重读写结合,在学了汤姆钓鱼之后,出示一组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是怎样钓鱼的。这都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2)课堂教学要抓好人文精神和未来公民的基本道德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个性化,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都应建立在对文本的“共识”和人的“共性”基础之上。我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要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求“共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个性化阅读中找“共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正义感、民族自豪感等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党中央号召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
在教学中,薛老师让学生与他一起表演父子对话,在轻松愉悦之中,使学生既对课文语言进行了再创造,又将课文主旨“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遵守规定”深深铭刻在幼小的心灵上。薛老师结课前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也与运用语言紧密结合,他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定应该自觉遵守,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这样的教学,体现了薛法根老师的用心设计。他带领学生读书品味,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变成了师生们一次难忘的“品格对话”活动。
由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就要善于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既深刻挖掘思想教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握时机,适时渗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薛老师的课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带给我们的,不应当仅仅是这节课本身的精彩,更多的是给我们留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