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唤醒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培养尚孝崇善的品德,本文从感恩理念出发,对中学生的感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中学生的感恩思想和行为现状。
关键词:中学生 感恩 感恩行为
儒家所提倡的孝文化和感恩精神,使得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和发展。《诗经》中有“知恩图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淳朴的感恩思想。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社会大环境势必要影响到我们中学生。尚孝崇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青年学生恪守的人生准则。因此,需要唤醒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在家为孝子,在国为良民”,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感恩是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实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 。今天,我们有必要通过挖掘传统的感恩思想,来启发和引导我们青年人,学会知恩、感恩、施恩。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学生的感恩行为,我们编制了问卷,分别以对待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等的感恩行为着手进行问题编制,共设置问题15个。对本校高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89%。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对父母的感恩行为。孟子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由此可见,对父母的孝敬和感恩是做人的根本。在对“你觉得最值得感恩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中76.5%的同学认为父母是最值得感恩的人,可见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大部分同学把对父母的感恩放在第一位,但还有不少同学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当问及“你是否会向父母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23%的同学选择“不太会说感谢,因为习惯于被父母照顾”;28%的同学认为“偶尔会,觉得他们为自己付出时”;有29%的同学认为“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不需要说感谢”;只有3%的同学表示“经常会,并长存感恩之心”。对于“你在家庭生活中哪方面做得比较好”,14%的同学是“尊重父母,不发脾气”;12%的同学“多帮父母做家务”;16%的同学是“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31%的同学是“只要学习好,其它都不用我做 ”;27%的同学认为“以上都做得不好”。 羔羊尚且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情,但是现在的很多同学都是“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不说如何为父母减轻压力,还要挥霍浪费、互相攀比。即使有些同学心里觉得父母辛苦也很少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很少让父母接收到自己的感恩之心。
2.对老师的感恩行为。俗话说“一日之师, 终身为父”。老师传授给了我们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当问及“你对辛勤培育你的老师是否经常心存感谢”,39.5%的同学选择了“偶尔心里感谢, 但没有表示出来”;35%的同学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职责,不需要表示感谢 ”;7.5%的同学表示会“经常感激老师的辛勤培育”。对“你对曾经批评过你的老师心里会怎样”问题的回答统计中,23%的同学表示“感激老师的批评,让我改正了缺点 ”;28%的同学认为“老师伤了我的自尊,但还能理解老师”;1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34%的学生认为“不喜欢这位老师给我上课”。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是欠缺的,对老师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除了父母之外,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学生的第二父母。许多同学在家里养尊处优,到学校也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对严厉的老师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只有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才会形成良好的学风,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
3.对同学的感恩行为。马克思这样说:“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当问及“你认为同学或室友的关系是否值得珍惜”,47%的同学选择“一般看缘分”;3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2%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好珍惜的”;只有16%的同学认为“非常值得珍惜 ”。当问及“要处理好与同学的矛盾,你一般会怎样做”时,24%的同学认为“要对方先改掉坏习惯”;41.5%的人认为“躲他,少跟难缠的人接触”;26.5%的同学认为“尊重对方,不论人长短 ”;8%的同学认为“经常心怀感恩,多给对方帮助” 。从统计结果来看,同学们对同学或室友关系不够珍惜。同学们在家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的同学的感受,也不懂得关心、帮助、宽容他人。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小集体中学会处里好同学关系,将来走上社会才能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个人再强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要对朝夕相处的同学心怀感恩。因为,只有相互谅解,相互支持,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充实。
4.对社会的感恩行为。儒家文化倡导“以爱己之心爱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对于“你心里会感谢社会吗”,37%的同学认为“不需要感激 ,社会对于大家都公平的”,45%同学表示“不会,因为现在的社会太不公平”,10%的同学回答“我讨厌这个社会,更谈不上感谢”,只有8%的同学回答会“感谢这个社会,因为社会给予我很多”。当问及“你认为有必要对身边的人施与关爱吗”,2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 因为人际关系很重要”,31%的同学认为“不确定,看情况”, 9%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我能力有限”, 7%的同学认为“ 没必要, 不干坏事就是好人了”。从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对于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远远是不够的。有些由于对现实社会某些不良现象的不能正确判断和理智分析,而对社会有诸多抱怨,这种情绪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人间大爱。每一位公民若都对他人对社会怀有一份感恩之心,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同样,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会用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才会因此而精彩。
二、结论和启示
当代中学生大部分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但家庭教育理念过于现实和功利;同时面临着多元社会的价值取向,导致传统道德观念更加淡薄;享受在信息化、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中,却无法摆脱教育应试化和功利化的羁绊。如此多种原因也就导致了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学校、家庭和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对年轻人的感恩教育。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很有必要通过挖掘传统儒家孝文化的现代价值来教育引导年轻人。“孝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也是个人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基础。一个人只有懂得爱父母家人,才能把对父母亲人的“孝”扩展为对国家的“忠”。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先导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基石。父母要转变“只要子女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以实际行动教育好孩子,让感恩成为家庭生活的必修课。学校可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孝亲、仁爱、互助的高尚品格,让感恩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作为学生要体谅父母对自己无私无畏的关怀,师长对自己孜孜不倦的教诲,理解社会为自己创造的优越环境和大自然的赠与。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为准则,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所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三宝,郭刚奇. 基于传统孝道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7
[2]袁建群. 以感恩教育提升高中生幸福感的实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09.26.
关键词:中学生 感恩 感恩行为
儒家所提倡的孝文化和感恩精神,使得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和发展。《诗经》中有“知恩图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淳朴的感恩思想。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社会大环境势必要影响到我们中学生。尚孝崇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青年学生恪守的人生准则。因此,需要唤醒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在家为孝子,在国为良民”,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感恩是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实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 。今天,我们有必要通过挖掘传统的感恩思想,来启发和引导我们青年人,学会知恩、感恩、施恩。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学生的感恩行为,我们编制了问卷,分别以对待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等的感恩行为着手进行问题编制,共设置问题15个。对本校高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89%。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对父母的感恩行为。孟子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由此可见,对父母的孝敬和感恩是做人的根本。在对“你觉得最值得感恩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中76.5%的同学认为父母是最值得感恩的人,可见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大部分同学把对父母的感恩放在第一位,但还有不少同学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当问及“你是否会向父母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23%的同学选择“不太会说感谢,因为习惯于被父母照顾”;28%的同学认为“偶尔会,觉得他们为自己付出时”;有29%的同学认为“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不需要说感谢”;只有3%的同学表示“经常会,并长存感恩之心”。对于“你在家庭生活中哪方面做得比较好”,14%的同学是“尊重父母,不发脾气”;12%的同学“多帮父母做家务”;16%的同学是“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31%的同学是“只要学习好,其它都不用我做 ”;27%的同学认为“以上都做得不好”。 羔羊尚且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情,但是现在的很多同学都是“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不说如何为父母减轻压力,还要挥霍浪费、互相攀比。即使有些同学心里觉得父母辛苦也很少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很少让父母接收到自己的感恩之心。
2.对老师的感恩行为。俗话说“一日之师, 终身为父”。老师传授给了我们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当问及“你对辛勤培育你的老师是否经常心存感谢”,39.5%的同学选择了“偶尔心里感谢, 但没有表示出来”;35%的同学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职责,不需要表示感谢 ”;7.5%的同学表示会“经常感激老师的辛勤培育”。对“你对曾经批评过你的老师心里会怎样”问题的回答统计中,23%的同学表示“感激老师的批评,让我改正了缺点 ”;28%的同学认为“老师伤了我的自尊,但还能理解老师”;1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34%的学生认为“不喜欢这位老师给我上课”。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是欠缺的,对老师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除了父母之外,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学生的第二父母。许多同学在家里养尊处优,到学校也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对严厉的老师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只有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才会形成良好的学风,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
3.对同学的感恩行为。马克思这样说:“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当问及“你认为同学或室友的关系是否值得珍惜”,47%的同学选择“一般看缘分”;3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2%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好珍惜的”;只有16%的同学认为“非常值得珍惜 ”。当问及“要处理好与同学的矛盾,你一般会怎样做”时,24%的同学认为“要对方先改掉坏习惯”;41.5%的人认为“躲他,少跟难缠的人接触”;26.5%的同学认为“尊重对方,不论人长短 ”;8%的同学认为“经常心怀感恩,多给对方帮助” 。从统计结果来看,同学们对同学或室友关系不够珍惜。同学们在家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的同学的感受,也不懂得关心、帮助、宽容他人。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小集体中学会处里好同学关系,将来走上社会才能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个人再强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要对朝夕相处的同学心怀感恩。因为,只有相互谅解,相互支持,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充实。
4.对社会的感恩行为。儒家文化倡导“以爱己之心爱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对于“你心里会感谢社会吗”,37%的同学认为“不需要感激 ,社会对于大家都公平的”,45%同学表示“不会,因为现在的社会太不公平”,10%的同学回答“我讨厌这个社会,更谈不上感谢”,只有8%的同学回答会“感谢这个社会,因为社会给予我很多”。当问及“你认为有必要对身边的人施与关爱吗”,2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 因为人际关系很重要”,31%的同学认为“不确定,看情况”, 9%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我能力有限”, 7%的同学认为“ 没必要, 不干坏事就是好人了”。从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对于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远远是不够的。有些由于对现实社会某些不良现象的不能正确判断和理智分析,而对社会有诸多抱怨,这种情绪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人间大爱。每一位公民若都对他人对社会怀有一份感恩之心,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同样,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会用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才会因此而精彩。
二、结论和启示
当代中学生大部分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但家庭教育理念过于现实和功利;同时面临着多元社会的价值取向,导致传统道德观念更加淡薄;享受在信息化、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中,却无法摆脱教育应试化和功利化的羁绊。如此多种原因也就导致了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学校、家庭和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对年轻人的感恩教育。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很有必要通过挖掘传统儒家孝文化的现代价值来教育引导年轻人。“孝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也是个人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基础。一个人只有懂得爱父母家人,才能把对父母亲人的“孝”扩展为对国家的“忠”。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先导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基石。父母要转变“只要子女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以实际行动教育好孩子,让感恩成为家庭生活的必修课。学校可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孝亲、仁爱、互助的高尚品格,让感恩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作为学生要体谅父母对自己无私无畏的关怀,师长对自己孜孜不倦的教诲,理解社会为自己创造的优越环境和大自然的赠与。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为准则,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所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三宝,郭刚奇. 基于传统孝道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7
[2]袁建群. 以感恩教育提升高中生幸福感的实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