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以及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依然凭借传统的尝试摸索以及经验积累已经难以有效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发现教学过程中规律,进而反而来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策略
1.1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分析
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通过多年的研究表示在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过程,他指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主要是指:“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的非人为的联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其新知識与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某种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以及包含关系等;实质性的联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同一内容进行有效表达,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完成1/2可以表达为完成50%,也可以将其表达为完成一半,这些对1/2不同形式的表达也就表明该学生对1/2已经建立起了实质性联系。学生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建立其这种非人为的或者实质性的联系,才能表明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掌握,并非真正的理解,在学习后较短的时间内便容易忘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将这种非人为的或者实质性的联系作为检验学生们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也可以将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追求目标。
1.2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一是唤起以及组织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策略。有意义接受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有意义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有意义接受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以及能够起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固定和连接作用的概念和经验是关键[1]。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积极唤起以及组织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效果。比如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授新知识之前均会对前面已经见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唤起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知识点的印象。但是在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讲已经讲过的知识更好的呈现出来,在复习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均值得进一步探索创新。本文建议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该知识点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小组讨论、相关经验联想、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顺利总结归纳。在学生们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清晰掌握的基础上,再开展新知识点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们站在已有的知识高度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寻找新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以建立非人为以及实质性联系为特征的提问策略。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考特别重要,通过思考有助于学生们透过现象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而对规律进行总结,反过来应用于数学问题的求解中,通过思考学生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策略,一方面引发学生们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基于奥波速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以建立非人为以及实质性联系为特征,有助于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建立非人为联系方面,教师可以提问该问题与你以前学过的那部分内容存在联系,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怎么对这种联系进行表达等;在建立实质性联系方面,教师可以提问该问题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你是否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进行求解等。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在相关知识点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对学生们提问,你们听懂了吗?你们是否还有不懂的地方?相对来说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难以获得有效的提问效果。
2 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以及应用策略
2.1 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分析
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研究表示在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是外部物质活动向知觉以及概念等进行转化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五个阶段。一是活动定向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以及熟悉活动任务,并让学生们了解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在脑海中形成活动的定向映像。对教师来说,应该详细向学生们介绍活动任务的具体情况,活动任务的目的以及客体,同时还要向学什么介绍中间的各项环节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二是物质化活动阶段,该阶段是学生们开展学习后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借助相关的模型、图像以及标本让学生们进行学习,给学生们留下对知识的直观印象。三是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主要是指学生们需要通过出生的外部言语来完成相关的任务活动,此时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摆脱了实物以及替代物的限制,而是采用外部语言来完成。出声的外部语言学习阶段是治理活动行成的较为特殊的阶段,也是标志着由物质活动向智力活动开始进行转化的参照,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形成[2]。加里培林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言语范畴内的练习,物质的活动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映出来。要离开实物的直接依据首先要求有言语依据,要求对新活动作言语练习。”四是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其主要特点表现为通过不出声的外部语言来开展智力活动,通过将有声的语言转变为无声的语言,将相关的内容在头脑中进行展现,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思考和理解。五是内部语言阶段,该阶段不同于第三和第四两个阶段的主要标志为语言从外部语言转变为内部语言,即语言在机制上不再具有交际功能,是指向自己的语言;在语言结构上是带有谓语结构的简化语言,不用再合乎语法逻辑。智力活动通过内部语言在似乎没有意识的状态下熟练顺利的开展,其在外界的具体表现便是学生们熟练的对问题进行求解。 2.2 基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师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治理技能形成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但是难以有效做到其第三个、第四个以及第五个阶段,甚至意识不到第三个、第四个以及第五个阶段的教学过程[3]。比如关于某一问题的求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们讲明白了相关的解题思路,然后问学生们是否听明白了,是否会了。学生们如果回答已经听明白了,已经会了,教师便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便认为学生们在后续的解题以及考试中关于这道题应该不会出错,但是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对学生们进行一步步引导,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缺乏对后三个阶段的练习。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活动定向阶段应该让学生们做好基础知识、相关物品以及心理上的各种准备工作;在物质化活动阶段教师应该借助相应的图片以及其他教学器材对学生们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对知识点形成直观认识;在出生的外部语言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采用系统完整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所理解的知识点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然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该过程需要反复练习,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梳理、总结以及思考能力;在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把自己所看到的、所理解的知识点在头脑中进行展现或者默写出来,并将默写的结果由他人进行点评,该阶段同样需要反复练习;在内部语言阶段学生们通过前面的联系对于知识点应该有了较为熟练的掌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简化的语言在头脑中将知识的核心点进行快速展现。必须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明白了是基础,而学生们熟练掌握了才是目的。
3 结束语
小学数学对于启发学生们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应该更关注学生们数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雅琼.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小议[J]. 新校园旬刊, 2015(11):236-237.
[2] 林武. 心智技能形成理论及其对运算教学的启示[J]. 教育评论, 2017(9):142-145.
[3] 张玉红.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习[J]. 华夏教师, 2017(17):78-7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依然凭借传统的尝试摸索以及经验积累已经难以有效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发现教学过程中规律,进而反而来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策略
1.1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分析
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通过多年的研究表示在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过程,他指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主要是指:“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的非人为的联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其新知識与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某种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以及包含关系等;实质性的联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同一内容进行有效表达,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完成1/2可以表达为完成50%,也可以将其表达为完成一半,这些对1/2不同形式的表达也就表明该学生对1/2已经建立起了实质性联系。学生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建立其这种非人为的或者实质性的联系,才能表明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掌握,并非真正的理解,在学习后较短的时间内便容易忘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将这种非人为的或者实质性的联系作为检验学生们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也可以将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追求目标。
1.2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一是唤起以及组织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策略。有意义接受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有意义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有意义接受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以及能够起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固定和连接作用的概念和经验是关键[1]。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积极唤起以及组织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效果。比如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授新知识之前均会对前面已经见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唤起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知识点的印象。但是在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讲已经讲过的知识更好的呈现出来,在复习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均值得进一步探索创新。本文建议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该知识点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小组讨论、相关经验联想、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顺利总结归纳。在学生们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清晰掌握的基础上,再开展新知识点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们站在已有的知识高度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寻找新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以建立非人为以及实质性联系为特征的提问策略。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考特别重要,通过思考有助于学生们透过现象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而对规律进行总结,反过来应用于数学问题的求解中,通过思考学生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策略,一方面引发学生们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基于奥波速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以建立非人为以及实质性联系为特征,有助于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建立非人为联系方面,教师可以提问该问题与你以前学过的那部分内容存在联系,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怎么对这种联系进行表达等;在建立实质性联系方面,教师可以提问该问题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你是否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进行求解等。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在相关知识点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对学生们提问,你们听懂了吗?你们是否还有不懂的地方?相对来说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难以获得有效的提问效果。
2 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以及应用策略
2.1 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分析
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研究表示在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是外部物质活动向知觉以及概念等进行转化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五个阶段。一是活动定向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以及熟悉活动任务,并让学生们了解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在脑海中形成活动的定向映像。对教师来说,应该详细向学生们介绍活动任务的具体情况,活动任务的目的以及客体,同时还要向学什么介绍中间的各项环节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二是物质化活动阶段,该阶段是学生们开展学习后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借助相关的模型、图像以及标本让学生们进行学习,给学生们留下对知识的直观印象。三是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主要是指学生们需要通过出生的外部言语来完成相关的任务活动,此时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摆脱了实物以及替代物的限制,而是采用外部语言来完成。出声的外部语言学习阶段是治理活动行成的较为特殊的阶段,也是标志着由物质活动向智力活动开始进行转化的参照,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形成[2]。加里培林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言语范畴内的练习,物质的活动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映出来。要离开实物的直接依据首先要求有言语依据,要求对新活动作言语练习。”四是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其主要特点表现为通过不出声的外部语言来开展智力活动,通过将有声的语言转变为无声的语言,将相关的内容在头脑中进行展现,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思考和理解。五是内部语言阶段,该阶段不同于第三和第四两个阶段的主要标志为语言从外部语言转变为内部语言,即语言在机制上不再具有交际功能,是指向自己的语言;在语言结构上是带有谓语结构的简化语言,不用再合乎语法逻辑。智力活动通过内部语言在似乎没有意识的状态下熟练顺利的开展,其在外界的具体表现便是学生们熟练的对问题进行求解。 2.2 基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师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治理技能形成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但是难以有效做到其第三个、第四个以及第五个阶段,甚至意识不到第三个、第四个以及第五个阶段的教学过程[3]。比如关于某一问题的求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们讲明白了相关的解题思路,然后问学生们是否听明白了,是否会了。学生们如果回答已经听明白了,已经会了,教师便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便认为学生们在后续的解题以及考试中关于这道题应该不会出错,但是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对学生们进行一步步引导,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缺乏对后三个阶段的练习。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活动定向阶段应该让学生们做好基础知识、相关物品以及心理上的各种准备工作;在物质化活动阶段教师应该借助相应的图片以及其他教学器材对学生们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对知识点形成直观认识;在出生的外部语言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采用系统完整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所理解的知识点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然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该过程需要反复练习,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梳理、总结以及思考能力;在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把自己所看到的、所理解的知识点在头脑中进行展现或者默写出来,并将默写的结果由他人进行点评,该阶段同样需要反复练习;在内部语言阶段学生们通过前面的联系对于知识点应该有了较为熟练的掌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简化的语言在头脑中将知识的核心点进行快速展现。必须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明白了是基础,而学生们熟练掌握了才是目的。
3 结束语
小学数学对于启发学生们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应该更关注学生们数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雅琼.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小议[J]. 新校园旬刊, 2015(11):236-237.
[2] 林武. 心智技能形成理论及其对运算教学的启示[J]. 教育评论, 2017(9):142-145.
[3] 张玉红.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习[J]. 华夏教师, 2017(17):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