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北京大学毕业生吴谢宇弑母案,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吴谢宇的一个老师说:“这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乖到没缺点。”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情感,有欲望,有弱点,怎么可能乖到完美呢?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教育要“完美”,每一天的生活都严丝合缝,结果或许并不美好。
一瓶牛奶的启示
(孙先生,34岁,建筑工程师)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男孩想喝牛奶,妈妈对他说:“等我拿给你。”他却偏要自己从冰箱拿出来。结果因为没经验,一盒牛奶滑落在地,弄得一地狼藉。他惶恐无措,以为自己要被责骂。结果,他妈妈却平静地说:“既然地上的牛奶不能喝了,不如我们在收拾之前玩一下牛奶吧!”于是,小男孩就愉快地在地上玩起了牛奶。等他玩到尽兴,妈妈又说:“牛奶由你来收拾。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就这样,妈妈温和地引导男孩清理了地板,并教他如何避免以后再犯错。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著名科学家斯蒂芬·格伦。格伦长大后回忆起此事,仍深深地感激妈妈给他的犯错空间与成长机会——在他“不乖”时,妈妈没有批评、苛责他,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溺爱纵容,而是给他宽松、安心、被接纳的成长空间,又监督他为事情的结果负责。有幸遇到这样一位妈妈,真是格伦的幸运。
在我的原生家庭里,我从小被教育要“完美”与“乖巧”,不能甘于“平庸”。这种教育让我认为,“不乖”是一种罪孽!但到了青春期,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无论父母说什么我心里都憋着一句话:“你们对我的教育有问题,我就是不服气。”虽然这句话我从未说出口,但内心深处的怨恨却一直在积攒。读大学后,我希望自己尽快脱离这个家,但又有说不清的内疚和自责。我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自我调整之后,尝试着与父母和解,才慢慢拉近了与父母的距离。如今,我可以和父母好好沟通,也能带着父母一起出去走走,重新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情。
儿子大伟出生后,我一直思考如何做家长。我不希望他再次经历我的童年,被束缚得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大伟是个独立好动、精力充沛、很爱创新的孩子,用老人的话讲就是:特别不好带、不乖、猴子屁股坐不住。我跟老人沟通:我们是要培养一个从小乖到大的孩子,还是培养一个善良、真诚、有责任感、有个性的孩子?抑或是要求孩子一味隐忍、顺从、失去自我,做个让人喜欢的小大人?
有一天,我爱人的一条项链找不到了。大伟爽快地告诉我们他有了初恋对象,是幼儿园最漂亮的小女生笑蕾。正好笑蕾要过生日,他就把那条项链当作礼物送给了她。我和爱人都吓了一跳,镇定下来后尽量平静地问他打算怎么办。大伟叹口气道:“我个子不高,笑蕾肯定不会喜欢我,我得好好打篮球长个子!”
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一直以来,对于大伟石破天惊的话语和行为,我们都尽量避免武断地责骂。我接纳他的性格,承认他不完美和不乖巧只是表象——他的内心是善良热情、充满探索精神的!每当他闯祸时,我们之间说得频率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来聊聊天吧。”
在聊天中,大伟问他妈:“你说我以后如果成了大博士、大科学家,笑蕾会不会喜欢我?”他妈没好气地点着他的小脑袋说:“你想太多了,先洗澡去。”
在大伟洗澡时,幼儿园老师打来电话,说笑蕾家长发现了项链,想把项链还给我們。大伟洗完澡后,我爱人告诉他:“不管你能不能成为大博士或大科学家,只要你努力变得更优秀,笑蕾应该会喜欢你的。”在接下来3个小时里,我们三个在讨论“理想是什么、现在应该如何加油”的话题中度过。我们一起憧憬着他美好的未来,以耐心的倾听让他明白:爸爸妈妈对他的一切都很感兴趣,我们之间的沟通完全无障碍。
睡前,大伟搂着我爱人的脖子亲了一下说:“妈妈,我喜欢你。我以后再也不拿你的东西送人了。”他妈妈说:“不管拿谁的东西,你都要提前征求对方的同意,这样才能赢得女孩子的喜欢。”
教育专家说:“孩子不乖,往往是因为家长没有倾听他们的心声。故此,孩子用叛逆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为了帮助大伟成长,我学会了倾听——不管多忙,不管大伟的事有多微不足道或匪夷所思,我都会用心去听他把来龙去脉讲清楚,让他感受到完全被接纳之后,再帮助他分析对错。当我们能够理解大伟,用心倾听他的声音时,他给我们同样积极的回馈——用心听我们的教诲。在这种良性互动中,我拥有了一个不是因为高压与强权而变乖的孩子,而是一个被充分接纳与尊重、非常有安全感的孩子。
乖孩子为什么手抖个不停?
(冯女士,28岁,服装店老板)
我女儿姣姣是遗腹女。她出生后,我一直在大城市做生意,将她留在鳏居的姥爷身边。姣姣性格内向,从不闯祸。我的父亲是复员军人,一天说不到三句话。他对姣姣的教育方式是军事化管理,一切以无条件服从为原则。
在姣姣5岁时,我把她和我父亲一起接到了身边。进入大城市的幼儿园后,姣姣适应得很慢。有一次,教育局领导来幼儿园视察。老师们如临大敌,欢迎仪式排练了好多天。在公开课上,教育局领导穿梭在班里看小朋友们做手工。姣姣由于紧张,手抖得厉害。一位领导很慈爱地说:“小朋友,你为什么手抖呢?不要紧张。”那节课除了手抖这个插曲,其他都很顺利,姣姣的手工作品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这位领导的关心是出于好意,却给姣姣留下了心理阴影。此后,每当画画或做手工时,她或多或少都会手发抖。我的安慰并没有让问题改善,姣姣做别的事情也总是担心会不会手抖,这让她非常痛苦。我们请教老师,老师分析说,姣姣一紧张就手发抖,和留守儿童的经历有关。
孤独压抑、缺乏父爱、不被认同的童年导致她一直很自卑。姥爷对她“乖孩子”的要求,让她有了完美主义倾向,甚至有自我强迫的表现。老师说:“姣姣对师长百依百顺,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偶尔顽皮,表达自我,孩子的天性被长期压抑,等以后爆发出来时会很可怕。”老师建议给姣姣“松松绑”,让她知道手抖并不是一件大事,拥有自信、能力和健全的自尊才更重要。 在老師建议下,我们做了如下调整。
首先,降低说话的音量和对孩子的要求。
作为一个打拼忙碌的单亲妈妈,我性格暴躁,经常不冷静,这样随意发泄情绪难免伤害女儿的自尊心。我意识到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这样孩子才有机会与胆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姣姣是个特别胆小的孩子,要她热情、礼貌地主动跟人打招呼,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她姥爷却经常把她推到陌生人面前,以不容分辩的口吻要求她“乖乖打招呼”,结果导致她出现社交焦虑,自尊心也受到伤害。进行调整之后我让姣姣用挥手或者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与别人打招呼。我先示范,从语言到肢体动作都先来一遍,然后让她模仿。我还尽量多带她参观访问见世面,提升她对于社交场合的适应性。当她意识到“不打招呼不是不乖”“妈妈对我完全接纳”之后,她反而摆脱了对陌生人的恐惧,迈出了真实成长的步伐。
其次,就事论事,不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幼儿园老师对我说,尊重、信任会使姣姣产生自信,是她前进的重要动力。我便经常告诉我父亲:“高压教育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一时起到的作用也不会长久。如果姣姣的乖是因为惧怕和心理问题,那么我不希望她乖。”
对姥爷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我建议他在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辞,不要只是给出简单的指令。比如:“姥爷非常喜欢你,但你的这种行为我不能接受,可以告诉我原因吗?”这种话乍一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姣姣就适应了,她告诉姥爷她为什么这么做,姥爷再把他的期望告诉她。渐渐地,祖孙俩有了更多交流,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像猫跟老鼠一样。
最后,不是通过各种努力让孩子变得更完美,而是活在当下,接纳孩子。
只有当我承认孩子不完美和平庸时,才能看到改变的可能性。比如姣姣手抖这个问题,我直接忽略,总是去肯定她写字很认真、画画有天赋、做的手工很漂亮。看到我的接纳与赞美,她更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内心得到成长。
如今,姣姣已经上小学二年级,我也成了一个常读书、爱运动的单亲妈妈。内心阳光开朗,我也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跟孩子有效沟通。她的手抖问题已痊愈,更令我高兴的是她越来越自信,美术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她不因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自卑,走出了乖小孩的误区,成了一个独具个性的孩子。
不健康的“乖孩子”怎么带
(孙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研究发现,很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与探索的无能感,并因此丧失自信心。这种孩子给别人的感觉是“极乖”“越学越笨”“听话懂事却缺乏创新能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往往是以下两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过高的目标与过严的管理。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智商发展情况,一味分派学习任务又不给予帮助。孩子创新性的尝试都被打压或遭遇失败,很少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样,不用家长说,他都会觉得自己很笨——干脆做个亦步亦趋的“乖小孩”吧。有些家长管理孩子过于严苛,这并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过多的负面暗示与缺乏安全感。心理学研究发现,外界言语和行为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一些父母的口头禅就是说孩子“真听话”“乖宝宝”。当孩子不乖时,则批评责骂:“你就没脑子!”“你不听话就该受罚。”这种教育会造就一种不健康的“乖孩子”——大人希望怎样就怎样,出于惧怕与依赖,表现得对家长百依百顺。
“但愿我儿愚且乖,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孩子应该各具个性,家长不应该把孩子刻成一个模式,而是要让孩子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因为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有多少财富、多高的地位,都很难有幸福感。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个性特点或叛逆行为而羞辱他们。但羞辱绝对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有时候,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给人一种“变乖了”的错觉。这种假象迟早会带来严重后果。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出现不健康的“乖”,缺乏创造力或习惯于自我压抑,那么你应立即做以下几件事。
首先,低声说话,帮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心理学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家长批评孩子,用低声调跟孩子说话,孩子更容易接受。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否则会有什么后果,不需要声音多大,也不需要威胁的口气,只要低声清楚地告诉孩子,就会有不错的效果。但这种与孩子冷静沟通的能力,很多家长却不具备,需要慢慢修炼。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不断尝试提升自己,做到急事慢慢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胡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人的话绝对不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其次,鼓励孩子为自己代言,对孩子异想天开的提问进行鼓励。
愿意提问、善于提问,说明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有独立的思考。面对3~6岁宝宝提出的各种古怪问题,家长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及时回应。孩子的好奇心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能激发他新的求知欲,点燃他的求知热情。对于科学知识与抽象概念,家长应尽量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多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多用孩子身边的事来说理。
二是不要胡编乱造糊弄孩子,不打击孩子的激情。敷衍了事的态度会挫伤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带孩子向身边知识渊博的人请教。在家长引导下,孩子会逐渐养成主动解决疑难问题的习惯。
三是发现并培育每一个孩子的特质,珍视他们的个性。
作家伊丽莎白·奥康纳说:“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预先暗示他要走的道路。懂得深思的父母会收藏这些迹象,并反复思考。我们不要试图去告诉孩子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而是坚信在他们里面,而不是在我们里面,有一个尚待开发的宝藏。”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中国家长最苦恼的孩子的前三类缺点是:敏感、胆小、好动。事实上,换个角度看,这些都是优点而不是缺点。敏感的孩子有艺术气质,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胆小的孩子懂得辨别危险,逻辑性很强;好动的孩子体力充沛,有活力,行动力强,有勇气。如果父母迫使这三类孩子“乖”,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乖小孩,会让孩子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够好,从而否定自己,不接纳自己。
当家长是一辈子的功课。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有这样的理念:做真孩子比做乖孩子更重要。让我们珍视每个孩子独特的潜质,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