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浅谈语文读出浓浓的语文味,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唯有在读中才能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不仅是一种手段,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
【关键词】语文味;阅读;浓浓的
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韵味,亦称语文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所以,语文课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要领悟语文美,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文,不管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怎样使学生见到这“世界”,说出这“人情”,感悟到语文味呢?我认为朗读是重要的方式。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我们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浸透着朗读者思索与情感的朗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唯有在读中才能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不仅是一种手段,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让学生多读一会儿,教学中要关注读的本身,相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到位。初读课文要读通,唯有扫清了阅读障碍,才有下一步的理解可能。精彩语段要读深,唯有入情入境,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内化语言。
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个别读,角色朗读、表演读,美读、诵读、默读、自读自悟、读思相融、读写结合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科学选择阅读形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真正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真正读出浓浓的语文味。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读语文之乐趣。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通过“自读”去“感悟”。在训练中,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在学生脑海里逐渐清晰,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教师应把“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机地寓于“自读感悟”之中。同时,教师要让让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通过“自读感悟”去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在“自读感悟”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在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吟诵课文,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美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做到读者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这种美感,只有加强朗读,品味语言来感知。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五彩的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教学中,教师以“美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既读出了秋天的美,又读出了浓浓的语文味。上课伊始,教师以读导入学习新课“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走进秋天,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呢?请你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听老师读给你听。”这一教学环节,借助老师的配乐美读,秋天图片的美丽色彩的呈现,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对秋天有一个美的整体印象,引发美读文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从几个方面感受秋天的美。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走进秋天的大门,走进文章,抓住“五彩缤纷”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抓住“好闻的气味”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通过“小动物准备过冬忙碌的景象”感受秋天的欢乐。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读、带着体验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变抽象为具体,读出秋天的美。
表演讀也是体味出语文味的又一重要形式。表演读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形有色的事物,达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见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如临其境,感到环境的恬静或欢腾、旷远或险峻……这样,学生能在头脑里建立、贮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并且形成从头脑到发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如教学《惊弓之鸟》第五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左手拿弓,右手拉弦(用力,好像听到‘吱吱’的弓弦声,然后右手突然一放),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起立,两臂直上举),拍了两下翅膀(两臂用力摆两下),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两臂不动,身子下坠)。”经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边读边表演,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使那个场景还原出来,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其雁。
“文学客体是一只奇怪的陀螺,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其本色。为了使文学出现,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行为,它就叫作阅读。”这是萨特的声音。
的确,文本如果没有阅读,就是沉默的文字,就是黑色的污迹,就是沉睡的思想,或者说是冬眠着的魂灵。只有我们去唤醒它们,去重新解读它们,才能赋予它们绵绵不息的生命与活力。主动、合理地创读文本,开展有效、高效的有语文味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的使命。
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人文美、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再现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并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深刻地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恩波. 初中文言文教学管见[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9年01期
[2] 卢进. 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 池州师专学报 1999年02期
[3] 谢小连. 文言文教学须以“读”为本[J]. 教育 2008年04期
【关键词】语文味;阅读;浓浓的
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韵味,亦称语文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所以,语文课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要领悟语文美,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文,不管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怎样使学生见到这“世界”,说出这“人情”,感悟到语文味呢?我认为朗读是重要的方式。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我们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浸透着朗读者思索与情感的朗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唯有在读中才能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不仅是一种手段,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让学生多读一会儿,教学中要关注读的本身,相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到位。初读课文要读通,唯有扫清了阅读障碍,才有下一步的理解可能。精彩语段要读深,唯有入情入境,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内化语言。
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个别读,角色朗读、表演读,美读、诵读、默读、自读自悟、读思相融、读写结合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科学选择阅读形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真正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真正读出浓浓的语文味。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读语文之乐趣。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通过“自读”去“感悟”。在训练中,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在学生脑海里逐渐清晰,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教师应把“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机地寓于“自读感悟”之中。同时,教师要让让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通过“自读感悟”去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在“自读感悟”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在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吟诵课文,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美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做到读者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这种美感,只有加强朗读,品味语言来感知。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五彩的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教学中,教师以“美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既读出了秋天的美,又读出了浓浓的语文味。上课伊始,教师以读导入学习新课“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走进秋天,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呢?请你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听老师读给你听。”这一教学环节,借助老师的配乐美读,秋天图片的美丽色彩的呈现,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对秋天有一个美的整体印象,引发美读文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从几个方面感受秋天的美。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走进秋天的大门,走进文章,抓住“五彩缤纷”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抓住“好闻的气味”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通过“小动物准备过冬忙碌的景象”感受秋天的欢乐。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读、带着体验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变抽象为具体,读出秋天的美。
表演讀也是体味出语文味的又一重要形式。表演读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形有色的事物,达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见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如临其境,感到环境的恬静或欢腾、旷远或险峻……这样,学生能在头脑里建立、贮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并且形成从头脑到发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如教学《惊弓之鸟》第五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左手拿弓,右手拉弦(用力,好像听到‘吱吱’的弓弦声,然后右手突然一放),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起立,两臂直上举),拍了两下翅膀(两臂用力摆两下),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两臂不动,身子下坠)。”经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边读边表演,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使那个场景还原出来,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其雁。
“文学客体是一只奇怪的陀螺,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其本色。为了使文学出现,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行为,它就叫作阅读。”这是萨特的声音。
的确,文本如果没有阅读,就是沉默的文字,就是黑色的污迹,就是沉睡的思想,或者说是冬眠着的魂灵。只有我们去唤醒它们,去重新解读它们,才能赋予它们绵绵不息的生命与活力。主动、合理地创读文本,开展有效、高效的有语文味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的使命。
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人文美、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再现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并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深刻地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恩波. 初中文言文教学管见[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9年01期
[2] 卢进. 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 池州师专学报 1999年02期
[3] 谢小连. 文言文教学须以“读”为本[J]. 教育 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