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严谨、系统的工程,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责任,严格执行,只有加强质量管理,工程质量才有保证,企业才有可能赢得市场与发展。
1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是建筑施工单位以建筑原材料为劳动对象,以国家强制性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为依据,以完成建筑工程的设计文件内容为目的,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和建住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建材生产企业和施工队伍也随之大量增加。建筑工程质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用户利益,提高企业信誉和经效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 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市场准人制度不仅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管理,而且对参与建设各方从总体素质上予以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疏漏,在施工企业中出现虚假的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无能力的不正常现象或存在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或逃避市场管理搞私下交易等等,必然对建设工程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从而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性。
2.2 工人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建设一线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事故伤亡者也多属此类。
2.3 施工企业法律意识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2.4 对潜在凶险缺乏认识。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門或薄弱环节。据统计,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深基坑坍、触电、机械伤害所造成的伤亡事故占总数的80%以上。一些企业对重大凶险源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更没有对多发性事故开展专项治理,致使其造成的事故有增无减。
2.5 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其结果往往保护了落后,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3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管力度
我国的《建筑法》成功地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建筑法》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弱点。鉴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国家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筑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3.2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建筑工程质量。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有足够的意识,并建立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落实层层质量责任制,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全球质量管理权威专家克劳斯辟指出了,质量管理的四项原则,即:客户的要求是确定业务质量的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零缺陷”;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用返工而发生的额外成本衡量的。从中可以看到,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3.3 加强施工项目的过程控制
3.3.1 施工人员的控制。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查结果存入工程档中。各岗位依据其性质量化为若干小的考评项目。考评结果将是工程部对管理人员进行评定的依据,评定结果与奖罚挂钩。施工操作人员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对公司的管理都清清楚楚,这样便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3.3.2 施工材料的控制。建筑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采购材料合格。
3.3.3 施工机具的控制。库管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实行施工机具领用登记制度,以谁领用谁保管谁负责为原则。操作人员在领用工具时要向库管员说明机具的使用目的,库管员按机具使用要求发放机具,确保机具正常的使用寿命。
3.3.4 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有好的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实验,将成熟的工艺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并下发各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生产时则依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
3.4 加强技术质量控制
对工程难点组织技术攻关,针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拿出预防方案。例如,对在小区建设初期,框架结构易出现梁柱部位与砌体之间的抹灰开裂问题,采用砌体二次砌筑并加钢丝网的技术措施。根据工程特点,经有关专家研究,统一制订并编制小区住宅工程做法。例如在屋面的节点做法上,各家施工单位因地域上的差异,做法不统一,并产生了一些质量问题,通过小区统一做法这一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质量通病,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5 整顿建材市场,选择优质的建筑材料
要解决建材质量问题,就必须建立建材生产、销售质量认可制,这是提高建材质量的有效手段。一是要通过建立建材(包括预制构件)生产质量认可制,确保生产严格遵守技术、工艺要求,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生产厂家,要组织限期整改或责令关闭。二是要建立市场准售认可制,有关部门在充分掌握市场销售建材的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基础上,应对建材的质量等级进行评定,合格的方可发给准售证。三是要建立经常性的质量检测信息发布机制。职能部门应当采取检测和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本地建材市场销售的产品进行质量跟踪,及时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对不合格产品的型(批)号、生产厂家、经销商等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发布、曝光,以引起用户警惕。除了以上所述的要整顿建材市场生产、销售秩序外,建筑施工单位在采购材料时,也要严把质量关,严禁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使用。
参考文献:
[1] 宋湘鄂.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2012,(08).
[2] 万里天.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1,(0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严谨、系统的工程,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责任,严格执行,只有加强质量管理,工程质量才有保证,企业才有可能赢得市场与发展。
1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是建筑施工单位以建筑原材料为劳动对象,以国家强制性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为依据,以完成建筑工程的设计文件内容为目的,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和建住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建材生产企业和施工队伍也随之大量增加。建筑工程质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用户利益,提高企业信誉和经效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 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市场准人制度不仅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管理,而且对参与建设各方从总体素质上予以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疏漏,在施工企业中出现虚假的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无能力的不正常现象或存在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或逃避市场管理搞私下交易等等,必然对建设工程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从而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性。
2.2 工人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建设一线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事故伤亡者也多属此类。
2.3 施工企业法律意识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2.4 对潜在凶险缺乏认识。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門或薄弱环节。据统计,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深基坑坍、触电、机械伤害所造成的伤亡事故占总数的80%以上。一些企业对重大凶险源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更没有对多发性事故开展专项治理,致使其造成的事故有增无减。
2.5 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其结果往往保护了落后,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3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管力度
我国的《建筑法》成功地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建筑法》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弱点。鉴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国家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筑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3.2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建筑工程质量。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有足够的意识,并建立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落实层层质量责任制,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全球质量管理权威专家克劳斯辟指出了,质量管理的四项原则,即:客户的要求是确定业务质量的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零缺陷”;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用返工而发生的额外成本衡量的。从中可以看到,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3.3 加强施工项目的过程控制
3.3.1 施工人员的控制。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查结果存入工程档中。各岗位依据其性质量化为若干小的考评项目。考评结果将是工程部对管理人员进行评定的依据,评定结果与奖罚挂钩。施工操作人员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对公司的管理都清清楚楚,这样便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3.3.2 施工材料的控制。建筑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采购材料合格。
3.3.3 施工机具的控制。库管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实行施工机具领用登记制度,以谁领用谁保管谁负责为原则。操作人员在领用工具时要向库管员说明机具的使用目的,库管员按机具使用要求发放机具,确保机具正常的使用寿命。
3.3.4 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有好的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实验,将成熟的工艺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并下发各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生产时则依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
3.4 加强技术质量控制
对工程难点组织技术攻关,针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拿出预防方案。例如,对在小区建设初期,框架结构易出现梁柱部位与砌体之间的抹灰开裂问题,采用砌体二次砌筑并加钢丝网的技术措施。根据工程特点,经有关专家研究,统一制订并编制小区住宅工程做法。例如在屋面的节点做法上,各家施工单位因地域上的差异,做法不统一,并产生了一些质量问题,通过小区统一做法这一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质量通病,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5 整顿建材市场,选择优质的建筑材料
要解决建材质量问题,就必须建立建材生产、销售质量认可制,这是提高建材质量的有效手段。一是要通过建立建材(包括预制构件)生产质量认可制,确保生产严格遵守技术、工艺要求,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生产厂家,要组织限期整改或责令关闭。二是要建立市场准售认可制,有关部门在充分掌握市场销售建材的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基础上,应对建材的质量等级进行评定,合格的方可发给准售证。三是要建立经常性的质量检测信息发布机制。职能部门应当采取检测和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本地建材市场销售的产品进行质量跟踪,及时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对不合格产品的型(批)号、生产厂家、经销商等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发布、曝光,以引起用户警惕。除了以上所述的要整顿建材市场生产、销售秩序外,建筑施工单位在采购材料时,也要严把质量关,严禁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使用。
参考文献:
[1] 宋湘鄂.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2012,(08).
[2] 万里天.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