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丽富饶的华北平原中部,屹立着一座富有朝气的新型城市——廊坊。它位于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地处环京津经济圈主轴线的中心点,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390万。近年来,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城市魅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先后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特别是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在全省第一家建成了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003年,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中等城市; 2005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家全市域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实现了全省环保工作目标考核的“七连冠”;2006年,建成了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首批七家保护臭氧层示范省市,作为全国三个省市之一,廊坊市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了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中国环境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估,得到了联合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为保障京津生态环境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立足环境建市 在创模中培育绿色竞争力
廊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园林式生态型宜居名城”的城市定位和“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导,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并举”的产业定位。
按照“人居环境甲天下,创业环境国际化”的追求,廊坊市不仅掀起了环境保护的“头脑风暴”,而且还掀起了环境保护的“行动风暴”。市政府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建设项目 “环保第一审批权”。构建了建设项目联合把关机制,并以此作为考核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的重要指标,市、县两级环保、发改、工商、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积极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把好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工序”,凡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一律否决,没有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其它部门一律不得办理相关手续,环保部门由创建前的弱势部门变成为了强势部门,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成了其他部门的前置审批意见。确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少欠环境新帐,并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几年来,虽然否决了50多个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损失了30亿元的引资,却换来了包括20家世界500强在内的1100多家高科技企业的落户。2005年以来,廊坊共实施建设千万元以上的项目827个,实际投资221亿元,特别是总投资100亿元的华为北方生产基地、总投资30亿元的中兴北方生产基地、总投资1.2亿元的利比玻璃、总投资5亿美元的成功(中国)大广场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廊坊,更推动了廊坊的产业升级,拓展了发展空间。
正是看中了廊坊的环境,国际履约环保产业园、中国农科院国际农业示范园、清华科技园、全国最大的IT制造商深圳华为集团北方基地等一大批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的国际和国内高科技项目先后落户廊坊;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年会两大国际性活动永久定址廊坊;“5·18”东北亚暨环渤海经济圈国际商务节、“10·18”中国北方农交会、20国财长暨央行行长会议等选择廊坊,使廊坊成为继北京、天津、大连之后的又一会展之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立足环境整治 建设生态环保城市
按照建设“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的奋斗目标,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动力,以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廊坊市大手笔进行环境建设,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种市场运作方式,全市累计投资30多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到目前相继建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及西排渠等配套管网、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卫生填埋场、第二饮用水源地、城市集中供热和管输燃气二期工程、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大批综合治理工程,建成了占地2378亩的城市自然公园、两条环城绿化带、城市中心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和平路带状公园、新奥艺术大道等一大批绿化美化工程。
过去,廊坊市区内有一条横贯东西、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北排渠,被市民称作“廊坊龙须沟”。通过创模,市政府下大决心,多方筹资8亿元,将这条“龙须沟”改造成今天全长5公里、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欧式现代化商业步行街。
据统计,创模以来廊坊市在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是建国50多年来投资总和的30倍。全市累计治、改、拆锅炉500多台,治理饭店油烟100多家,治理尾气不达标车辆2000多辆,市区所有公交车和90%以上的出租车已改为双燃料汽车。2005年,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71.9%,气化率达到100%,分别比2000年增长8.1个、14.8个百分点。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从过去的不足1平方米跃增至10平方米。全市林地面积达3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7%,分别比2000年增长136万亩和15.7个百分点。到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7个,在建2个,建成垃圾处理场7个,在建4个。2006年市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32天,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5%,垃圾处理率达到95.1%,分别比2000年增长80.5个、15.1个百分点。一座“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人居、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实施“三带”战略 拓展“创模”内涵
廊坊作为靠“环境”立市的一座新兴城市,自建市以来,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廊坊的第一要务来抓。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作为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绿色制高点,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和最有力的抓手。
在创模工作中,廊坊市实施“以市带县,以城带乡,以创带建”战略,带动整个辖区环境问题的突破性解决。近年来,全市投资2600万元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历史性突破,空气质量连续监测系统已实现辖区全覆盖。文安、固安、香河、三河三县已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全市已建成市以上绿色单位125家。三河市燕郊镇已建成河北省第一个全国环境优美镇,康乐社区建成全国绿色社区,新世纪中学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市1000多个村(街)创建文明生态村取得了新进展,500个重点村(街)取得了明显成效。圍绕发展循环经济, 全市4个工业集中区域编制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5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自然资源少、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三河、文安、固安、安次等四个县(市、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科学考察、编制建设规划、聘请专家论证,建成了县级自然保护区;香河、大城、永清等县(区)按规范建成了县级森林公园(或风景名胜区)。
围绕创模,廊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全面实施了“蓝天、碧水、净土、绿色、宁静”五大工程,制定了年度目标任务细则,明确了部门职责,提出了以创模为基础向生态市迈进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通过“五大工程”的深入实施,推动廊坊市的环保工作正在实现 “三个转变”,即:从污染防治为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转变;从城市环境保护为主向城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转变;从工业污染点源防治为主向工业污染和生活、农业、养殖业等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转变。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廊坊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模使环境保护成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发动机”。
如今,廊坊市已经摘取了国家环保模范城的桂冠,但创模成功并没有使廊坊人沾沾自喜、志得意满。为巩固扩大国家环保模范城的成果,他们又把环境保护工作向重点建制镇和农村延伸,提出了 “一市两城一带”的创建工作目标,即以建设生态市为统揽,督促两个县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把环京津七个重点建制镇建成环境优美镇,从而构筑京津生态环境屏障,为2008年的北京绿色奥运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