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普通高中学校普遍采用平行分班的方式建立行政班,行政班之间学习能力较为平衡,这便于学校进行业绩考核。但同一班级里的学生间差异较大,既表现在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也表现在对不同学科存在不同的学习需求,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志向选择修习选修课程。进行走班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受到学生的欢迎。我省一些学校开始自发探索将选修课程选课走班教学的做法,运用到必修课程,开展必修课程全科或部分科目的“分层走班”教学。2012年以来,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更多的学校认识到将“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的意义。为此,2013年我们组织了4所学校开展系统试验,一起梳理工作流程,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层级对必修课程内容进行处理,形成不同的教学路径和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层级学习。普遍的做法是:第一,分层处理必修课程内容。学校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改造,将必修课程分为2~3个层次,最终均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提出不同教学路径、设计不同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分层练习。第二,学生自主选择组成教学班。学校通过确定各层次教学班数量、宣传发动、摸底测试、自主选择、公布名单的方式组成教学班。学生在教学班学习半个学期,主动提出要求的,可以进行调整。第三,授课教师平行安排,个别学校也尝试实行学生选层次的同时可选教师。第四,改革教学和评价方式。采用“同一科目同时上课”的方式排课;分层备课和上课;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制度,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第五,强化教育资源配给。鼓励学校整合资源,一方面盘活行政班教室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其他教学空间。同时对普通教室进行专门化改造,尝试建设学科专用教室,逐步将教师固定在教室中。
必修课程走班教学,如何改进管理就成了新的问题。为此,学校积极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班级建设。第一,实行教师双岗管理,任课教师为教学班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行政班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行政班学生的全面管理,并与教学班主任通力合作,信息互通。第二,建立健全选课走班的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学生作业管理办法》、《课堂管理办法》等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第三,建立导师制。学校建立导师制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工作机制,每位导师最多带10名左右学生,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毕业,全面指导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
通过不断摸索,前期探索实验的学校尝到了改革甜头。侨乡青田县青田中学,学生家长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在学生最困难的数学和外语实施走班教学以后,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表示能“听懂了”,学习动力提高了,学校高考成绩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高一年级有6个班实施必修课走班教学,另外9个班则按传统行政班上课。期中考试后,6个教学班8门必修课程平均分总分高于后者9.86分。“走班对提高成绩有效,希望可以继续”、“走班教学很好,适合我目前的学习状态”成为该校许多学生的心声。初见成效的必修课走班教学,让处于忐忑中的家长放下心来。
我省高中段教育已进入全面普及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应从原来的“甄别人才”转向“人人成才”。要做到“人人成才”,就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真正要做到“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只在选修课程上选课走班,而占高中课时总量三分之二的必修课程仍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学生能得到适合其能力的教学,全面提高学业水平。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在不同层次教学班的流动,还能明晰自身对相关学科学习能力和倾向的判断,为自己选择修习选修课程以及确定专业方向提供可靠的依据。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带来的诸如分水平的备课、分水平的上课,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如何让教学更加有效等问题,教师从原来面对毫无差异的平行班到面对各具特点的教学班,似乎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有太多方式值得去尝试,使得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和选修课程的选课走班,让学校的工作前所未有地聚焦到原本应该聚焦的每一个学生身上。当为每一位潜质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成为学校焦点时,会连带引发学校课程制度、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乃至学科专用教室建设等一系列“链式反应”,最后真正告别“眼中没有学生”的“齐步走”的育人模式。
经过8年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有很大的提升,转变育人模式已逐步成为共识,选课走班教学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因此,当下稳步推进必修课程走班教学是可行的。为此,我省将在2014年秋季将必修课程走班教学试点扩大到不同类型的16所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着重突破不同类型学校必修课走班教学机制;第二,完善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教学班组成方式;第三,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班级管理制度;第四,建立健全德育导师制;第五,提升教师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能力的渠道和方法;第六,逐步推进学科教室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在普通高中学校的具体体现,是育人模式转型的方向。必修课程走班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我省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
链接
什么是“走班制”
“走班制”,又称为走班教学,是在中小学开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走班制”教学是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是承认学生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坚信每位学生包括学有困难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逐步提高成绩。
而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以统一的要求对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造成的最常见的现象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既抑制了前者的个性发展,也加重了后者的负担。因此,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现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走班制”最先出现于美国。美国一些学校将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大学预备课程、职业课程与荣誉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这种课程分类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与这种走班制相适应,美国中小学所有的室内场所,不管是教室、办公室、体育馆还是食堂、图书馆,都在一个整体性的建筑里,这些建筑大都控制在一两层内,方便学生走班。
“走班制”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的层次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一种是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一种是以兴趣为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生在学校除了要学习必修课程,还有总量超过必修课程的国家选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选课走班开始走进了我国的普通高中学校。近年来,除了选修课,一些高中学校也开始了在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选修与必修课都开始进行走班制教学的探索。
我国一些高中推行的“走班制”,基本模式为: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的班级,称为行政班,但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的不同到不同的教室上课,需要时自习也会在教学班上。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学生逐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必然趋势,“走班制”探索将会成为越来越多高中学校的选择。但总体上看,我国的“走班制”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走班制”带来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走班制”如何进行,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实习生 邓茗幻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志向选择修习选修课程。进行走班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受到学生的欢迎。我省一些学校开始自发探索将选修课程选课走班教学的做法,运用到必修课程,开展必修课程全科或部分科目的“分层走班”教学。2012年以来,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更多的学校认识到将“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的意义。为此,2013年我们组织了4所学校开展系统试验,一起梳理工作流程,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层级对必修课程内容进行处理,形成不同的教学路径和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层级学习。普遍的做法是:第一,分层处理必修课程内容。学校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改造,将必修课程分为2~3个层次,最终均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提出不同教学路径、设计不同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分层练习。第二,学生自主选择组成教学班。学校通过确定各层次教学班数量、宣传发动、摸底测试、自主选择、公布名单的方式组成教学班。学生在教学班学习半个学期,主动提出要求的,可以进行调整。第三,授课教师平行安排,个别学校也尝试实行学生选层次的同时可选教师。第四,改革教学和评价方式。采用“同一科目同时上课”的方式排课;分层备课和上课;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制度,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第五,强化教育资源配给。鼓励学校整合资源,一方面盘活行政班教室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其他教学空间。同时对普通教室进行专门化改造,尝试建设学科专用教室,逐步将教师固定在教室中。
必修课程走班教学,如何改进管理就成了新的问题。为此,学校积极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班级建设。第一,实行教师双岗管理,任课教师为教学班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行政班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行政班学生的全面管理,并与教学班主任通力合作,信息互通。第二,建立健全选课走班的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学生作业管理办法》、《课堂管理办法》等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第三,建立导师制。学校建立导师制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工作机制,每位导师最多带10名左右学生,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毕业,全面指导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
通过不断摸索,前期探索实验的学校尝到了改革甜头。侨乡青田县青田中学,学生家长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在学生最困难的数学和外语实施走班教学以后,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表示能“听懂了”,学习动力提高了,学校高考成绩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高一年级有6个班实施必修课走班教学,另外9个班则按传统行政班上课。期中考试后,6个教学班8门必修课程平均分总分高于后者9.86分。“走班对提高成绩有效,希望可以继续”、“走班教学很好,适合我目前的学习状态”成为该校许多学生的心声。初见成效的必修课走班教学,让处于忐忑中的家长放下心来。
我省高中段教育已进入全面普及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应从原来的“甄别人才”转向“人人成才”。要做到“人人成才”,就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真正要做到“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只在选修课程上选课走班,而占高中课时总量三分之二的必修课程仍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学生能得到适合其能力的教学,全面提高学业水平。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在不同层次教学班的流动,还能明晰自身对相关学科学习能力和倾向的判断,为自己选择修习选修课程以及确定专业方向提供可靠的依据。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带来的诸如分水平的备课、分水平的上课,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如何让教学更加有效等问题,教师从原来面对毫无差异的平行班到面对各具特点的教学班,似乎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有太多方式值得去尝试,使得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和选修课程的选课走班,让学校的工作前所未有地聚焦到原本应该聚焦的每一个学生身上。当为每一位潜质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成为学校焦点时,会连带引发学校课程制度、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乃至学科专用教室建设等一系列“链式反应”,最后真正告别“眼中没有学生”的“齐步走”的育人模式。
经过8年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有很大的提升,转变育人模式已逐步成为共识,选课走班教学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因此,当下稳步推进必修课程走班教学是可行的。为此,我省将在2014年秋季将必修课程走班教学试点扩大到不同类型的16所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着重突破不同类型学校必修课走班教学机制;第二,完善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教学班组成方式;第三,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班级管理制度;第四,建立健全德育导师制;第五,提升教师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能力的渠道和方法;第六,逐步推进学科教室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在普通高中学校的具体体现,是育人模式转型的方向。必修课程走班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我省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
链接
什么是“走班制”
“走班制”,又称为走班教学,是在中小学开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走班制”教学是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是承认学生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坚信每位学生包括学有困难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逐步提高成绩。
而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以统一的要求对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造成的最常见的现象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既抑制了前者的个性发展,也加重了后者的负担。因此,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现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走班制”最先出现于美国。美国一些学校将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大学预备课程、职业课程与荣誉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这种课程分类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与这种走班制相适应,美国中小学所有的室内场所,不管是教室、办公室、体育馆还是食堂、图书馆,都在一个整体性的建筑里,这些建筑大都控制在一两层内,方便学生走班。
“走班制”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的层次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一种是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一种是以兴趣为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生在学校除了要学习必修课程,还有总量超过必修课程的国家选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选课走班开始走进了我国的普通高中学校。近年来,除了选修课,一些高中学校也开始了在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选修与必修课都开始进行走班制教学的探索。
我国一些高中推行的“走班制”,基本模式为: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的班级,称为行政班,但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的不同到不同的教室上课,需要时自习也会在教学班上。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学生逐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必然趋势,“走班制”探索将会成为越来越多高中学校的选择。但总体上看,我国的“走班制”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走班制”带来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走班制”如何进行,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实习生 邓茗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