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朗贡是琅勃拉邦的中产阶级,是琅勃拉邦的一种代表,湄公河于他。是母亲、依靠和安全感。吉瑞是行云游水的过客,是琅勃拉邦的另一种代表,湄公河于他,是温情、回归和信仰。在琅勃拉邦,还有一大群华裔老挝人,他们的祖辈从中国而来,是琅勃拉邦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湄公河于他们,是挥散不去的乡愁,是一衣带水的家园故土。
枕河人家:索朗贡的湄公情
湄公河边,天刚蒙蒙亮,索朗贡家早已灯火通明。里外一派繁忙景象。索朗贡很在意即将举行的“祭河”仪式,这是世代居住在湄公河边的索朗贡家族活动,是世代姓名中被冠以“索朗贡”的男人、女人们生命中最重要,最庄严的仪式。
索朗贡带着家族成员,到香通寺参拜神像,邀请寺内高僧参与“祭河”仪式。香通寺是琅勃拉邦城内最负盛名的寺庙,索朗贡的儿子小索朗贡正在香通寺出家为僧。
寺院是老挝人的教育中心,承担了普及教育的功能,除了学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佛理思想去处理生活。
琅勃拉邦市内共有寺庙30多座,其中香通古庙以构筑别致,陈设堂皇、大殿宏伟、佛塔玲珑以及雕刻精美和镶嵌华丽而闻名于世。香通寺由赛塔提拉王兴建于1560年,典型的琅勃拉邦建筑风格。几百年来,该寺都是皇家举行各种重要仪式的场所。
琅勃拉邦人的家族仪式,不会邀请陌生人参与。尽管事先已取得索朗贡同意。但我也只能远远驻足观看,对其神秘的家族仪式细节不得而知,但索朗贡一家人肃穆庄重的神情,早已充满了不被时间,空间所影响的忠诚,他们世代仰仗湄公河,得以生生不息,坚持了对湄公河的信仰。
朝霞已悄然在东方隐现,索朗贡家的大女儿莉拉走向我,脸上还有残存的泪痕。
“撒拜迪!”莉拉双手合什,用老挝人打招呼的方式迎接我。“我每次参加家族仪式,都会非常感动。如果没有湄公河,就没有我,也没有我的孩子和幸福的家庭。”莉拉解释说。
“琅勃拉邦人都是这样对湄公河吗?”我问。
“不是的。”莉拉轻叹说,“听父亲说,他小时候,湄公河水清澈如镜,鱼水而欢。但现在这些都不复存在了。琅勃拉邦成了度假圣地,从来没有顾及过母亲河的感受。”
和莉拉聊天时,会觉得莉拉总有种担忧,她的担心不无道理。
索朗贡为我拴上了细细的白线,把来自家族的祝福赠送给我,令人感怀至深。琅勃拉邦人温和,善良,脸上总是洋溢着淡然而腼腆的微笑,推开一扇门,走进任何一户琅勃拉邦人家,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河边过客:法国移居来的吉瑞
没有过分商业化的喧嚣,处处都显出漫不经心的细腻唯美,街角,屋外、阳台上每件物品的摆设都充满了别具匠心的设计,精致且不留痕迹,独有的优雅特质使琅勃拉邦成为欧美游客追捧的“世外桃源”,不少人甚至选择定居在琅勃拉邦,将后半生交给这座东南亚的热带小城。
吉瑞就是如此。
吉瑞来自法国,在琅勃拉邦拥有一家经营度假产品的公司,客人大多是法国来的游客,吉瑞笑称“在异乡从来没有距离母语那么近。”
2000年,吉瑞辞掉工作开始周游世界。他从湄公河源头出发,一路探访河流两岸的风土人情,琅勃拉邦成为旅行中的意外,住足三个月,依然恋恋不舍。旅行结束回到法国,他依然魂牵梦萦琅勃拉邦的点点滴滴,每天清晨第一件事便是跳入湄公河。痛快地游几个来回,趿着拖鞋,满脸松散的样子坐在路边,看脚步匆匆又匆匆的各种游客,和老挝女孩谈笑逗乐,不必担心被人猜忌有不轨目的:喝咖啡,泡酒吧,……连自己都开始怀疑,原本放荡不羁的江湖小子,竟在不动声色间被一座古老城镇所征服?
为了寻找答案,吉瑞在2003年重返琅勃拉邦,一住又是三个月。这一次,他不再只是游客,更像是个久居当地的异乡人,心态和语态与新鲜客们截然不同,连生活习性也发生改变——早晨五点起床,为寺庙僧侣准备布施的食物;闲瑕时坐在寺庙院落聆听来自神佛的声音,他开始结交当地朋友。并获得了一个典型的老挝名字:阿努拉特,这是澜沧国其中一位国王的名字。
2006年,吉瑞再次重返琅勃拉邦。这次,他不打算再离开了。几周后,街头新开了一家旅游公司,那是吉瑞的杰作。
吉瑞说,很多法国人问他,在琅勃拉邦看什么?他的回答只有一个,那便是湄公河。琅勃拉邦的一切都是因湄公河而存在。因此,他专门设计了湄公河深度游项目,带着游客深入湄公河沿岸的原始村落,探访遗失的文明。
吉瑞经常带一些酷爱户外运动的探险者在陡峭的岩壁上攀岩,“或许这也是欣赏湄公河的另一种体验吧”,吉瑞总是想尽办法去感受神秘而古老的河流。
一衣带水:华裔青年的中国心
为了探访当地华人,我决定去城区南部的中国城,在路口拦了辆三轮出租车。琅勃拉邦的司机相当有趣,司机搞不明白乘客要去哪儿时,会先弄清楚车上坐着哪国人,然后把日本人送到日本商馆、欧美人送到吉瑞的旅游公司。我大概被送到中国城两次后。就明白当地司机的英文相当差劲了。当然也有英文,中文都好的出租司机,比如司机陈生,他是中老混血儿,在老挝国立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精通中文、英文,利用学校假期勤工俭学。
中国城里的生意人大多来自云南、江浙一带,租下一间店面,将中国制造的商品运到老挝。在老挝人眼中,中国人经济头脑相当厉害,他们不仅买下了老挝首都万象市的公交车经营权,建立了老挝最繁华的中国城,还吸引了无数的淘金者,沿着湄公河一路南下,直驱东南亚。
琅勃拉邦的中国城更像是购物中心,走进堆满商品、有如仓库的店里,用母语打声招呼,有异域遇乡音的亲切感,老板也热情地请我坐下,聊些家常。
陈生坐在我旁边,很认真地听。老板姓张,来自西双版纳,已在琅勃拉邦呆了四年。
“在老挝做生意,和在国内做有什么不同吗?”我问。
“在国内做,竞争太厉害。可在这里做,没有那么多压力。老挝人闲散,弄得我们也懒散了。所以也不想回去面对压力太大的市场了。”
和张老板一样的中国商人有很多,习惯了琅勃拉邦的生活节奏,逐渐融入当地民风习俗,变得“亦中亦老”了。
“现在国内的机会也很多,不少老挝人都想去中国学习深造,再回老挝发展。”张老板指着陈生说,“他经常来中国城玩,打听中国的新闻,想去中国镀金呢。”
“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去中国,回老家看看。”陈生遗憾地说。
19世纪末,陈生的祖辈从云南到老挝淘金,后来娶了个老挝女子定居琅勃拉邦,繁衍生息。陈生从未到过中国,只能从父辈的口中了解中国。他父亲和同是华侨的朋友在2005年终于有机会去中国,他们游历了上海,北京和西安,为中国大都市的活力震憾。从此,父亲对陈生多了份期望,希望有朝一天他能到北京去读大学,接受传统的中国教育,学会做中国人。
像陈生这样的年青人很多,他们骨子里仍流淌着中国人的根血,对祖国有无法停止的想念。
“我打算明年就申请去北京读大学。我想去长城,故宫,我想学会怎么欣赏婉约动人的古诗词曲,我想明白,为什么我的生命中总有对中国无法舍弃的牵挂。”
枕河人家:索朗贡的湄公情
湄公河边,天刚蒙蒙亮,索朗贡家早已灯火通明。里外一派繁忙景象。索朗贡很在意即将举行的“祭河”仪式,这是世代居住在湄公河边的索朗贡家族活动,是世代姓名中被冠以“索朗贡”的男人、女人们生命中最重要,最庄严的仪式。
索朗贡带着家族成员,到香通寺参拜神像,邀请寺内高僧参与“祭河”仪式。香通寺是琅勃拉邦城内最负盛名的寺庙,索朗贡的儿子小索朗贡正在香通寺出家为僧。
寺院是老挝人的教育中心,承担了普及教育的功能,除了学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佛理思想去处理生活。
琅勃拉邦市内共有寺庙30多座,其中香通古庙以构筑别致,陈设堂皇、大殿宏伟、佛塔玲珑以及雕刻精美和镶嵌华丽而闻名于世。香通寺由赛塔提拉王兴建于1560年,典型的琅勃拉邦建筑风格。几百年来,该寺都是皇家举行各种重要仪式的场所。
琅勃拉邦人的家族仪式,不会邀请陌生人参与。尽管事先已取得索朗贡同意。但我也只能远远驻足观看,对其神秘的家族仪式细节不得而知,但索朗贡一家人肃穆庄重的神情,早已充满了不被时间,空间所影响的忠诚,他们世代仰仗湄公河,得以生生不息,坚持了对湄公河的信仰。
朝霞已悄然在东方隐现,索朗贡家的大女儿莉拉走向我,脸上还有残存的泪痕。
“撒拜迪!”莉拉双手合什,用老挝人打招呼的方式迎接我。“我每次参加家族仪式,都会非常感动。如果没有湄公河,就没有我,也没有我的孩子和幸福的家庭。”莉拉解释说。
“琅勃拉邦人都是这样对湄公河吗?”我问。
“不是的。”莉拉轻叹说,“听父亲说,他小时候,湄公河水清澈如镜,鱼水而欢。但现在这些都不复存在了。琅勃拉邦成了度假圣地,从来没有顾及过母亲河的感受。”
和莉拉聊天时,会觉得莉拉总有种担忧,她的担心不无道理。
索朗贡为我拴上了细细的白线,把来自家族的祝福赠送给我,令人感怀至深。琅勃拉邦人温和,善良,脸上总是洋溢着淡然而腼腆的微笑,推开一扇门,走进任何一户琅勃拉邦人家,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河边过客:法国移居来的吉瑞
没有过分商业化的喧嚣,处处都显出漫不经心的细腻唯美,街角,屋外、阳台上每件物品的摆设都充满了别具匠心的设计,精致且不留痕迹,独有的优雅特质使琅勃拉邦成为欧美游客追捧的“世外桃源”,不少人甚至选择定居在琅勃拉邦,将后半生交给这座东南亚的热带小城。
吉瑞就是如此。
吉瑞来自法国,在琅勃拉邦拥有一家经营度假产品的公司,客人大多是法国来的游客,吉瑞笑称“在异乡从来没有距离母语那么近。”
2000年,吉瑞辞掉工作开始周游世界。他从湄公河源头出发,一路探访河流两岸的风土人情,琅勃拉邦成为旅行中的意外,住足三个月,依然恋恋不舍。旅行结束回到法国,他依然魂牵梦萦琅勃拉邦的点点滴滴,每天清晨第一件事便是跳入湄公河。痛快地游几个来回,趿着拖鞋,满脸松散的样子坐在路边,看脚步匆匆又匆匆的各种游客,和老挝女孩谈笑逗乐,不必担心被人猜忌有不轨目的:喝咖啡,泡酒吧,……连自己都开始怀疑,原本放荡不羁的江湖小子,竟在不动声色间被一座古老城镇所征服?
为了寻找答案,吉瑞在2003年重返琅勃拉邦,一住又是三个月。这一次,他不再只是游客,更像是个久居当地的异乡人,心态和语态与新鲜客们截然不同,连生活习性也发生改变——早晨五点起床,为寺庙僧侣准备布施的食物;闲瑕时坐在寺庙院落聆听来自神佛的声音,他开始结交当地朋友。并获得了一个典型的老挝名字:阿努拉特,这是澜沧国其中一位国王的名字。
2006年,吉瑞再次重返琅勃拉邦。这次,他不打算再离开了。几周后,街头新开了一家旅游公司,那是吉瑞的杰作。
吉瑞说,很多法国人问他,在琅勃拉邦看什么?他的回答只有一个,那便是湄公河。琅勃拉邦的一切都是因湄公河而存在。因此,他专门设计了湄公河深度游项目,带着游客深入湄公河沿岸的原始村落,探访遗失的文明。
吉瑞经常带一些酷爱户外运动的探险者在陡峭的岩壁上攀岩,“或许这也是欣赏湄公河的另一种体验吧”,吉瑞总是想尽办法去感受神秘而古老的河流。
一衣带水:华裔青年的中国心
为了探访当地华人,我决定去城区南部的中国城,在路口拦了辆三轮出租车。琅勃拉邦的司机相当有趣,司机搞不明白乘客要去哪儿时,会先弄清楚车上坐着哪国人,然后把日本人送到日本商馆、欧美人送到吉瑞的旅游公司。我大概被送到中国城两次后。就明白当地司机的英文相当差劲了。当然也有英文,中文都好的出租司机,比如司机陈生,他是中老混血儿,在老挝国立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精通中文、英文,利用学校假期勤工俭学。
中国城里的生意人大多来自云南、江浙一带,租下一间店面,将中国制造的商品运到老挝。在老挝人眼中,中国人经济头脑相当厉害,他们不仅买下了老挝首都万象市的公交车经营权,建立了老挝最繁华的中国城,还吸引了无数的淘金者,沿着湄公河一路南下,直驱东南亚。
琅勃拉邦的中国城更像是购物中心,走进堆满商品、有如仓库的店里,用母语打声招呼,有异域遇乡音的亲切感,老板也热情地请我坐下,聊些家常。
陈生坐在我旁边,很认真地听。老板姓张,来自西双版纳,已在琅勃拉邦呆了四年。
“在老挝做生意,和在国内做有什么不同吗?”我问。
“在国内做,竞争太厉害。可在这里做,没有那么多压力。老挝人闲散,弄得我们也懒散了。所以也不想回去面对压力太大的市场了。”
和张老板一样的中国商人有很多,习惯了琅勃拉邦的生活节奏,逐渐融入当地民风习俗,变得“亦中亦老”了。
“现在国内的机会也很多,不少老挝人都想去中国学习深造,再回老挝发展。”张老板指着陈生说,“他经常来中国城玩,打听中国的新闻,想去中国镀金呢。”
“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去中国,回老家看看。”陈生遗憾地说。
19世纪末,陈生的祖辈从云南到老挝淘金,后来娶了个老挝女子定居琅勃拉邦,繁衍生息。陈生从未到过中国,只能从父辈的口中了解中国。他父亲和同是华侨的朋友在2005年终于有机会去中国,他们游历了上海,北京和西安,为中国大都市的活力震憾。从此,父亲对陈生多了份期望,希望有朝一天他能到北京去读大学,接受传统的中国教育,学会做中国人。
像陈生这样的年青人很多,他们骨子里仍流淌着中国人的根血,对祖国有无法停止的想念。
“我打算明年就申请去北京读大学。我想去长城,故宫,我想学会怎么欣赏婉约动人的古诗词曲,我想明白,为什么我的生命中总有对中国无法舍弃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