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体育教育角度出发,加强人们对体育弱势群体的定位,通过对高校弱势群体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指出不利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 弱势群体 体育教育
1.前言
在体育教育范围内谈及的“弱势群体”,是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是单纯指那些身体素质不是很好、体质发育不是很健康的那一类群体,其共性就是大多在体育运动项目测验中处于劣势地位。高校学生的身体强健和心理健康与否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中开展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试探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高校弱势群体体育开展现状
2.1体育兴趣偏低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就足以说明兴趣的重要性。体育兴趣就是指人们本能的、自愿的想去参加体育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表明,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对于体育健身的兴趣普遍偏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行为方式就是上体育课,课后能够继续坚持锻炼的人少之又少。其实,这主要是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在作祟。他们偏执的认为自己远不如那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能像他们一样出色的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因而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恐惧,也不愿意加入到班级或团队中来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2.2被动参加体育活动
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弱势群体的一大显著特征。大部分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除了正常的、不得不进行的体育课程之外,很少有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更不用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了。对于他们而言,离开体育课堂也就意味着体育活动的彻底结束。其实,他们中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愿意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他们希望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原本的身体素质状况,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来获得自我挑战的快乐体验。这一小部分人是值得所有弱势群体学生学习的。
2.3高校重视程度低
无论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设施上大部分高校都未能给予体育弱势群体足够的重视。所谓的“硬件设施”就是指“物”,即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等。所谓的“软件设施”就是指“人”,即“教师”。高校的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没有广泛的照顾到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没有为其提供专门的场地和器材,而是主要面向普通高校学生设计的,使得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客观环境去进行锻炼。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过于呆板等严重影响了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此外,部分教师对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让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感觉不到关爱,发自内心的抵制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
3.关于高校弱势群体开展体育活动的思考
3.1引导弱势群体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体育教师要努力挖掘弱势群体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向,并不断培养他们形成新的、切实可行、符合自身条件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树立体育锻炼意识,进而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改革教学体制,为体育弱势群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抓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的给予弱势群体学生一些鼓励、表扬和关爱的话语,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
3.3高度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各界较为广泛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体育又是学生情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因而,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适时的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与关爱,让他们体育会到与人交往的快乐,逐渐的融入到集体中来参与体育锻炼,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4提高师资质量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溶于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课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4.高校开展弱势群体体育的展望
4.1融入休闲体育
弱势群体学生之所以不愿意投入到集体体育锻炼中来,最主要是因为体育运动剧烈对抗这一显著特征使得他们对体育运动敬而远之,休闲体育恰好弥补了体育运动项目的这一大不足。休闲体育既能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需求,又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真可谓一举数得。因此说,休闲体育是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佳途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适合自己的休闲体育活动,有利于扩大交友范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4.2实施交叉型体育教学模式
交叉型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交叉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针对学生学习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交叉型教学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各种教学模式的最优项,帮助学生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教师在帮助其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标准人才。
4.3实施情感教育
体育教师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载体。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爱的力量并学会关爱别人。
5.结语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起,正不断被丰富、发展和完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弱势群体的出现,改进了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促进了体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陽光、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
[2]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制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孙荣会.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汪海燕,罗达勇,范敏.对普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5]张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教学浅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普通高校 弱势群体 体育教育
1.前言
在体育教育范围内谈及的“弱势群体”,是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是单纯指那些身体素质不是很好、体质发育不是很健康的那一类群体,其共性就是大多在体育运动项目测验中处于劣势地位。高校学生的身体强健和心理健康与否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中开展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试探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高校弱势群体体育开展现状
2.1体育兴趣偏低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就足以说明兴趣的重要性。体育兴趣就是指人们本能的、自愿的想去参加体育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表明,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对于体育健身的兴趣普遍偏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行为方式就是上体育课,课后能够继续坚持锻炼的人少之又少。其实,这主要是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在作祟。他们偏执的认为自己远不如那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能像他们一样出色的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因而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恐惧,也不愿意加入到班级或团队中来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2.2被动参加体育活动
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弱势群体的一大显著特征。大部分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除了正常的、不得不进行的体育课程之外,很少有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更不用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了。对于他们而言,离开体育课堂也就意味着体育活动的彻底结束。其实,他们中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愿意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他们希望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原本的身体素质状况,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来获得自我挑战的快乐体验。这一小部分人是值得所有弱势群体学生学习的。
2.3高校重视程度低
无论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设施上大部分高校都未能给予体育弱势群体足够的重视。所谓的“硬件设施”就是指“物”,即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等。所谓的“软件设施”就是指“人”,即“教师”。高校的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没有广泛的照顾到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没有为其提供专门的场地和器材,而是主要面向普通高校学生设计的,使得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客观环境去进行锻炼。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过于呆板等严重影响了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此外,部分教师对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让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感觉不到关爱,发自内心的抵制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
3.关于高校弱势群体开展体育活动的思考
3.1引导弱势群体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体育教师要努力挖掘弱势群体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向,并不断培养他们形成新的、切实可行、符合自身条件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树立体育锻炼意识,进而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改革教学体制,为体育弱势群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抓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的给予弱势群体学生一些鼓励、表扬和关爱的话语,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
3.3高度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各界较为广泛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体育又是学生情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因而,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适时的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与关爱,让他们体育会到与人交往的快乐,逐渐的融入到集体中来参与体育锻炼,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4提高师资质量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溶于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课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4.高校开展弱势群体体育的展望
4.1融入休闲体育
弱势群体学生之所以不愿意投入到集体体育锻炼中来,最主要是因为体育运动剧烈对抗这一显著特征使得他们对体育运动敬而远之,休闲体育恰好弥补了体育运动项目的这一大不足。休闲体育既能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需求,又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真可谓一举数得。因此说,休闲体育是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佳途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适合自己的休闲体育活动,有利于扩大交友范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4.2实施交叉型体育教学模式
交叉型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交叉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针对学生学习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交叉型教学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各种教学模式的最优项,帮助学生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教师在帮助其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标准人才。
4.3实施情感教育
体育教师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载体。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爱的力量并学会关爱别人。
5.结语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起,正不断被丰富、发展和完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弱势群体的出现,改进了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促进了体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陽光、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
[2]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制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孙荣会.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汪海燕,罗达勇,范敏.对普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5]张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教学浅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