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 穷工极巧 冠于天下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ong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晋代,蜀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在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诸葛亮用蜀绣换战马物资
  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末三国诸葛亮时代,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
  到了宋代,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
  名家以蜀绣为题材作诗词
  蜀绣是如此的精美绝伦,以至于中国的文学史上出现了无数的以蜀绣为题材或者与蜀绣有关的诗词。成都因为蜀绣而得名“锦官城”,唐代诗圣杜甫就写过“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可能是最著名的有关蜀绣的诗句。
  今见蜀绣较早记载出于汉赋家杨雄,其《蜀都赋》云:“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另作《绣补》诗。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名声在外。此后《隋书》、《宋史》都对蜀绣有着极高的评价,《续资治通鉴》甚至说“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此外,温庭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韦庄(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顾曾(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欹)等等词人,都曾经描写过蜀绣的魅力和流行,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
  不过,写过蜀绣诗的地位最高的人是明代的末代皇帝崇祯。他以战功赐予著名女将秦良玉一件蜀绣蟒袍,并赋诗一首:“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清代后期成为官服绣种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有122种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1831年(清道光年间),随着蜀绣行会的成立,成都的蜀绣工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店铺、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1000余人。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伴随着民间蜀绣的生生不息,蜀绣工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清代末期,政府提倡振兴实业,又在成都开办了劝工局,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
  艺术珍品·秦良玉蟒袍
  蜀绣中最著名的珍品,就是明代女将秦良玉的蟒袍。秦良玉是明代末年的著名女将,重庆忠县人,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日“忠贞”。
  因为战功,崇祯皇帝赐她两件蟒袍,一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绣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现存重庆);一为黄缎平金绣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秦良玉身着蜀锦缎精绣蟒袍驰骋疆场,其俊美英武非男儿可比。后人专门写了一首《秦良玉锦袍歌》:“……宫锦归来抚战袍,镂金错绣皆天泽……锦袍乐府蛮女唱,弓衣合绣都官篇”(见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引)。可见这件精工细做之战袍非常有名。
其他文献
在忙碌的城市里,很多事情被压抑得失去单纯……你曾经静下来想过,什么是回到原点的幸福吗?小编心中最简单的幸福,或许就是选一首好歌,一个人在雨天反复听着……那,想得广一点,人类最初的幸福是甚么呢?是不是该回归到自然去思考?很多事隋都需要基本条件,想要有好成就,就要有健康的身体及努力的态度;要满足我们食衣住行生活基本需求,就要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  或许,大自然的反扑已逼着人类去思考生存的原点,在这次的
期刊
“一个城市的建筑,要体现它的文化传承和它的现代趋向。国泰,正是契合这个思维;能否成为地标,那要历史来作结论。”  国泰艺术中心的位置几乎无可挑剔,位于重庆最具经济活力和最为繁荣的解放碑商圈,地处临江支路,江家巷、青年路和邹容路合围地段,当年轰轰烈烈的大拆迁,就为了在解放碑建一个广场和这座雕塑般的火红建筑。如果再加上重庆人对老国泰的感情,这座建筑从开始建立之初就注定承载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曾担任重
期刊
古道沧桑,岁月悠悠。老汉讲的故事被世人称之为“走马故事”。成百上千年前,故事中的人物就曾经出现在走马镇。千百年后的今天,谈及九龙坡的历史,走马古镇依然是厚重的一笔。初识走马,让我们从它的一段段传说故事开始。  位于九龙坡西部的走马古镇,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它西邻璧山,南界江津,古镇依山而建,远看势若奔马,成渝古道穿场而过。早在五百多年前,走马场便成为成渝间往来客商必经之地,昔日的繁华不言而喻。
期刊
“第一夫人”的魅力外交,在国际化交往频繁的当下,是通行做法。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中,国家主席携夫人出访,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 早期访社会主义国家不带夫人 “作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第一夫人,王光美仪态优雅,充分显示了东方女性的神韵,为出访增色不少。”当年作为外交部亚洲司陪同出访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  在那个一切以政治挂帅、以艰苦朴素为荣的年代里,一袭旗袍、一串项链的王光美的出现,无疑既给色彩
期刊
这也许是一片你从没涉足过的土地,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都有一种你意想不到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你,让你沉醉,让你痴迷,让你流连忘返。  这也许是一片你曾经涉足过的土地,当你再来这里,你依然会感受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曾经给予过你的那些热情和友善,牢牢牵引着你,让你迷恋,让你共鸣,让你如沐春风。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黔东南,这就是我们淳朴的黔东南,这就是我们好客的黔东南。
期刊
在得克萨斯州霍特威尔斯(Hot Wells)市有一个小女孩,每次遇到新的、棘手的任务时,她的妈妈总是用“你能做到,玫琳凯。你一定能做到”这些话鼓励她。后来这个小女孩长大之后,凭着自己的经验、设想和五千美元的积蓄,在她的儿子的帮助下创立了一家致力于让女性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公司,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玫琳凯”。  从1963年至今,“你能做到”都像一句警言一样在激励着更多未来的女性。譬如我们这期
期刊
经济环境的改变带来了设计消费市场形态和特点的转变,设计界精英人士对自身身份定位、设计方法以及区域性设计的重新审视和策略调整,已影响着整个设计生态链的变化。对于以促进设计交流与合作的机构组织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平台整合能力和更周全的服务体系搭建。去年,设计界及产业链相关人士纷纷把眼光投向了广州国际设计周。作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年度设计商务盛事,广州国际设计周
期刊
坐落于黄浦江边的后滩公园,为这片原为严重污染的工业棕地注入了全新的景观活力。设计团队将公园设计成了一个集生态雨洪调控、工业材料回收再利用、城市农业于一身的人工湿地,这种恢复性的设计理念旨在以一种富有美感的处理手法解决河水的污染问题,整治这块荒芜之地。该如何解决景观和水生态问题在此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既是上海2010年世博期间绿地,也是世博后上
期刊
名词解释:双面绣又叫两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双面绣主要体现在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苏绣、粤绣、蜀绣)的作品中。  技法介绍:双面绣最难的是保证两面的花纹一样,并且不露线头,因此,其技法有非常特殊的一面。绣时需要将线尾剪齐,从上刺下,再在离针二三丝处起针,将线抽剩少许线尾,下针时将线尾压住,连线几次短针,将线尾
期刊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高新区镇湖镇(现改为街道)的刺绣研究所刺绣最为有名。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不仅宫廷贵胄喜欢苏绣,全国的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2006年5月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