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晋代,蜀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在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诸葛亮用蜀绣换战马物资
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末三国诸葛亮时代,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
到了宋代,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
名家以蜀绣为题材作诗词
蜀绣是如此的精美绝伦,以至于中国的文学史上出现了无数的以蜀绣为题材或者与蜀绣有关的诗词。成都因为蜀绣而得名“锦官城”,唐代诗圣杜甫就写过“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可能是最著名的有关蜀绣的诗句。
今见蜀绣较早记载出于汉赋家杨雄,其《蜀都赋》云:“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另作《绣补》诗。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名声在外。此后《隋书》、《宋史》都对蜀绣有着极高的评价,《续资治通鉴》甚至说“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此外,温庭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韦庄(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顾曾(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欹)等等词人,都曾经描写过蜀绣的魅力和流行,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
不过,写过蜀绣诗的地位最高的人是明代的末代皇帝崇祯。他以战功赐予著名女将秦良玉一件蜀绣蟒袍,并赋诗一首:“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清代后期成为官服绣种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有122种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1831年(清道光年间),随着蜀绣行会的成立,成都的蜀绣工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店铺、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1000余人。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伴随着民间蜀绣的生生不息,蜀绣工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清代末期,政府提倡振兴实业,又在成都开办了劝工局,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
艺术珍品·秦良玉蟒袍
蜀绣中最著名的珍品,就是明代女将秦良玉的蟒袍。秦良玉是明代末年的著名女将,重庆忠县人,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日“忠贞”。
因为战功,崇祯皇帝赐她两件蟒袍,一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绣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现存重庆);一为黄缎平金绣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秦良玉身着蜀锦缎精绣蟒袍驰骋疆场,其俊美英武非男儿可比。后人专门写了一首《秦良玉锦袍歌》:“……宫锦归来抚战袍,镂金错绣皆天泽……锦袍乐府蛮女唱,弓衣合绣都官篇”(见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引)。可见这件精工细做之战袍非常有名。
诸葛亮用蜀绣换战马物资
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末三国诸葛亮时代,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
到了宋代,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
名家以蜀绣为题材作诗词
蜀绣是如此的精美绝伦,以至于中国的文学史上出现了无数的以蜀绣为题材或者与蜀绣有关的诗词。成都因为蜀绣而得名“锦官城”,唐代诗圣杜甫就写过“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可能是最著名的有关蜀绣的诗句。
今见蜀绣较早记载出于汉赋家杨雄,其《蜀都赋》云:“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另作《绣补》诗。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名声在外。此后《隋书》、《宋史》都对蜀绣有着极高的评价,《续资治通鉴》甚至说“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此外,温庭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韦庄(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顾曾(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欹)等等词人,都曾经描写过蜀绣的魅力和流行,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
不过,写过蜀绣诗的地位最高的人是明代的末代皇帝崇祯。他以战功赐予著名女将秦良玉一件蜀绣蟒袍,并赋诗一首:“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清代后期成为官服绣种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有122种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1831年(清道光年间),随着蜀绣行会的成立,成都的蜀绣工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店铺、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1000余人。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伴随着民间蜀绣的生生不息,蜀绣工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清代末期,政府提倡振兴实业,又在成都开办了劝工局,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
艺术珍品·秦良玉蟒袍
蜀绣中最著名的珍品,就是明代女将秦良玉的蟒袍。秦良玉是明代末年的著名女将,重庆忠县人,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日“忠贞”。
因为战功,崇祯皇帝赐她两件蟒袍,一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绣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现存重庆);一为黄缎平金绣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秦良玉身着蜀锦缎精绣蟒袍驰骋疆场,其俊美英武非男儿可比。后人专门写了一首《秦良玉锦袍歌》:“……宫锦归来抚战袍,镂金错绣皆天泽……锦袍乐府蛮女唱,弓衣合绣都官篇”(见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引)。可见这件精工细做之战袍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