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揭示大学生自尊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统一发放自尊量表、大学生适应性问卷,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自尊水平在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上存在差异,学生干部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的。(2)适应性总体水平在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上存在差异,学生干部的适应性高于非学生干部的;在是否独生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的适应性高于非独生子女的。(3)自尊与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自尊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与效度量表这几个适应性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30-01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调节情绪来适应大学生活,考察大学适应情况也就变得很重要了[1]。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很多有关大学生自尊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和现状、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等。我们通过对我校医学院针推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性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资料来源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到2015年4月对河西学院医学院针推专业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统一使用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总计200份问卷,回收185份,最后有效问卷是185份。其中,男生53人,女生132人;学生干部为33人,非学生干部为152人;城市29人,农村156人;独生子女占31人,非独生154人。
二、结果分析
(一)自尊的现状描述
1.自尊量表得分的总体情况
自尊的总体平均分为28.3676士2.92757,其中最小值为19,最大值为36。
2.自尊量表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结果表明:在性别上,男女生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37,p>0.05;在生源地上,城市农村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852,p>0.05;在是否独生上,独生与非独生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117,p>0.05;在不同年级维度上自尊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F=1.817,p>0.05;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受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影响不大。而在是否担任班级职务的维度上,自尊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t=6.985,p<0.05,这说明学生干部的自尊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
(二)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1.适应性量表得分的总体情况
自尊的总体平均分为223.5275士25.12349,其中最小值为154,最大值为288。
2.学生适应性量表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在性别上,男女生在适应性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88,p>0.05;在生源地上,城市与农村在适应性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429,p>0.05;在不同年级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F=0.837,p>0.05;而在是否独生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2.546,p<0.05;在是否担任班级职务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t=5.435,p<0.05。
三、自尊与适应性的分析
(一)自尊与适应性得分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自尊与适应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6,p<0.001。
(二)自尊与适应性各维度得分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自尊与适应性维度中除环境的总体认同之外的其他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8,p<0.001;与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32,p<0.05;与角色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168,p<0.05;与职业选择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0,p<0.05;与生活自理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63,p<0.001;与身心症状表现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9,p<0.001;与效度量表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9,p<0.05;与坏境的总体认同不存在显著正相关,r=0.053,p>0.05。其中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最大,与角色适应性的相关最小。
四、讨论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尊与适应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最大。这些结果都从不同角度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与适应性之间关系密切,自尊水平越高的学生,适应性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适应性水平越低[2]。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各方面都能尽自己能力去做到最好。适应性水平相对较高。通过对自尊与适应性之间关系的分析,高校要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其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使其提高自尊和适应性水平。家长要重视子女的心理发展,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更好的提高自尊和适应性水平。大学生自身要正确的看待事物,培养积极情感,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个体的自尊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高校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最佳的个人学习目标定向,学生最佳的适应性动机模式是“高任务-低表现”目标定向[3]。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2]刘毅,张华.自尊问题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1998,(2).
[3]陈丽,隋岩,邓麟.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自尊、控制源的关系[J].卫生职业教育,2008,(17):17-18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30-01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调节情绪来适应大学生活,考察大学适应情况也就变得很重要了[1]。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很多有关大学生自尊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和现状、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等。我们通过对我校医学院针推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性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资料来源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到2015年4月对河西学院医学院针推专业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统一使用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总计200份问卷,回收185份,最后有效问卷是185份。其中,男生53人,女生132人;学生干部为33人,非学生干部为152人;城市29人,农村156人;独生子女占31人,非独生154人。
二、结果分析
(一)自尊的现状描述
1.自尊量表得分的总体情况
自尊的总体平均分为28.3676士2.92757,其中最小值为19,最大值为36。
2.自尊量表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结果表明:在性别上,男女生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37,p>0.05;在生源地上,城市农村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852,p>0.05;在是否独生上,独生与非独生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117,p>0.05;在不同年级维度上自尊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F=1.817,p>0.05;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受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影响不大。而在是否担任班级职务的维度上,自尊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t=6.985,p<0.05,这说明学生干部的自尊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
(二)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1.适应性量表得分的总体情况
自尊的总体平均分为223.5275士25.12349,其中最小值为154,最大值为288。
2.学生适应性量表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在性别上,男女生在适应性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88,p>0.05;在生源地上,城市与农村在适应性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429,p>0.05;在不同年级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F=0.837,p>0.05;而在是否独生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2.546,p<0.05;在是否担任班级职务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t=5.435,p<0.05。
三、自尊与适应性的分析
(一)自尊与适应性得分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自尊与适应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6,p<0.001。
(二)自尊与适应性各维度得分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自尊与适应性维度中除环境的总体认同之外的其他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8,p<0.001;与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32,p<0.05;与角色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168,p<0.05;与职业选择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0,p<0.05;与生活自理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63,p<0.001;与身心症状表现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9,p<0.001;与效度量表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9,p<0.05;与坏境的总体认同不存在显著正相关,r=0.053,p>0.05。其中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最大,与角色适应性的相关最小。
四、讨论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尊与适应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最大。这些结果都从不同角度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与适应性之间关系密切,自尊水平越高的学生,适应性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适应性水平越低[2]。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各方面都能尽自己能力去做到最好。适应性水平相对较高。通过对自尊与适应性之间关系的分析,高校要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其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使其提高自尊和适应性水平。家长要重视子女的心理发展,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更好的提高自尊和适应性水平。大学生自身要正确的看待事物,培养积极情感,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个体的自尊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高校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最佳的个人学习目标定向,学生最佳的适应性动机模式是“高任务-低表现”目标定向[3]。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2]刘毅,张华.自尊问题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1998,(2).
[3]陈丽,隋岩,邓麟.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自尊、控制源的关系[J].卫生职业教育,2008,(1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