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体验,有效提问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注体验,有效提问是幼儿师范生语言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使幼师生感受体验,尊重体验,真正懂得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获得关于言语智慧、生命关怀和美学意义的启示和智慧。本文从有效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提问,才能体验;关注体验,有效提问的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体验 有效提问 幼儿师范生 语言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生态体验,终身发展,特别是语言学科,更注重体验和感悟。生态体验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将过去的生态阅历、未来的生命梦想收摄于当下的心灵震撼,进入心灵世界,诱发生命感动,获得关于言语智慧、生命关怀和美学意义的某种启示,达到语言教学的高级目标。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的幼师生,更需被体验滋养,感受体验,才能具备智慧和能力真正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内心体验,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由此可见,关注体验非常重要。关注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有效提问,这也是幼儿师范生语言教学策略之一。
  1 有效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幼儿师范生语言教学活动中,以有效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创设出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情知融合”的新型教学意境,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获得强烈的体验和感悟。可以说,有效问题是语言教学的助推器,是点燃求知欲、创造欲的火把,是走向卓越、走向成功的开始。它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满足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心理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进入体验场,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
  2 怎样提问,才能体验
  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就是设计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好问题,以问题引入,以问题串接,以问题为载体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在语言教学中,提问作为教学技巧,早被人们关注。但貌似热闹实则无效的提问,非但不能引入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能力的拔高,反而阻碍体验的深入,制约学生的思维训练的发展,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提高。由此可见,关注学生体验,设计有效性的提问尤为重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
  2.1 问题的趣味性
  一个好的问题必须具备趣味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趣味性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趣的故事等等,都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学生能把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收入当下,获得体验和领悟。如在《读〈伊索语言〉》学习中,联系学生心理,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用提问来导入:“很多人在读《伊索寓言》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的时候,往往一笑了之,最多会为其中的某一个人或动物掬一把同情泪,仅此而已,但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大家在读了《伊索寓言》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后,却发前人之未发,阐述了自己独到而新颖的观点。读出自己,读出智慧,不人云亦云,步人后尘。他是谁呢?”新时期的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与众不同,创新,讲求个性、强调自我意识,于是他们对这个人,这个人的思想自然也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这个人,点出自己心目中有智慧有创新的作家名字。符合其兴趣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往往一些灵感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体验与智慧也产生了。
  2.2 问题的难易性
  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提的问题要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程度,使其真正有感触有体会。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更不可能调动体验。问题的思考价值,要有恰当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必须是经过细致的思考,在思考的时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历,进行综合考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锻炼。经过多种方法的综合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和结果。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很好体味到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活动历程,更加丰富自己的体验和生命的感受。例如在《石钟山记》的学习中,设计一个“李渤该不该笑”的提问,学生首先想从书本找答案,但找不到。于是学生只有通过思辨,从字里行间中,自己的生活体会中,去认识,去解答。从而更好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更深刻认识到作者提倡的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使其体验更丰富,提高其思维能力。
  2.3 问题的开放性
  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一个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往往限制人的思维和潜能,禁锢人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问题的开放性,能让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得到很好的体验和真正的收获。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沃土,洒以阳光,滋以雨露,为其来日的枝繁叶茂提供必备的条件,这样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提问下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个性,尊重自己的体验,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人。例如《项链》这篇作品,有不要追求虚荣的主旨,也有诚实守信的美德,学生总能在文本中得到自己真实的感悟和体会,开放性地提问:“马蒂尔德给你最大的启迪是什么?”能让学生见仁见智,去体验去感受,获得智慧和品德。
  2.4 问题的生活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的资源是无穷的:图书馆、影剧院、大街上、家中等无处不在;语文的触角是纷繁的:同学、书籍、电视、报纸等满目皆是。只要我们让学生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蕴涵着语文。来源于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能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从而有利于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丰富其学习的路径,更深刻体验生活。例如《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名言,如果只放在课文中讲,印象肯定不会太深刻。但把它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你自认为自己的算账能力和街边卖菜的老农谁强?”,大家都深有体会,自己还没有算出来,对方已经告诉自己几分几厘了。这时提出:“这就是‘术业有专攻’呀!”学生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语文必须是生活中的语文,体验和理解才透彻。   3 关注体验、有效提问的素质
  3.1 蹲下身子,换位思考
  关注体验,有效提问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就须换位思考,能蹲下身子,站在他们的高度、他们的角度来审视,来设计。
  在设计提问的时候,教师应该常常放下自己,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教师应多记录学生的语言,感受其生命的感动,找到提问的方向,敲击他们的心灵感悟。在备课的时候,应多备学生,备他们的思想,备他们的生活,了解学生圈子里的事,了解他们爱读什么书,了解他们爱看什么电视节目,了解他们崇拜的偶像是些什么人,了解他们的交友观、消费观等等,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才能真正和他们产生共鸣,真正能敲击孩子心灵的东西。
  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为教而教,不换位思考,不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体验他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即使提100个问题,解决了100个问题,他们也不会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2 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有效提问的基础,还是在于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 好的语文素养是提出有效问题的根本保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人文涵养等,它要求教师能尊重学生,尊重人性,挖掘教材的能力,善于抓住关键点,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做到因材施问,精心引导学生,让心灵得到撞击和熏陶。
  语文素养的欠缺,非常限制有效的提问和体验的产生。没有底蕴,教师看不到教学的重点,把握不住问题的关键,找不到切入点,提出的问题往往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达不到“引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当然激不起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比如教授诗歌,应该紧扣诗歌这一种题材的特征,如音韵、节奏、意境等方面来进行各方面的讲解和体会,可我们不难看到,诗歌、散文、小说的教授往往都是一样的教学方式,字、词、句、段意、中心思想等等,没有突出各种文体的特征和独特性。教师连文本的重点都没有把握住,提出的问题会有效吗?再如教授游记,总是时间、地点、人物、景色、感情。其实每篇游记它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如《小石潭记》的凄清优美,《石钟山记》的因事说理,《岳阳楼记》的慷慨激越,每篇都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很好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去把握,去提炼,去体悟。教师自己都没有体悟,怎么让学生去体悟呢?又怎么设计得出经典提问呢?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是洞悉问题关键,巧设提问,实现体验的根本。
  总之,提高和完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关注体验,加强有效提问是取得很好的语言教学效果的途径。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效,问得“美”,就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唤醒已有的经验,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洞开生命感觉之门,震撼心灵,融通生存与实践的关系,培养健康人格。就让我们精心设置有效问题,关注学生体验,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构建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著.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袁中学.创新教育.
  [3]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梳理产学研已有的理论,记录及分析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希望能进一步推广和深化该项合作。  关键词 产学研 人才培养 企业 高校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理工科院校是为培养学术型和
期刊
摘 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对导游服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掌握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本文以实际计调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来对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从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中职旅游计调业务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从事计调工作的素质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计调 实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712
期刊
摘 要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目标应该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育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上课后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对课堂的达成率进行反馈测试以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让我们的学生学得快乐,并乐于主动
期刊
摘 要 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是合肥市在全国首创的一次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度创新,城管部门作为首批试点的四个部门之一实行该制度已有一年时间。本文通过研究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在城管执法工作中的作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努力探求改善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行政处罚 群众公议制度 城管执法  中图分类号:D922.1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及异化消费这三种消费动机的伦理分析,提出消费的伦理本质在于“利”,并尝试将合理的相对利己主义作为评价消费“善行”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消费者应理性处理在消费活动中产生的相对利己主义和绝对利己主义,提升自身消费能力、消费素养和消费精神,以实现道德消费的最终目的,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关键词 消费伦理 相对利己主义 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学界对储安平政治转向的研究,大多将原因归于社会大背景。这种观点固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但存在化约主义的危险。在上海,与储安平时相往来的朋友大多为共产党员或者左翼人士,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对储安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分析储安平的政治转向,进行历史情境式的细节研究,不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为战后知识分子发展史的叙述提供了另一种言说方式。  关键词 储安平 政
期刊
摘 要 在《寻觅良伴——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1912-1949)》这本书中,作者藉由征婚广告,探究了民国时期的婚姻问题,揭示了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窥见了民国社会的新旧思潮。本书的研究对象虽微,但作者能见微知著,做到了从征婚广告中发现历史。本书中,无论是作者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还是他对其所欲言的论证皆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笔者阅后,收获颇丰,故作浅评。  关键词 征婚广告 婚姻 社会 历史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评选评定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及发展对象最重要的依据,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这就决定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既要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又要具有切实结合具体操作的科学性,才能起到准确衡量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 综合素质测评 测评新构想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 “运动派”诗人代表菲利浦·拉金从现实主义角度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死亡的虚无性让生命呈现出悲观绝望的特性:同时缺乏交流的个体无时无刻不被孤独困扰。但另一方面,直面人生遭遇的责任感与孤独绝望并行不悖的展现在诗作之中,说明诗人并非悲观厌世。  关键词 菲利浦·拉金 诗歌 绝望 孤独 直面人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 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对民办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差异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金融学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从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近几年金融学实践教学总结出发,分析了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不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民办高校 金融学 实践教学 系统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