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邀参加印度婚礼
因为之前去恒河漂流,结识了向导印度小伙子Sanju,后来我们和这个热情奔放的小伙子成为了好朋友,于是他姐姐结婚的时候,Sanju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加他姐姐的婚礼。
婚礼举行的季节是在初冬,此时的瑞诗凯诗,早晚温差已经比较大了,但是感觉依然很温润,如春天般舒服,所以印度人也喜欢选择在这个季节里结婚。印度的婚礼全部集中在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之间举行,因为这段时间无雨,天气晴朗,气温相对较舒适,是结婚的黄金时段,当地人称之为“结婚季节”。
婚礼那天,我们在结束了冥想课和瑜伽课并吃完早餐后,就到学校大门口等待,因为事先有约定,Sanju的朋友和表哥会骑摩托来接我们。他家住在离瑞诗凯诗大约骑摩托车40分钟路程的恒河上游,在喜马拉雅大山深处。
抵达这个小村落时,正值艳阳高照时分,我已经热出一身汗了。我们先去了Sanju家看望他的父母和姐姐。这时才明白,并不是他的亲姐姐结婚,而是他们同村的姐姐结婚。其实,他的亲姐姐还没有出嫁呢!
印度古老的嫁妆制
在印度这个固守传统的国家里,时间好像保持了一定的停滞,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婚姻依然是靠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因为种姓制的盛行,今天的印度人通常是在同种姓之间寻找配偶,真正做到了“门当户对”。
印度的婚礼文化把婚礼看做是神圣的仪式。印度人为了结婚甚至可以倾尽所有。而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烦琐,和中国传统有纳彩、定亲等习俗相似。在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通过充当媒人的印度教祭司来讨论嫁妆事宜,在女方答应男方提出的嫁妆数量后(这是必须的),双方才可以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
因为女方结婚要携带大量的嫁妆,因此在印度的传统中,女孩从小就被视为“赔钱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女孩等到该出嫁的时候,如果家境贫困,往往会嫁不出去。由于在印度结婚,是女方给男方家里送彩礼,所以印度男人娶了老婆就等于得到了一大笔财富。在印度,举行婚礼后,女性还要受到很多约束。如婚后改姓丈夫的姓和名,改信丈夫家族的神灵等。
即使到了21世纪,印度尚未废除这一古老的嫁妆制度。那陪送的嫁妆有没有大致的标准呢?一般来说,女人嫁妆的多少不仅取决于男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也取决于女方的家庭状况。未婚夫的社会地位越高,归属的种姓越高贵,身价也越高。因此,女方的父亲只能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去挑选女婿。据说,印度当前流行的嫁妆为:手提电脑、手机、家庭影院、数码摄像机、微波炉、纯平数码电视、欧洲蜜月旅行、中型汽车甚至一套房子。此外,按照印度的传统风俗,举行结婚仪式的费用也是由女方承担。成婚那天,男方大可邀请诸多亲朋好友来热闹一番,客人越多,主人会觉得越有面子。而参加婚礼的客人不但不必送礼,相反,还可拿回一个红包,当然这些费用统统都由女方埋单。为此,许多家庭不得不举债完成婚礼。即使是有钱人家,若有三四个女儿,也会被嫁妆弄得倾家荡产。没有带上丰厚嫁妆的女子,不仅会遭到邻居或亲友的嗤笑、侮辱、虐待和欺凌,在婚后,男方会反复逼迫女方回娘家再索要,如果索要不成或得到的钱财还没有令男方满意,男方及家人就会对该女子进行谩骂、殴打,甚至将其迫害致死。
印度嫁妆制的盛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首先,溺死女婴现象严重。在印度,为了防止多生女儿陪送嫁妆,所以,不少母亲怀孕后都会到医院进行胎儿性别测定。假若第一胎是女儿,她还有可能来到这个世界,而第二胎的机会就不大了。
其次,引起“童婚制”的盛行。印度的风俗是,女子年龄越小,男方索要的嫁妆就越少。因此,很多不甚富裕的家庭,很早就将女儿嫁出去了,免得越养越“倒贴钱”,可以说“嫁妆制”是“童婚制”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女子的法定婚龄是18岁,可很多女子的结婚年龄都要比这小得多,10岁之前完婚的大有人在。
印度传统婚礼仪式
无论如何,印度传统婚礼仪式以其华丽的服饰、盛大的场面、热情的歌舞等特色闻名。新郎、新娘及各自的家人,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会在婚礼上穿上最艳丽的服装,戴上所有华美的首饰,整夜载歌载舞进行庆祝。
婚礼的流程是这样的,在举行婚礼前几天,祭司要到新娘的家中诵读祈祷,祝福婚礼能顺利举行。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型的典礼来欢迎前来迎亲的新郎家人和亲属。但是这段时间是不允许新娘与新郎见面的,据说那样将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不幸。
婚礼前一天,新娘根据传统化妆方式: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在额头点吉祥痣、洒香水、佩戴首饰和发饰。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图案,印度称为“指甲花彩绘”。届时新娘和女性宾客的双手都会饰满凤仙花朵(我们也习惯叫指甲花)等彩绘图案——这些绘上的图案一般可维持一两个月不被洗掉。绘制时,新娘未来的婆婆先点下第一笔,然后由手绘师接着画下最精美最复杂的图案。
新娘在婚礼上一般穿金边的红色纱丽,因为在印度,红色代表着富足、快乐和生育能力。同时,新娘要佩戴全套的首饰珠宝等(包括满足几天传统婚礼所需的不同的款式,当然,这些由女方埋单)。
婚礼一般在由4根竿子支起来的彩绸和鲜花搭起的帐篷下举行。新郎、新娘在这里接受来宾的祝福,客人们则在台下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与新郎和新娘握手、拥抱、送礼、合影。
婚礼当天,新郎的脖子上会戴着一圈印度纸币做的项圈,骑着白马,引领着一批壮观的、浩浩荡荡的迎亲队、西式鼓号队,一路上唱唱跳跳、吹吹打打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在到达新娘家的大门口后,会有祭司在新郎额头上点上红点,表示祝福。新娘的父亲和亲友则要急步上前,向新郎献上珠宝、两套丝绸衣服、美酒和酥油、酸奶、蜂蜜及糖做成的甜食等礼物。新郎就座之后,新娘在兄弟姐妹和朋友的陪同下入场。
据说印度婚礼仪式有繁有简,但牵手、戴圣线和绕走圣火仪式是必不可少的。 牵手仪式上,新娘的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表示他已把女儿交给了新郎,这一点借鉴了西方文化。另外,新娘和新郎的手中必须拿着大米、燕麦、树叶等,这些物品象征着财富、健康和幸福。新郎的兄弟们会向新人抛洒玫瑰花瓣。然后,祭司开始诵经,并把男方的衣服和女方的纱丽绑在一起,这象征他们的结合。
接下来是戴圣线仪式,祭司把他带来的一条金黄色的绳子递给新郎,新郎将其环绕在新娘的脖子和手腕之上,这条黄绳子将终身陪伴出嫁的这位女子,因此,脖子上挂黄绳子、额头上加吉祥痣算是已婚妇女的标记。接下来新人互献花环,并为对方戴上“戒指”。按印度传统习俗,新娘在结婚当日收到的“戒指”——脚趾环是戴到双方的脚上,这个脚趾环代表忠贞不贰,因此新娘的“戒指”不能摘下,需要一直保留下去。而印度男子不管已婚还是未婚,都可以在无名指戴戒指,所以,有没有结过婚不能被我这样的外乡人一眼就看出来。
根据印度教传统,整个婚礼从头到尾都要由Agni(火神)见证,没有请火神到场的婚礼就不算是印度教婚礼,所以绕走圣火仪式非常重要。新人首先要面对面坐在燃烧的火盆旁边向火神祈祷,赐予自己未来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其次,还要在祭司的祈祷声中往火盆中投掷香木段、糖、大米、燕麦、豆子、酥油和树叶等物品以供奉,同时祈愿婚后的幸福和健康。祈祷结束后,新娘跟随新郎围着火盆顺时针绕7圈,每绕一圈,祭司都向火神祈祷赐予这对新人丰衣足食、早生贵子、白头偕老、成为彼此一生的朋友等。
这几项重要的仪式后,婚礼接近尾声,新娘要喂新郎满满5口印度糖果吃,代表照顾丈夫并给全家做饭是她应尽的义务。然后新郎再同样喂新娘糖果,说明供养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责任。此时,双方的亲戚给新人额头点上红点,并向他们抛撒大米,祝愿他们能长久、幸福地生活,此刻婚礼仪式正式结束。
由于印度人以素食为荣,因此婚宴提供的食品几乎全为素食。相对而言,他们婚宴很简单,几十个人盘腿就地而坐,见证结婚仪式后,草草吃些东西而已。
估计我参加的是印度穷人的婚礼,所以其婚宴是不能跟富人的婚宴相比的,现场甚至连椅子都没有,大家全部坐在地板上席地观礼。说是婚宴,吃的食物却很简单并且分量少。后来婚礼结束后回到瑞诗凯诗时,我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
不过,无论怎么说,我也算见证了一场印度婚礼。
(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最美的时光在路上——一个女孩的印度修行路》)
因为之前去恒河漂流,结识了向导印度小伙子Sanju,后来我们和这个热情奔放的小伙子成为了好朋友,于是他姐姐结婚的时候,Sanju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加他姐姐的婚礼。
婚礼举行的季节是在初冬,此时的瑞诗凯诗,早晚温差已经比较大了,但是感觉依然很温润,如春天般舒服,所以印度人也喜欢选择在这个季节里结婚。印度的婚礼全部集中在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之间举行,因为这段时间无雨,天气晴朗,气温相对较舒适,是结婚的黄金时段,当地人称之为“结婚季节”。
婚礼那天,我们在结束了冥想课和瑜伽课并吃完早餐后,就到学校大门口等待,因为事先有约定,Sanju的朋友和表哥会骑摩托来接我们。他家住在离瑞诗凯诗大约骑摩托车40分钟路程的恒河上游,在喜马拉雅大山深处。
抵达这个小村落时,正值艳阳高照时分,我已经热出一身汗了。我们先去了Sanju家看望他的父母和姐姐。这时才明白,并不是他的亲姐姐结婚,而是他们同村的姐姐结婚。其实,他的亲姐姐还没有出嫁呢!
印度古老的嫁妆制
在印度这个固守传统的国家里,时间好像保持了一定的停滞,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婚姻依然是靠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因为种姓制的盛行,今天的印度人通常是在同种姓之间寻找配偶,真正做到了“门当户对”。
印度的婚礼文化把婚礼看做是神圣的仪式。印度人为了结婚甚至可以倾尽所有。而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烦琐,和中国传统有纳彩、定亲等习俗相似。在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通过充当媒人的印度教祭司来讨论嫁妆事宜,在女方答应男方提出的嫁妆数量后(这是必须的),双方才可以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
因为女方结婚要携带大量的嫁妆,因此在印度的传统中,女孩从小就被视为“赔钱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女孩等到该出嫁的时候,如果家境贫困,往往会嫁不出去。由于在印度结婚,是女方给男方家里送彩礼,所以印度男人娶了老婆就等于得到了一大笔财富。在印度,举行婚礼后,女性还要受到很多约束。如婚后改姓丈夫的姓和名,改信丈夫家族的神灵等。
即使到了21世纪,印度尚未废除这一古老的嫁妆制度。那陪送的嫁妆有没有大致的标准呢?一般来说,女人嫁妆的多少不仅取决于男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也取决于女方的家庭状况。未婚夫的社会地位越高,归属的种姓越高贵,身价也越高。因此,女方的父亲只能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去挑选女婿。据说,印度当前流行的嫁妆为:手提电脑、手机、家庭影院、数码摄像机、微波炉、纯平数码电视、欧洲蜜月旅行、中型汽车甚至一套房子。此外,按照印度的传统风俗,举行结婚仪式的费用也是由女方承担。成婚那天,男方大可邀请诸多亲朋好友来热闹一番,客人越多,主人会觉得越有面子。而参加婚礼的客人不但不必送礼,相反,还可拿回一个红包,当然这些费用统统都由女方埋单。为此,许多家庭不得不举债完成婚礼。即使是有钱人家,若有三四个女儿,也会被嫁妆弄得倾家荡产。没有带上丰厚嫁妆的女子,不仅会遭到邻居或亲友的嗤笑、侮辱、虐待和欺凌,在婚后,男方会反复逼迫女方回娘家再索要,如果索要不成或得到的钱财还没有令男方满意,男方及家人就会对该女子进行谩骂、殴打,甚至将其迫害致死。
印度嫁妆制的盛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首先,溺死女婴现象严重。在印度,为了防止多生女儿陪送嫁妆,所以,不少母亲怀孕后都会到医院进行胎儿性别测定。假若第一胎是女儿,她还有可能来到这个世界,而第二胎的机会就不大了。
其次,引起“童婚制”的盛行。印度的风俗是,女子年龄越小,男方索要的嫁妆就越少。因此,很多不甚富裕的家庭,很早就将女儿嫁出去了,免得越养越“倒贴钱”,可以说“嫁妆制”是“童婚制”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女子的法定婚龄是18岁,可很多女子的结婚年龄都要比这小得多,10岁之前完婚的大有人在。
印度传统婚礼仪式
无论如何,印度传统婚礼仪式以其华丽的服饰、盛大的场面、热情的歌舞等特色闻名。新郎、新娘及各自的家人,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会在婚礼上穿上最艳丽的服装,戴上所有华美的首饰,整夜载歌载舞进行庆祝。
婚礼的流程是这样的,在举行婚礼前几天,祭司要到新娘的家中诵读祈祷,祝福婚礼能顺利举行。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型的典礼来欢迎前来迎亲的新郎家人和亲属。但是这段时间是不允许新娘与新郎见面的,据说那样将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不幸。
婚礼前一天,新娘根据传统化妆方式: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在额头点吉祥痣、洒香水、佩戴首饰和发饰。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图案,印度称为“指甲花彩绘”。届时新娘和女性宾客的双手都会饰满凤仙花朵(我们也习惯叫指甲花)等彩绘图案——这些绘上的图案一般可维持一两个月不被洗掉。绘制时,新娘未来的婆婆先点下第一笔,然后由手绘师接着画下最精美最复杂的图案。
新娘在婚礼上一般穿金边的红色纱丽,因为在印度,红色代表着富足、快乐和生育能力。同时,新娘要佩戴全套的首饰珠宝等(包括满足几天传统婚礼所需的不同的款式,当然,这些由女方埋单)。
婚礼一般在由4根竿子支起来的彩绸和鲜花搭起的帐篷下举行。新郎、新娘在这里接受来宾的祝福,客人们则在台下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与新郎和新娘握手、拥抱、送礼、合影。
婚礼当天,新郎的脖子上会戴着一圈印度纸币做的项圈,骑着白马,引领着一批壮观的、浩浩荡荡的迎亲队、西式鼓号队,一路上唱唱跳跳、吹吹打打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在到达新娘家的大门口后,会有祭司在新郎额头上点上红点,表示祝福。新娘的父亲和亲友则要急步上前,向新郎献上珠宝、两套丝绸衣服、美酒和酥油、酸奶、蜂蜜及糖做成的甜食等礼物。新郎就座之后,新娘在兄弟姐妹和朋友的陪同下入场。
据说印度婚礼仪式有繁有简,但牵手、戴圣线和绕走圣火仪式是必不可少的。 牵手仪式上,新娘的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表示他已把女儿交给了新郎,这一点借鉴了西方文化。另外,新娘和新郎的手中必须拿着大米、燕麦、树叶等,这些物品象征着财富、健康和幸福。新郎的兄弟们会向新人抛洒玫瑰花瓣。然后,祭司开始诵经,并把男方的衣服和女方的纱丽绑在一起,这象征他们的结合。
接下来是戴圣线仪式,祭司把他带来的一条金黄色的绳子递给新郎,新郎将其环绕在新娘的脖子和手腕之上,这条黄绳子将终身陪伴出嫁的这位女子,因此,脖子上挂黄绳子、额头上加吉祥痣算是已婚妇女的标记。接下来新人互献花环,并为对方戴上“戒指”。按印度传统习俗,新娘在结婚当日收到的“戒指”——脚趾环是戴到双方的脚上,这个脚趾环代表忠贞不贰,因此新娘的“戒指”不能摘下,需要一直保留下去。而印度男子不管已婚还是未婚,都可以在无名指戴戒指,所以,有没有结过婚不能被我这样的外乡人一眼就看出来。
根据印度教传统,整个婚礼从头到尾都要由Agni(火神)见证,没有请火神到场的婚礼就不算是印度教婚礼,所以绕走圣火仪式非常重要。新人首先要面对面坐在燃烧的火盆旁边向火神祈祷,赐予自己未来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其次,还要在祭司的祈祷声中往火盆中投掷香木段、糖、大米、燕麦、豆子、酥油和树叶等物品以供奉,同时祈愿婚后的幸福和健康。祈祷结束后,新娘跟随新郎围着火盆顺时针绕7圈,每绕一圈,祭司都向火神祈祷赐予这对新人丰衣足食、早生贵子、白头偕老、成为彼此一生的朋友等。
这几项重要的仪式后,婚礼接近尾声,新娘要喂新郎满满5口印度糖果吃,代表照顾丈夫并给全家做饭是她应尽的义务。然后新郎再同样喂新娘糖果,说明供养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责任。此时,双方的亲戚给新人额头点上红点,并向他们抛撒大米,祝愿他们能长久、幸福地生活,此刻婚礼仪式正式结束。
由于印度人以素食为荣,因此婚宴提供的食品几乎全为素食。相对而言,他们婚宴很简单,几十个人盘腿就地而坐,见证结婚仪式后,草草吃些东西而已。
估计我参加的是印度穷人的婚礼,所以其婚宴是不能跟富人的婚宴相比的,现场甚至连椅子都没有,大家全部坐在地板上席地观礼。说是婚宴,吃的食物却很简单并且分量少。后来婚礼结束后回到瑞诗凯诗时,我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
不过,无论怎么说,我也算见证了一场印度婚礼。
(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最美的时光在路上——一个女孩的印度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