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有溫度,澳門彰顯城市生命力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ldb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場今年最強颱風“山竹”,攜帶巨大的風雨能量而來,粵港澳地區似如臨大敵一般戒備,果不其然,澳門歷經近24小時的影響,豪雨不斷加上深受天文大潮影響,平時易水浸的低窪地區,如下環、內港、中區十月初五街附近、黑沙環等地都瞬間道路成“水路”,不少商舖、低層住戶都受到影響,供水供電設備接受異常巨大的挑戰,更何論,因為颱風肆虐帶來的樹木倒塌、垃圾成堆,舉目皆是。
  同樣的畫面對於澳門人已經不算陌生,一年前的“天鴿”風災帶給澳門巨大的損失,也給市民們帶來難以輕易抹滅的記憶,然而災害的程度其實不相上下,而此次颱風過後,澳門是另一番景象:事先充分預防、颱風期間應對得宜,颱風過後高效快速恢復生活、生產。一場“山竹”,對於澳門政府乃至全民而言,都是一場考試、歷練,而這次官民都給出了滿意的答卷,以高效有溫度的預防、救災行動,彰顯出澳門這塊福地守望相助,團結克難的城市生命力。
  充分吸取了上一次強颱風帶來的傷害,澳門政府在過去的一年中,在極端天氣來臨前尤其重視氣象訊息發佈、災情預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識教育普及,不可諱言,無論是政府還是澳門整體社會的危機意識都顯著提升。
  “山竹”被稱為世紀風王,原先預估可能登陸時到達18級的風力,這個風力在歷史上足以掀翻美國航母,所以它可能到達之處都如臨大敵,在首先擦身而過的菲律賓,“山竹”未算正面登陸,但已經帶給菲律賓屋毀人亡的巨大損失,部分城市似乎瞬間被移為平面,受益於菲律賓三千米高山的阻擋,強颱“山竹”在運行過程中,一度減弱,又一度重新積聚能量,而這一切都被澳門政府高度重視,沒有存有絲毫僥倖之心,所以從颱風前一周至當日,崔世安特首五度坐鎮澳門民防行動中心,召開跨部門工作會議,周密統籌部署應對這個世紀強颱帶來的潛在危害,同時利用官方發佈渠道以及媒體、廣播等的力量,積極提醒全澳市民全力應對的同時,勿需過度恐慌。民眾的危機意識高漲,澳門黑沙環區、下環區多間超市的水、乾糧在颱風來臨前三四天就被搶空,而後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也緊急啟動應急機制,協助組織駐澳的部分中資企業,加強在澳門的糧油食品等民生物資的儲備,確保供應充足,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也積極與中資企業協調,明確相關物資的需要和超過一周以上庫存的供給準備,從而進一步讓市民安心,安全度過這樣一個強颱的侵擾。
  颱風正式登陸的前一晚,政府更提前發出紅色風暴潮警號,啟動了颱風期間低窪地區撤離計劃。除了多個地點的持續鳴響、多語種撤離通知、警車不間斷巡視以外,此次參與防災救災的相關部門:澳門海關、治安警、司警、保安高校等都按照事先的演練,有序撤離低窪地區的居民、遊客等,將他們迅速安置到事先準備好的避險中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得以撤離5650戶的低層住戶,協助1280人入住澳門開放的16個避險中心之中,足以顯見政府的事先演習、預備方案充足。
  當颱風登陸時,無論是市民還是媒體的鏡頭中,都湧現出了這樣一群人:政府救災人員出動橡皮艇搭救因為水浸受困的市民,最終無一人在這樣的疾風驟雨中喪生抑或苦苦等待救援而不得。也是這樣一群人,在9月17日凌晨,當澳門確定已經遠離風暴圈的影響之時,第一時間深入街巷,展開清理、復原工作。對於政府而言,全力救災,眾人無休;而對於市民而言,無論是Facebook還是微信朋友圈中,都有公職人員們第一時間連夜恢復城市基本秩序的圖片,讓人在災後第一時間不僅感受到高效的恢復,更有這座城市,這個政府展現出來的責任與擔當。當17日的太陽初升之時,很多市民與澳門多個傳統社團的義工都自發走上街頭,開展災後的清理、救助工作。一個個溫馨的畫面,傳遍這座小城的社交網絡之上,政府給民眾起到了有責任擔當的模範,市民亦以澳門社會的一分子的責任回饋給那些堅守一線的公職人員、政府以及這片土地。行政長官也在當日上午第一時間深入下環街市、康公廟、筷子基及紅街市等低窪地區視察,強調全力協助受影響用戶恢復供電等,盡快高效地恢復市民生活秩序。
  也正因為如此,特區政府著實讓人感受到責任擔當與人情的溫暖。去年“天鴿”期間,澳門博彩遭到重創,多間賭場都停業修整,今年“山竹”來臨前,特區政府果敢有魄力,更具溝通力,協調六大博企宣佈暫停全澳娛樂場所有博彩活動。博企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放停車場供市民使用等,雖然難免因為停業等遭受損失,但在颱風期間有效的防範,反而避免了更大的損失,對於政府、市民、博企包含博企員工而言都是一個多贏且有溫暖的局面。
  “山竹”已過,全球氣候極端化的趨勢卻愈發明顯,未來在氣候災害上,澳門政府將會面臨到更大的挑戰,如何能夠更有效地防災、救災,無疑是一個長遠且嚴峻的課題,我們給與政府掌聲的同時,同樣對它賦予了更高的期待!
其他文献
“世界旅遊經濟論壇”自2012年首辦至今已是第7屆,是首個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出發,審視全球旅遊經濟形勢的高端交流合作平臺,吸引眾多專家共聚一堂,為世界各地的旅遊業增加更多投資和合作機遇。今屆以“新時代戰略夥伴新動力互利共贏”為主題,繼續發揮旅遊交流平台的作用。  作為“2018中國—歐盟旅遊年”官方合作夥伴,今屆以廣東省作為主賓省,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透過路演、組織代表團出訪,涵蓋主
期刊
據報章報導,9月12日審計署公佈《輕軌系統——第四階段》專項審計報告,披露整項工程在路線設定、造價預算、工程管理、竣工時間方面,皆與當初的計劃存在巨大落差。報告顯示:自一六年訂定短、中、遠期十一條走線,運建辦沒有就每一條走線或整個項目訂定任何造價資料,且傾向以“邊做邊改”、“判給後才公佈造價”的方式,營造“沒有超支”的表面現象;至去年底有三條走線未有任何估算,其餘八條走線亦只有氹仔線更新;輕軌系統
期刊
本期“時事辯論”邀請澳門立法會區錦新議員、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學校李略教授、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余永逸副教授、時事評論員湯耐冬先生,齊來就澳門的社團文化現象發表意見。  提及澳門社團文化的歷史悠久,更成為澳門社會獨有的政治特色,這種社團政治文化對澳門的社會發展存在哪些正面及負面作用?區錦新議員直言,社團對於政府來說,相等於有一個很穩健的統治盟友進行協助,就算政府出現問題,統治盟友透過民間或同
期刊
全面發展,震撼世界  中國這40年來的變革對於民族、國家而言都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前,雖然新中國已經成立,但是經濟發展不足、社會氛圍封閉、人民的生活質量始終處於很低的水平,當歷經各種紛爭、運動之後,1978年國家毅然決然決定改革開放,經過40年的發展,回頭來看中國的經濟已經徹底從谷底翻身,如今GDP總量位居全世界第二位,中國的科技創新、自主研發,以及中華文化的傳播、文化自信,都達到了
期刊
澳門社團文化的歷史悠久,更成為澳門社會獨有的政治特色,這種社團政治文化對澳門的社會發展存在哪些正面及負面作用?  區錦新議員直言,澳門的社團文化最主要的就是來自1960年“12·3”事件之後,親北京系統的社團壟斷了澳門的民間社會,於是這些傳統的大型社團就一直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社會不同階層的代表,這樣的情況一直維持到1999年回歸、直至現在。  社團對於政府來說,相等於有一個很穩健的統治盟友進行協助,
期刊
40年,對於中國而言是非常巨大的變化,所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改革開放的中國一點不為過,因為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都發生了巨變,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五化”之中,看到“翻天覆地”  這種變化,我們可以從“五化”之中得到觀察: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法制化。從“城市化”角度來看,過去4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從原來的20%-30%之間,發展到如今的城市化率到達58.52%的水平。其中城市
期刊
媽祖文化是中華沿海地區的重要民間信仰,亦是澳門的傳統文化之一。為宏揚及傳承媽祖信俗,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今年邀得湖北省協辦,冀以荊楚與澳門的文化交流,為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增添更多色彩。  今屆活動包括在漁人碼頭會展中心舉行的“湖北,從長江走來”主題展及“靈秀湖北”旅遊推介會;在路環媽祖文化村舉行媽祖文化旅遊節開幕儀式,隨後,在筷子基俾若翰街舉行媽祖遶境,將媽祖駐駕在祐
期刊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體育局承辦、中國澳門田徑總會協辦之“2018澳人齊賀國慶世界步行日歡樂跑”活動,10月1日上午八時十五分於金蓮花廣場前舉行,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先生主持起步禮,吸引一萬八千名參加者在禮炮聲中愉快地起步。  跑步運動員返抵終點後隨即進行頒獎,頒獎嘉賓包括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鄭曉松先生、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
期刊
由澳門特區體育局和澳門長者體育總會合辦、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和澳門理工學院長者書院協辦的“2018全澳長者運動日”,已於9月9日在塔石體育館圓滿舉行,吸引了約2,000人次參與。現場設有8項康體活動及體質測試攤位,上述團體更進行了多項體育表演助慶,以及為長者進行幸運大抽獎,讓長者與其家人一同享受運動帶來的歡樂,現場氣氛熱鬧歡欣。  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運動日,宣揚“齊
期刊
為了啟發小朋友的動手動腦能力,及增加大眾接觸各種奇異物質的機會,科學館特設展覽,帶領參觀者認識各種常見材質背後的結構及特性等科學知識,並深入瞭解創新材料的研發及應用將如何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和安全。展覽分為材料的演進、鐵磁流體、重擊玻璃、泡沫、形狀記憶合金、非晶態金屬、材料測試站、結構與缺陷、從沙粒到超級電腦等12個區域,展出約40件互動展品,亦設有劇場表演,望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把科普訊息傳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