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神话看中国长江文明的影响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uin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神话作为一个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日本神话据前人研究,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与南方神话的联系较大。本文将着眼于日本神话中有关于“天之柱”的记载,力图剖析其与考古学界在南方发现的青铜树的联系。
  【关键词】 日本神话;长江文明;中日对比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54-02
  众所周知,神话是人创造的代代相传的故事,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证据,探讨其中的历史溯源必不可少。长江文明对于中国南方地区,乃至于日本等地的影响深远。本文将以日本神话中“天之柱”的有关记录为着眼点,与中国长江文明的代表文物之一的青铜树进行对比,力图探讨二者的相似性,一窥长江文明与日本神话的溯源。
  一、关于长江文明与日本神话研究
  黄河文明是公认的中华文化的起源,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考古的发现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长江文明这一概念逐渐被学术界所承认。据《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这一论文所述,“中华文化的起源应是多元的”,“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一会议不光是长江文明研究的里程碑,对于日本神话的研究也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日本对于其神话的研究,如赵蕤在《日本神话学“南方说”研究——兼论日本近代神话研究发展阶段》一文中所述,起始于1899年,至今仍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在此期间出现了大林太郎、吉田敦彦、松前建等一批优秀的神话学家,他们不仅运用当时的西方先进理论解释日本神话,也将其与世界其他神话进行对比。中日之间的历史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要探讨日本神话与中国神话,乃至于中国文化的对比是不可或缺的。
  与中国零散的、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的神话传说不同,日本神话以一个完整的体系被编撰在《古事记》《日本书纪》中,但是日本学者指出,日本神话实则是由众多文化要素串联而成,例如吉田敦彦在《日本的起源》一书中提到,日本神话体系的起点就是农耕文明,没有单纯的狩猎神话,并指出其来源可能是中国南部。不仅吉田敦彦,其他日本神话学者也曾尝试探究日本神话与中国南方神话的关系。可以说,日本神话学界对于中国南方文化的关注,也从侧面推动了中国学术界对于长江文明的探讨。
  文化是互相影响的,中国学界对于“长江文明”的承认,也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学术界对于神话的研究。例如安田喜宪先生在《日本神话与长江文明》一文中称,日本神话是受到从中国南部,特别是吴越地区引渡而去的南方人,以及十世纪左右到日本的蒙古族人的影响,但是安田先生只是以“八岐大蛇”的神话故事为例,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探究的地方。接下来本文将在承认“长江文明”对于日本神话有影响的基础上,立足于前人研究,对日本神话中关于“天之柱”的描述与考古界发现的“青铜树”进行比较,并阐明二者之间的异同。
  二、中国的青铜树与日本神话中的“天之柱”
  (一)青铜树的考古发现
  1986年,青铜树在三星堆遺址中被首次发现,一经问世,便吸引了中外学者的关注。此后在四川西南山地盐源盆地的干海,双河地区土坑墓群中都发现了青铜树。并且在吴越地区也发现了与青铜树有着相似结构的青铜杖饰。
  据陈淳、殷敏先生在《三星堆青铜树象征性研究》中所述,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一号大型青铜神树上,其树干分为三层,每层先分为三枝,其后在中间一枝的顶部又分为两杈枝,因此一号青铜树主干共分为九枝,每枝呈下垂状,底端各有一花,花叶的托座之上各立有一鸟,共九鸟;又有十二杈枝,每杈枝都有一颗桃形果实,也就是十二果;而在与树枝相反的一侧的底座驻有一神龙,其“一龙九鸟”的独特造型,使得学术界很大一部分的学者对其解释为《山海经·海外东经》与《淮南子·地形训》中的“扶桑若木”。
  除了上述的“扶桑若木说”,学术界还推出了其他假说,例如“建木说”“图腾说”“摇钱树说”“外来传播说”等,在此基础之上,还有陈先生与殷先生提出的“萨满说”。对此问题,不能下以定论,但是依据先行研究,青铜树的时代可能是夏朝至西周早期,当时黄河文明中宗教与祭祀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更别提在较为闭塞的长江流域。因此,青铜树可能是一种宗教的象征而被用于祭祀等场所,最终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而被代代相传。并且,从吴越地区在东周晚期流行青铜杖饰这一发现,可以看出这种精神信仰不光在巴蜀地区,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也辐射到了其他地区。如若按照安田喜宪先生所述,在4000年前沿海的吴越人逃往日本。那么可以大胆推测,日本神话中的“天之柱”这一形象,是对于长江文明中的青铜树文化的传承,并且日本神话中所体现出的太阳崇拜,也受长江文明的影响。接下来,将结合《日本书纪》与《古事记》中对于“天之柱”的描述,对这一观点进行佐证。
  (二)“天之柱”与青铜树的相似性
  《日本书纪》与《日本记》中关于“天之柱”的描述篇幅甚少,《古事记》中的记述只有“二神降到岛上,建立天之御柱,造成八寻殿”,“那么,我和你绕着天之御柱走去”,“约定后,绕柱而走的时候”这三句话。而在《日本书纪》中,关于“天之柱”的描述只有“二神於是降居彼島,因欲共為夫婦,産生洲國,便以磬馭慮島為國中之柱,而陽神左旋,陰神右旋,分巡國柱,同會一面”这一段文字。
  虽然记纪神话中关于“天之柱”的描述简短,但是依然从中可以看出“天之柱”作为伊邪那美与伊邪那岐结婚仪式的重要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接下来将对此进行分析。首先对于“天之柱”是何种材质所制,记纪神话中没有相关记录,但是在小岛璎礼所著《日本的神话》一书中,在描述“神世七代”中的第二对男女神时,小岛氏称:“接下来出现了代表生命初始的男女神角杙神与活杙神,这二神通过自己的能力,让某种植物抽芽出茎,使其能够支撑大地,出现了成为世界中心的柱子”,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日本的观念中植物占了很高的地位,既然支撑世界的柱子是某种巨大的植物,那么以此类推,其后出现的“天之柱”也是由植物所构成。   至于是何种植物,据钱培培在其论文《中日神树信仰的比较研究》所述,日本对于神树的崇拜由来已久,其神树崇拜的习俗在长野县诹访市的诹访神社、日本三重县伊势市的伊势神宫等神社至今也有所保留。因此笔者认为日本神话中的“天之柱”其原型是“神树”。提起神树,在中国文化界最先让人联想到的是上文所提到的青铜树。如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于青铜树有着诸多争论,但是对“青铜树”的解释中,“通天神树”“天梯”“来往天上人间的通道”等假说并不少见。因此可以认为其与日本神话中“天之柱”的形象有着相似之处。
  其次是关于伊邪那美与伊邪那岐结婚仪式中出现的“天之柱”的形象,在此将进行讨论。有关伊邪那美、伊邪那岐的故事与中国的伏羲女娲神话的相似性与溯源探究,中日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此不再赘述,仅就女娲伏羲中所体现的“巡绕合婚”与伊邪那美、伊邪那岐结婚仪式中绕“天之柱”的异同展开讨论。
  女娲伏羲的神话因地域不同而内容有所不同,据占才成在《伏羲女娲与日本神话——以巡绕合婚为中心》一文中所述,广西融县罗城的瑶族传说里有“绕一大树旋转”的内容,同样苗族的神话中也有“绕一巨树,迅速奔跑”的内容,而在北方,伏羲女娲要么“绕山而跑”,要么“各滚一扇石磨”。由此可见在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中绕树而巡的方式较为常见。因而有学者认为日本神话来源于中国南方。
  如上所述,安田提到“受北方移民的影响,代表长江文明的‘三苗’逃进云贵山地,海岸附近的吴越人则逃往日本列岛。”因而可以推测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的神话与日本神话的来源都来自“长江文明”。
  可以佐证以上论证的理由之一是在陈淳先生与殷敏先生所著的《三星堆青铜树象征性研究》一文中提到了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周青铜杯右侧有人围绕神树跳舞和奏乐的画面,其与中国云贵地区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绕树而跑”,日本神话中的伊邪那美、伊邪那岐“绕柱而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而笔者认为日本神话中的“天之柱”形象是長江文明的传承。
  三、结论
  以上概述和历来神话研究中面临的短板一样,缺少直接证据,但是笔者认为受北方民族的南迁的影响,长江文明的持有者将其带往云贵、日本、东南亚等地,作为优于当时云贵、东南亚等地的先进文明,为当地的文明奠基了文明基础,最终使其开花结果,成为了长江文明的存续,因而在神话等文化中可以看出长江文明存在的印记。这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乃至于亚洲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是今后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董实忠,黄祥春.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J].学习与实践,1995,(11):57-58.
  [2]赵蕤.日本神话学“南方说”研究——兼论日本近代神话研究发展阶段[J].民俗研究,2019,(06):106-113+159-160.
  [3]安田喜宪,程海芸.日本神话与长江文明[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02):30-37.
  [4]陈淳,殷敏.三星堆青铜树象征性研究[J].四川文物,2005,(06):38-44.
  [5]钱培培.中日神树信仰的比较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23(03):18-21.
  [6]占才成.伏羲女娲与日本神话——以巡绕合婚为中心[J].外国问题研究,2014(04):28-33.
  [7]安万侣.古事记[M].周作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曹姗,女,汉族,甘肃通渭人,大连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 意境这一概念在中国文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在多次修订改版中逐渐加深了对意境概念的阐释,由于不同编者对意境的理解、界定各有不同,所以意境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概念阐释有所差异。本文将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发行的文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意境概念的阐释进行进一步整理归纳。  【关键词】 意境;教材;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崇尚艺术至上,以人性本能产生的快感与美感作为创作源泉。在谷崎润一郎所著的小说里,题材往往体现着怪诞之美,具有别具一格的新颖感。著名作品《麒麟》《吉野葛》《梦浮桥》等体现了浓厚的女性崇拜思想与恋母情结。本文将通过研究其所著作品,对其中表现的恋母情结做出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爱欲;谷崎文学;恋母;因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I313 【文
期刊
【摘要】 在宋代词人中,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具有流丽明快的风格特色。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这时词风变得沉郁悲苦。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变化对创作风格的影
期刊
【摘要】 洋务思潮,产生于内外交困之中,发展于自强求富之上,集中体现了洋务派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凸显了洋务派的实用倾向,包含着救国救民的思想,对于当时中国早期近代化以及现今中国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洋务思潮;经世致用;早期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45-03  “洋务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拟从主人公阿曼达和汤姆这对生理上的“母与子”和心理上的“妇与夫”的双重关系入手,试解读二人的复杂关系,并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和遗传因素,以及由此给母子二人带来的影响。以期可以丰富学界对《玻璃动物园》的研究,为美国戏剧在中国传播的研究贡献力量。  【关键词】 《玻璃动物园》;阿曼达;汤姆;母子“双重”关系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 刘邦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一事始见于《史记》,但《史记》等汉代文献并未提及拜将坛的具体位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首次提出韩信坛拜将遗址在城固县,后世文献多沿袭此说。至唐宋时期出现了拜将坛在南郑县的说法,明清时期,拜将坛遗址城固、南郑两说并存;此后南郑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城固说渐被后世遗忘。本文尽可能搜集拜将坛相关史料,并从中考察拜将坛遗迹的认定与变迁。  【关键词】 拜将坛;韩信台;城固
期刊
【摘要】 《卡珊德拉》是德国著名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取材古希腊文学作品《伊利亚特》,从女性写作的角度出发,对特洛伊战争史诗进行的生态女性主义式重写的一部作品。通过颠覆历史文本男性化书写的传统,小说消解了以男性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统治逻辑,警示了男性霸权给人类世界带来的潜在威胁,并着重凸显了反对以恢复“他者”主体地位为由,将女性和自然凌驾于男性和理性之上的生态意识,为建构一个多元融合、和谐并存的理想社会
期刊
【摘要】 盐渎是汉初古县,由于战乱、废县和复置等多种原因,除县丞孙坚青史留名,其他信息几乎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新的考古发现和地质勘探成果问世,一些湮没的历史得以重见天日,各种古籍的复制传播、网络图书馆海量文献资源在线共享,为研究尘封的历史提供了前人无法企及的条件。经考证,盐渎置县时间为汉高帝(刘邦)六年(前201)而不是元狩四年(前119)。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文学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当今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促使大众思考“何为文学经典”这一命题。本文将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对比网络文学,分析何为文学经典。  【关键词】 文学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33-02  在网络文学迅
期刊
【摘要】 清至民国时期,在清水江流域发现的民间契约中,涉及民间社会组织之一的清明会文献颇多。作为清明会重大经济基础的会产,在清水江文书中多有体现,诸如会产类型、会产来源以及会产的使用、经营增值与流转等。故探讨清明会诸类文书,对于揭示会产在清明会各项活动中的渗透度,以及厘清清明会在家庭、宗祠和社会组织中的关系,对民间社会组织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文書;清明会会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