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音乐比赛早已成为那些年轻人“准备好了”踏上自己艺术生涯的必经之路。通过比赛而成名的音乐家,四十多年来也不占少数。但是,我始终相信世界上还有不少的音乐家根本不屑于任何比赛,欲求凭借着自身的能力闯荡江湖。不过仅靠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情商、智商兼得,才能风生水起,否则再出色的音乐家恐怕也会被埋没。幸好,法齐尔·萨伊(Fazil Say)——这位杰出的土耳其钢琴家、作曲家没有把自己沉寂下来,二十五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音乐信仰,也让整个古典音乐界领略了他的全面性。
法齐尔·萨伊一直被誉为“音乐鬼才”,因为他仿佛是幽灵般的存在。你或许会在不同的媒介上认识他,比如音乐会、录音唱片、网络评论、体育节目,甚至在钢琴家“表情帝”系列视频中都有他的身影。萨伊非常注重网络的传播,他的个人网站设计精美,是我见过的同类网站中相当出挑的一个。他也热衷于通过Twitter发布自己的观点,甚至还惹来了大麻烦。记得是在2013年,萨伊因为在Twitter上发布了对伊斯兰教的不正当言论,受到了伊斯坦布尔一家法院的起诉,并被判禁演五年。这种判决怎么能让耐不住寂寞的萨伊坐得住?所以在同年,他就移民去了日本。
自萨伊出道以来,日本就一贯是他的福地,当地乐迷对他的痴迷程度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我初次接触到萨伊的演奏,也正是他2007年在日本的音乐会上演奏海顿《C大调奏鸣曲》(Op.35)。他的演奏,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随意”,很放得开,轻松自如,速度偏快,作为古典作品,似乎有点“兴奋”过头。很奇怪的是,一遍听下来,明明是随意偏快的演奏处理,但始终没有让人觉得“很赶”,仿佛是有一副匀称的骨架支撑着。后来,经过反复聆听,发现萨伊对于作品的节奏有着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尤其是对切分节奏的运用,甚至是无比放大了它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样,他在演奏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某乐章时,切分节奏在他指下又彰显了神奇。所以,他演奏的古典作品之所以会如此与众不同,主要就是因为他有一套自己对于节奏的理论。熟悉萨伊的乐迷,一定听过他改编的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原本的古典作品,摇身一变成了布吉乌吉(Boogie-Woogie)风格的爵士作品。就像他的前辈——奥地利钢琴家古尔达一样,萨伊也热衷于爵士音乐的演奏与创作。
近年来,萨伊更倾向于自己作曲家的身份,创作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其中不乏佳作。他已经完成了三部交响曲、十首艺术歌曲、钢琴协奏曲《水》等作品。其实,早在1984年,萨伊就已经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了,创作有《黑色赞美诗》(Black Hymns),以纪念柏林创市七百五十周年。1996年,他在波士顿首演了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丝绸之路”》。他也改编了一些重要作品,如交响乐版本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钢琴四手联弹版的《春之祭》《帕萨卡里亚》《夏日时光》以及以现代爵士风格为基调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萨伊深受爵士音乐的影响,在创作中会运用如跨步风格、漫步低音、心灵爵士、芬克等大量爵士音乐的节奏及技法来谱曲。爵士音乐的多元化仿佛激活了萨伊内心的代码,使他在音乐的王国中变得更为自如,甚至是随心所欲。这一切可能也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关。萨伊的第一任老师是米特哈特·芬门(Mithat Fenmen)。芬门何许人也?他是法国大钢琴家科尔托的学生。据说,芬门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让萨伊以一个音乐主题即兴创作。通过这样自由创作的过程及形式,萨伊挖掘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审美观的巨大潜能。当然,事实证明萨伊的确在音乐创作上越来越形成自己的一套理念与风格,这一切也体现在他的键盘乐、室内乐、协奏曲与大型管弦乐作品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萨伊早就改变了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他只是钢琴家的观念。为了表现出自己卓越的作曲能力,他一直尽可能地大胆去表现。“狂飙年代”是2016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压轴戏,曲目中除了有杰出的中国作曲家邹野的《海港记忆》《打虎上山》《京剧对话歌剧》这几部一看名字就新颖别致的作品外,就是萨伊的一部新作——钢琴协奏曲《中国狂想曲》。因为是世界首演,所以目前关于这部作品的资料很少。我在Twitter上看到萨伊在创作作品时抛出的推文,图片是个九宫格,不同形态穿古装的女人婀娜多姿地弹琵琶、拿扇子、跳着舞。配上的文字则写道:“我对中国的装束一直感觉新奇,我要思考的是如何用音符来表现它们的色彩。”由此可见,在萨伊谱写的《中国狂想曲》中,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化风韵的特点。至于他是否会用五音调式来创作,会不会加入一些爵士乐的成分,这一切还是未解的谜团。真不知这位音乐鬼才会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中国的文化,我很期待他的音乐阐述。
可以预料,今后我们聊起萨伊,除了他的钢琴演奏之外,对于他的音乐创作也会有提及。二十一世纪以来,标新立异的音乐作品有很多,但是真正能沉淀下来、被历史证明其价值的作品却少得可怜。很多作曲家的“自嗨”行为从不考虑大众审美的需求,玄乎的形式愈来愈多,实质的内容却是纸上谈兵,空空如也。所以,萨伊能否站在风口浪尖上证明自己的能力,《中国狂想曲》是最好的见证!
法齐尔·萨伊一直被誉为“音乐鬼才”,因为他仿佛是幽灵般的存在。你或许会在不同的媒介上认识他,比如音乐会、录音唱片、网络评论、体育节目,甚至在钢琴家“表情帝”系列视频中都有他的身影。萨伊非常注重网络的传播,他的个人网站设计精美,是我见过的同类网站中相当出挑的一个。他也热衷于通过Twitter发布自己的观点,甚至还惹来了大麻烦。记得是在2013年,萨伊因为在Twitter上发布了对伊斯兰教的不正当言论,受到了伊斯坦布尔一家法院的起诉,并被判禁演五年。这种判决怎么能让耐不住寂寞的萨伊坐得住?所以在同年,他就移民去了日本。
自萨伊出道以来,日本就一贯是他的福地,当地乐迷对他的痴迷程度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我初次接触到萨伊的演奏,也正是他2007年在日本的音乐会上演奏海顿《C大调奏鸣曲》(Op.35)。他的演奏,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随意”,很放得开,轻松自如,速度偏快,作为古典作品,似乎有点“兴奋”过头。很奇怪的是,一遍听下来,明明是随意偏快的演奏处理,但始终没有让人觉得“很赶”,仿佛是有一副匀称的骨架支撑着。后来,经过反复聆听,发现萨伊对于作品的节奏有着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尤其是对切分节奏的运用,甚至是无比放大了它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样,他在演奏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某乐章时,切分节奏在他指下又彰显了神奇。所以,他演奏的古典作品之所以会如此与众不同,主要就是因为他有一套自己对于节奏的理论。熟悉萨伊的乐迷,一定听过他改编的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原本的古典作品,摇身一变成了布吉乌吉(Boogie-Woogie)风格的爵士作品。就像他的前辈——奥地利钢琴家古尔达一样,萨伊也热衷于爵士音乐的演奏与创作。
近年来,萨伊更倾向于自己作曲家的身份,创作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其中不乏佳作。他已经完成了三部交响曲、十首艺术歌曲、钢琴协奏曲《水》等作品。其实,早在1984年,萨伊就已经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了,创作有《黑色赞美诗》(Black Hymns),以纪念柏林创市七百五十周年。1996年,他在波士顿首演了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丝绸之路”》。他也改编了一些重要作品,如交响乐版本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钢琴四手联弹版的《春之祭》《帕萨卡里亚》《夏日时光》以及以现代爵士风格为基调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萨伊深受爵士音乐的影响,在创作中会运用如跨步风格、漫步低音、心灵爵士、芬克等大量爵士音乐的节奏及技法来谱曲。爵士音乐的多元化仿佛激活了萨伊内心的代码,使他在音乐的王国中变得更为自如,甚至是随心所欲。这一切可能也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关。萨伊的第一任老师是米特哈特·芬门(Mithat Fenmen)。芬门何许人也?他是法国大钢琴家科尔托的学生。据说,芬门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让萨伊以一个音乐主题即兴创作。通过这样自由创作的过程及形式,萨伊挖掘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审美观的巨大潜能。当然,事实证明萨伊的确在音乐创作上越来越形成自己的一套理念与风格,这一切也体现在他的键盘乐、室内乐、协奏曲与大型管弦乐作品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萨伊早就改变了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他只是钢琴家的观念。为了表现出自己卓越的作曲能力,他一直尽可能地大胆去表现。“狂飙年代”是2016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压轴戏,曲目中除了有杰出的中国作曲家邹野的《海港记忆》《打虎上山》《京剧对话歌剧》这几部一看名字就新颖别致的作品外,就是萨伊的一部新作——钢琴协奏曲《中国狂想曲》。因为是世界首演,所以目前关于这部作品的资料很少。我在Twitter上看到萨伊在创作作品时抛出的推文,图片是个九宫格,不同形态穿古装的女人婀娜多姿地弹琵琶、拿扇子、跳着舞。配上的文字则写道:“我对中国的装束一直感觉新奇,我要思考的是如何用音符来表现它们的色彩。”由此可见,在萨伊谱写的《中国狂想曲》中,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化风韵的特点。至于他是否会用五音调式来创作,会不会加入一些爵士乐的成分,这一切还是未解的谜团。真不知这位音乐鬼才会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中国的文化,我很期待他的音乐阐述。
可以预料,今后我们聊起萨伊,除了他的钢琴演奏之外,对于他的音乐创作也会有提及。二十一世纪以来,标新立异的音乐作品有很多,但是真正能沉淀下来、被历史证明其价值的作品却少得可怜。很多作曲家的“自嗨”行为从不考虑大众审美的需求,玄乎的形式愈来愈多,实质的内容却是纸上谈兵,空空如也。所以,萨伊能否站在风口浪尖上证明自己的能力,《中国狂想曲》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