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能制造必将给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通过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文献的探讨,重新阐释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并以苏州某职业学校为例,探索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践新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校企建立企业学院、产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等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产教融合;智能制造;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顾伟国,男,副院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23-0059-06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同样包含着我国经济、科技与教育迎来了新的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预示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迎来革命性的变革。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更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探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内涵与实践路径,既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有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战略的必由之路,更是职教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全面革新的必然路径。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解析
探讨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首先需要确定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新内涵。本文通过梳理产教融合相关文件和主要研究者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的界定与解读,明晰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内涵。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综述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因此,对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解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更好地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思想与新举措。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大方向。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進办法》,明确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等,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这两个文件为职业教育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了目标任务,为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据。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019年3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培育条件、实施程序和支持管理措施。这两个文件更加具体地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层实践确定了可操作的路径。
由上述政策文件可知,新时代产教融合主要由政府做顶层设计与整体统筹,企业与职业院校基于各自主体利益与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与考核标准中实现深度融合,进而帮助培养对象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衔接,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并且引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党和政府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提供了保障。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研究的文献综述
产教融合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话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诸多职业教育研究者对产教融合的内涵都有新的独特的解读。杨善江认为,产教融合是指由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各自依托优势资源与平台,在融合基础、出发点、核心、动力等方面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实现高度融合的过程。[1]孙善学指出,产教融合理论是分析职业教育的活动目的、方式、标准、内容来源的方法论体系,为产教双方共同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制度和机制,开展职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了基础。[2]而陈年友等则明确产教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不会产生第三方,而是指彼此在多方面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共同发展。[3]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在政府的统筹沟通下,产教深度融合为一体化的办学主体,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技术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校企自身利益价值的实现。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种系统全面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与理念,将贯穿于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人才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及学生管理等。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
厘清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是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的基本前提。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人与职业的匹配,在宏观层面是指产业与教育的结合,而映射到微观层面则是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即校企合作。因此,产教融合本质特征的解析主要是要对人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产业发展与教育过程、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更加明确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目标。
(一)实现人的自由与充分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是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实践来体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社会公民,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主要通过职业呈现。职业教育从孕育到成熟,职业性与实践性一直伴随其左右。因此,实践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前提。[4]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以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终身发展的职业人为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将教育与职业实现了完满的融合,面向了同样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充分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是职业的需要与个人的发展相匹配,职业需求与人才素质相匹配,通过教育和职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最终促进职业人才的自由与充分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以教育过程为载体,产业发展为内核
从我国产教融合的历程来看,二十世纪前后,张之洞、张謇、周学熙等本着“实业兴国、教育兴国”的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元的实业教育探索,分别提出“讲习与历练兼之”“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工学并举”等职业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强调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经济,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式。[5]之后,教育家黄炎培、陶行知等人提倡“工学合作”。如今,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与实行现代学徒制等。虽然教育形式不断改进,但内核都是以产业为本,体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本质特征,最终是为国家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服务。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产业与教育的外部关系来看,产业发展是核心内容,教育过程为其载体。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育为核心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包括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与普通教育培养理论型人才不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符合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快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应与时俱进,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6]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场地与工作场所的完美融合,最终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进行融合,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校学生的个体发展承担更多的主体责任,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终极价值是促进企业人与职业院校师生个体的职业发展与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产业企业、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智能制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需求
(一)我国智能制造的政策与趋势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型,机器人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迅猛。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的引领与保障作用。显而易见,智能制造已经也必将是我国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内涵和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战略依托,也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形态。
(二)智能制造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智能制造减少了对初级职位人才的需求,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岗位将会大规模消失。在工业领域,原来需要很多人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个工人就行了。机器换人,最先被工业机器人所替代的将是流水线操作工。与此同时,未来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的巨大的产业,也将创造很多新职位。智能制造将产生一大批与其相配套的工种,比如,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工业机器人的维修与再生、智能车间的生产与管理及智能生产的远程监测等。然而,智能制造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不单单是技术的转型升级,更多地是职业人才的思维模式、工作理念与行为方式的迭代更新。
(三)智能制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智能制造时代的新员工需要用新理念、新专业、新课程、新模式去培育。因此,智能制造的迅猛发展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与新需求必将给职业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变化与革新。而作为与经济社会和职业人才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仅仅依靠自身的更新转型或者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根本无法满足智能制造时代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产教融合是智能制造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乃至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浅层校企合作的升级版,更是原有校企合作模式内涵的全面拓展与系统升级,产教融合的思维、理念与实践将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乃至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四、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以苏州某职业学校(ITS)为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既具有教育的属性,又具有产业的属性[7],必须兼顾政府、产业、教育等多方利益与关切。只有将教育与产业双方融为利益共同体,才能助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更系统、更深入地发展。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在顶层设计基础上的地区探索实践同样值得期待和鼓励。本文以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苏州某职业学校(以下简称ITS)开展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为例,探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希望能为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一)政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新时代产教融合保驾护航
尽管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特征,无论是产业升级需求还是职业院校办学目标都是为了培养职业人才,就像飞机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机头的牵引力只能有一个,因此,政府在管理产业与教育、处理企业与院校关系的时候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免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主体间不必要的纷争与推诿。同时,政府部门在统筹管理下,还应配置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定产教融合中各主体的权责利,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认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并按一定周期准时进行复核,以确保产教融合型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度。例如, 2018年5月,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每年认定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0家左右。而早在2014年,苏州市就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这是省内首个校企合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随后,苏州市又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苏州市职业院校企业学院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苏州市现代职业教育定点实习企业及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建设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规范、管理、扶持、引导产教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地区产教融合的改革创新提供机制保障与政策支持。 (二)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形成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
传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弊端在于企业主要关心职业学校的“准员工”,如果企业需要职业学校实习生的时候,学校不能适时提供,或者当企业没有职业人才需求的时候,企业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必要,双方都是关注自身的利益需求,校企合作自然形成“一头冷、一头热”的状态而难以持久。只有将企业和职业学校间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命运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才能同进共赢,无缝合作育人,共生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此,苏州市倡导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将校企浅层合作升级为产教双元主体深度融合,依托企业学院命运共同体,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实现彼此关切的共同利益,适时适势地为迅猛发展的先进制造产业培育更多更高质量的智能制造职业人才。例如,汇博机器人学院由ITS和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是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典型。汇博机器人学院具有明确的共同愿景、完善的组织架构、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结构多元的师资人员,为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开展机器人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组织与机制保障。企业学院旨在通过将校企的主客体关系转为双元主体,让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学校+企业”的办学机制,吸收各个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技术成果与人才评价方式,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以真实性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情境化教学、融合式育人、共享性运用的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的新模式,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为智能制造及时提供优质的职业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个体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三)依托政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现产教双方的多元融合
不管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师资建设,还是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都需要平台载体推进落实。在企业学院的引领下,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校企双方的多元融合,实现彼此关切的共同利益。例如,苏州智能制造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在以汇博机器人学院为主体的引领下,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了智能制造的全面产教融合。
1.产教融合确立实训基地行为主体。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由参与的企业和职业学校成立管理委员会,按照企业化、市场化机制运行,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与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审定年度计划、监督财务预决算及协调沟通合作关系等。同时,管理委员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对实训设备、实训耗材、实训项目开发、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的专项管理,使得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与管理,明晰了校企双方的权责利,实现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
2.产教融合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培训。ITS依托苏州智能制造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双方紧密融合,依据智能制造职业人才的质量规格共同确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实现了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育人。同时,校企双方依托共建共享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共同承办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和技能大赛。例如,苏州智能制造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承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机器人程序员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对26家智能制造企业的44名员工进行了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培训;还承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机器人技术职业技能大赛,为区域智能制造企业的职业人才技术更新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因此,依托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产教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培训实现了政校企的多元利益价值,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礎。
3.产教融合共享共建师资队伍。智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职业学校的师资根本无法适应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因此,依托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是开展智能制造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基地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激励支持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支理实一体、校内外兼顾的智能制造教学团队,有效缓解了新时代智能制造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智能制造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除了产教融合育人以外,还实现了师资培训、技术培训、产品研发、专业建设、资源建设及技能大赛等多元融合,全面拓展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使得政校企等多方利益关切得到保障,不断促进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如表1)。
总之,智能制造是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与趋势,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开展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不再是浅层单一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一种模式、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只有将产教融合思想渗透贯穿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才能为快速迭代的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人才。而产教融合的本质内涵是使职业学校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理念、新模式,最终实现个体自由与充分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2] 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3]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4] 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10(4):12-15,30.
[5] 孟祥志.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起源及发展现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53-56.
[6]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2. [7] 俞仲文.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N]. 中国青年报,2009-01-12(11).
Abstract: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ill bring revolutionary change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reinterpret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 the new era, and takes a vocational school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 new practical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enterprise colleg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operation to build and share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 贺文瑾]
关键词:产教融合;智能制造;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顾伟国,男,副院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23-0059-06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同样包含着我国经济、科技与教育迎来了新的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预示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迎来革命性的变革。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更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探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内涵与实践路径,既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有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战略的必由之路,更是职教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全面革新的必然路径。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解析
探讨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首先需要确定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新内涵。本文通过梳理产教融合相关文件和主要研究者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的界定与解读,明晰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内涵。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综述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因此,对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解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更好地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思想与新举措。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大方向。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進办法》,明确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等,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这两个文件为职业教育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了目标任务,为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据。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019年3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培育条件、实施程序和支持管理措施。这两个文件更加具体地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层实践确定了可操作的路径。
由上述政策文件可知,新时代产教融合主要由政府做顶层设计与整体统筹,企业与职业院校基于各自主体利益与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与考核标准中实现深度融合,进而帮助培养对象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衔接,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并且引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党和政府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提供了保障。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研究的文献综述
产教融合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话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诸多职业教育研究者对产教融合的内涵都有新的独特的解读。杨善江认为,产教融合是指由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各自依托优势资源与平台,在融合基础、出发点、核心、动力等方面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实现高度融合的过程。[1]孙善学指出,产教融合理论是分析职业教育的活动目的、方式、标准、内容来源的方法论体系,为产教双方共同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制度和机制,开展职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了基础。[2]而陈年友等则明确产教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不会产生第三方,而是指彼此在多方面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共同发展。[3]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在政府的统筹沟通下,产教深度融合为一体化的办学主体,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技术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校企自身利益价值的实现。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种系统全面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与理念,将贯穿于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人才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及学生管理等。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
厘清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是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的基本前提。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人与职业的匹配,在宏观层面是指产业与教育的结合,而映射到微观层面则是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即校企合作。因此,产教融合本质特征的解析主要是要对人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产业发展与教育过程、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更加明确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目标。
(一)实现人的自由与充分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是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实践来体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社会公民,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主要通过职业呈现。职业教育从孕育到成熟,职业性与实践性一直伴随其左右。因此,实践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前提。[4]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以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终身发展的职业人为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将教育与职业实现了完满的融合,面向了同样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充分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是职业的需要与个人的发展相匹配,职业需求与人才素质相匹配,通过教育和职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最终促进职业人才的自由与充分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以教育过程为载体,产业发展为内核
从我国产教融合的历程来看,二十世纪前后,张之洞、张謇、周学熙等本着“实业兴国、教育兴国”的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元的实业教育探索,分别提出“讲习与历练兼之”“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工学并举”等职业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强调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经济,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式。[5]之后,教育家黄炎培、陶行知等人提倡“工学合作”。如今,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与实行现代学徒制等。虽然教育形式不断改进,但内核都是以产业为本,体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本质特征,最终是为国家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服务。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产业与教育的外部关系来看,产业发展是核心内容,教育过程为其载体。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育为核心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包括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与普通教育培养理论型人才不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符合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快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应与时俱进,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6]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场地与工作场所的完美融合,最终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进行融合,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校学生的个体发展承担更多的主体责任,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终极价值是促进企业人与职业院校师生个体的职业发展与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产业企业、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智能制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需求
(一)我国智能制造的政策与趋势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型,机器人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迅猛。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的引领与保障作用。显而易见,智能制造已经也必将是我国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内涵和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战略依托,也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形态。
(二)智能制造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智能制造减少了对初级职位人才的需求,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岗位将会大规模消失。在工业领域,原来需要很多人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个工人就行了。机器换人,最先被工业机器人所替代的将是流水线操作工。与此同时,未来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的巨大的产业,也将创造很多新职位。智能制造将产生一大批与其相配套的工种,比如,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工业机器人的维修与再生、智能车间的生产与管理及智能生产的远程监测等。然而,智能制造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不单单是技术的转型升级,更多地是职业人才的思维模式、工作理念与行为方式的迭代更新。
(三)智能制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智能制造时代的新员工需要用新理念、新专业、新课程、新模式去培育。因此,智能制造的迅猛发展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与新需求必将给职业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变化与革新。而作为与经济社会和职业人才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仅仅依靠自身的更新转型或者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根本无法满足智能制造时代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产教融合是智能制造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乃至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浅层校企合作的升级版,更是原有校企合作模式内涵的全面拓展与系统升级,产教融合的思维、理念与实践将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乃至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四、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以苏州某职业学校(ITS)为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既具有教育的属性,又具有产业的属性[7],必须兼顾政府、产业、教育等多方利益与关切。只有将教育与产业双方融为利益共同体,才能助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更系统、更深入地发展。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在顶层设计基础上的地区探索实践同样值得期待和鼓励。本文以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苏州某职业学校(以下简称ITS)开展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为例,探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希望能为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一)政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新时代产教融合保驾护航
尽管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特征,无论是产业升级需求还是职业院校办学目标都是为了培养职业人才,就像飞机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机头的牵引力只能有一个,因此,政府在管理产业与教育、处理企业与院校关系的时候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免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主体间不必要的纷争与推诿。同时,政府部门在统筹管理下,还应配置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定产教融合中各主体的权责利,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认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并按一定周期准时进行复核,以确保产教融合型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度。例如, 2018年5月,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每年认定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0家左右。而早在2014年,苏州市就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这是省内首个校企合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随后,苏州市又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苏州市职业院校企业学院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苏州市现代职业教育定点实习企业及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建设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规范、管理、扶持、引导产教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地区产教融合的改革创新提供机制保障与政策支持。 (二)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形成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
传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弊端在于企业主要关心职业学校的“准员工”,如果企业需要职业学校实习生的时候,学校不能适时提供,或者当企业没有职业人才需求的时候,企业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必要,双方都是关注自身的利益需求,校企合作自然形成“一头冷、一头热”的状态而难以持久。只有将企业和职业学校间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命运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才能同进共赢,无缝合作育人,共生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此,苏州市倡导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将校企浅层合作升级为产教双元主体深度融合,依托企业学院命运共同体,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实现彼此关切的共同利益,适时适势地为迅猛发展的先进制造产业培育更多更高质量的智能制造职业人才。例如,汇博机器人学院由ITS和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是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典型。汇博机器人学院具有明确的共同愿景、完善的组织架构、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结构多元的师资人员,为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开展机器人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组织与机制保障。企业学院旨在通过将校企的主客体关系转为双元主体,让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学校+企业”的办学机制,吸收各个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技术成果与人才评价方式,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以真实性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情境化教学、融合式育人、共享性运用的新时代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的新模式,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为智能制造及时提供优质的职业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个体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三)依托政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现产教双方的多元融合
不管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师资建设,还是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都需要平台载体推进落实。在企业学院的引领下,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校企双方的多元融合,实现彼此关切的共同利益。例如,苏州智能制造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在以汇博机器人学院为主体的引领下,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了智能制造的全面产教融合。
1.产教融合确立实训基地行为主体。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由参与的企业和职业学校成立管理委员会,按照企业化、市场化机制运行,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与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审定年度计划、监督财务预决算及协调沟通合作关系等。同时,管理委员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对实训设备、实训耗材、实训项目开发、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的专项管理,使得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与管理,明晰了校企双方的权责利,实现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
2.产教融合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培训。ITS依托苏州智能制造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双方紧密融合,依据智能制造职业人才的质量规格共同确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实现了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育人。同时,校企双方依托共建共享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共同承办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和技能大赛。例如,苏州智能制造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承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机器人程序员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对26家智能制造企业的44名员工进行了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培训;还承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机器人技术职业技能大赛,为区域智能制造企业的职业人才技术更新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因此,依托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产教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培训实现了政校企的多元利益价值,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礎。
3.产教融合共享共建师资队伍。智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职业学校的师资根本无法适应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因此,依托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是开展智能制造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基地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激励支持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支理实一体、校内外兼顾的智能制造教学团队,有效缓解了新时代智能制造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智能制造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除了产教融合育人以外,还实现了师资培训、技术培训、产品研发、专业建设、资源建设及技能大赛等多元融合,全面拓展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使得政校企等多方利益关切得到保障,不断促进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如表1)。
总之,智能制造是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与趋势,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开展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不再是浅层单一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一种模式、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只有将产教融合思想渗透贯穿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才能为快速迭代的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人才。而产教融合的本质内涵是使职业学校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理念、新模式,最终实现个体自由与充分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2] 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3]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4] 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10(4):12-15,30.
[5] 孟祥志.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起源及发展现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53-56.
[6]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2. [7] 俞仲文.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N]. 中国青年报,2009-01-12(11).
Abstract: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ill bring revolutionary change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reinterpret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 the new era, and takes a vocational school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 new practical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enterprise colleg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operation to build and share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 贺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