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2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把课堂教学时段进行重新整合,一节课分成3个时段:“前1”,10分钟之内的课前才艺展示(情境创设),一般控制在5分钟之内;“2”,20分钟教师精讲新知识;“后1”, 10分钟学生自主精练、巩固新知识。在“1 2 1”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才艺展示(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与铺垫,“教师精讲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学生自主精练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
一、“1 2 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背景
1.“应试教育”还在你我心中。长期以来,“以分数论英雄”这样一个固定的外部环境,让学校、老师无法放开手脚,教师身心疲惫,学生在学校学习如在工程机械化生产,虽然成绩高,但思维固化,综合能力不强,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国家的学生,没有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
2.“数学学习”中缺少感性的体会。研究表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3.“数学学习”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高,对于没有事前预习过的知识,孩子们总会有陌生感,因而会产生排斥感,这样会导致从“不了解、没兴趣,到不理解、怕挨骂,再到不会做、不喜欢(数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二、1 2 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实施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以期达到基于“1 2 1”模式下的“情境创设”中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逐渐提高。
(一)下面进行阐述
主要是指由各教研组长组织相关教师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安排好本周的课程并告知学生,基于调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艺展示,提前两天彩排,教师主要从“情境的趣味性及知识性”这两维度进行指导、调整与修改,最后进课堂展示的是成品(情境创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1.内容设置
根据整个学期的数学课题,在数学教研组的引领下,进行筛选、分类、汇总,推出一系列适合“情景表演”的课型,将课型资料编排、下发、告知学生。
2.调查摸底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才艺等维度进行摸底,推选出适合情境的才艺表演,或是个人、或是小组,编排不同类型的情景创设,如:讲故事、舞蹈、相声、小品等。
3.彩排
提前一周将上课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自行在课外或在家的时间进行策划、编排,在任课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提前两天对此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考察、指导,若还有欠缺、有待改进,还需进行二次彩排,最后到推进课堂实施的是情境创设的“成品”。
4.行动观察
彩排时,教师关注的是:课前1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台下小观众的听课情况,接下去便可仔细观察表演的孩子在余下的这堂课的表现如何,其他孩子的表现又如何。分人群、分时间段对孩子的状态进行研究,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力、参与度、交流效果、思考程度、课堂生成进行观察记录。
1.课堂实施
在教研组的统一安排下,教师们分别针对不同的课型,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关于10分钟的课前表演(情境创设)任务,然后根据相应课型有计划、有指向地进行课堂的观摩活动。
2.课后反思
教研组可以在一次公开课后进行集体评课、集体反思,主要探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等观察中的情况与问题。如这一课型的课,采取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更合适的情境方式,让孩子在这堂课上的学习达到更高的效率。
(二)过程中的细节描述
1.教师指导
(1)前测:首先要对班里的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哪些人是擅长讲故事、哪些人是擅长跳舞的……
(2)每周五教师把下周的课务安排告诉学生,如周一:xx课,哪几个学生准备,提前两天让展示的学生到某一地点彩排,教师进行指导、修改、调整。
2.学生准备:
(1)知识准备:准备才艺之前,预习本课的知识,对相应的知识和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2)道具准备:在排演节目前,通过家长课后的帮助,准备的道具都是由家长协助准备。
(3)才艺准备:表演的才艺都是学生课外兴趣班培养而成的,关于课的情境创设(才艺表演),教师从“事前的准备”以及“彩排”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1 2 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意义
基于“1 2 1”模式,把“情境创设”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既能表现自己的才艺,也能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垫。
1.基于“1 2 1”模式下“情境创设”能打破“应试教育”限制,突破“以分数论英雄”瓶颈,不断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中给出十分钟让学生自己来展示,不仅能让学生从课前的准备中预习到该课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提升自己除学习以外的素养,培养孩子自学、表达、创新能力,比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等等,是一条能让孩子全面地学习的新途径。
2.基于“1 2 1”模式下的“情境创设”是兴趣的学习,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创设出有趣的数学情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生动活泼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处于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吸收。
【作者单位:金华市宾虹小学 浙江】
一、“1 2 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背景
1.“应试教育”还在你我心中。长期以来,“以分数论英雄”这样一个固定的外部环境,让学校、老师无法放开手脚,教师身心疲惫,学生在学校学习如在工程机械化生产,虽然成绩高,但思维固化,综合能力不强,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国家的学生,没有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
2.“数学学习”中缺少感性的体会。研究表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3.“数学学习”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高,对于没有事前预习过的知识,孩子们总会有陌生感,因而会产生排斥感,这样会导致从“不了解、没兴趣,到不理解、怕挨骂,再到不会做、不喜欢(数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二、1 2 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实施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以期达到基于“1 2 1”模式下的“情境创设”中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逐渐提高。
(一)下面进行阐述
主要是指由各教研组长组织相关教师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安排好本周的课程并告知学生,基于调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艺展示,提前两天彩排,教师主要从“情境的趣味性及知识性”这两维度进行指导、调整与修改,最后进课堂展示的是成品(情境创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1.内容设置
根据整个学期的数学课题,在数学教研组的引领下,进行筛选、分类、汇总,推出一系列适合“情景表演”的课型,将课型资料编排、下发、告知学生。
2.调查摸底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才艺等维度进行摸底,推选出适合情境的才艺表演,或是个人、或是小组,编排不同类型的情景创设,如:讲故事、舞蹈、相声、小品等。
3.彩排
提前一周将上课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自行在课外或在家的时间进行策划、编排,在任课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提前两天对此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考察、指导,若还有欠缺、有待改进,还需进行二次彩排,最后到推进课堂实施的是情境创设的“成品”。
4.行动观察
彩排时,教师关注的是:课前1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台下小观众的听课情况,接下去便可仔细观察表演的孩子在余下的这堂课的表现如何,其他孩子的表现又如何。分人群、分时间段对孩子的状态进行研究,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力、参与度、交流效果、思考程度、课堂生成进行观察记录。
1.课堂实施
在教研组的统一安排下,教师们分别针对不同的课型,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关于10分钟的课前表演(情境创设)任务,然后根据相应课型有计划、有指向地进行课堂的观摩活动。
2.课后反思
教研组可以在一次公开课后进行集体评课、集体反思,主要探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等观察中的情况与问题。如这一课型的课,采取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更合适的情境方式,让孩子在这堂课上的学习达到更高的效率。
(二)过程中的细节描述
1.教师指导
(1)前测:首先要对班里的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哪些人是擅长讲故事、哪些人是擅长跳舞的……
(2)每周五教师把下周的课务安排告诉学生,如周一:xx课,哪几个学生准备,提前两天让展示的学生到某一地点彩排,教师进行指导、修改、调整。
2.学生准备:
(1)知识准备:准备才艺之前,预习本课的知识,对相应的知识和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2)道具准备:在排演节目前,通过家长课后的帮助,准备的道具都是由家长协助准备。
(3)才艺准备:表演的才艺都是学生课外兴趣班培养而成的,关于课的情境创设(才艺表演),教师从“事前的准备”以及“彩排”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1 2 1”模式下情境创设的意义
基于“1 2 1”模式,把“情境创设”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既能表现自己的才艺,也能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垫。
1.基于“1 2 1”模式下“情境创设”能打破“应试教育”限制,突破“以分数论英雄”瓶颈,不断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中给出十分钟让学生自己来展示,不仅能让学生从课前的准备中预习到该课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提升自己除学习以外的素养,培养孩子自学、表达、创新能力,比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等等,是一条能让孩子全面地学习的新途径。
2.基于“1 2 1”模式下的“情境创设”是兴趣的学习,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创设出有趣的数学情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生动活泼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处于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吸收。
【作者单位:金华市宾虹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