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利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了“水平模型”、“比率模型”和“结构模型”,从市场结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和产权结构等角度系统地比较了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经营绩效上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对提高两类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的创收水平和效率均具促进作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经营效率上表现出效率水平和效率结构上的双重不对称性;存贷业务的经营绩效对财务杠杆的变化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 存贷业务 中间业务 经营绩效
一、引言
受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邹江等,2004)。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范围窄,收入占比低。中间业务经营绩效的提高对于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技术效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迟国泰等(2006)对此做出了实证分析。结构性特征的不同还体现在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上,唐永华(2007)证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绩效存在着较显著的关系,而本文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对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绩效的影响是有差异性的。从市场结构上看,过度集中的银行业金融市场会带来商业银行经营的低效率(周小全,2003);从产权结构上看,在向中间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国有银行占据收入规模上的相对优势地位(王菁,2009),而本文将进一步认为股份制银行在中间业务上是存在比较优势的。
延续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研究主题,本文进一步比较分析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绩效上的差异及其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并探讨其宏观、产业和微观层面的原因。这对商业银行合理安排资产应用结构、有针对性地优化其收入结构及提高商业银行整体创收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一)实证模型的设定
为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问题,本文采用三种建模思路,分别是“水平模型”、“比率模型”和“结构模型”。“水平模型”以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水平指标如净收入为因变量,“比率模型”以单位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创收能力的度量指标为因变量,而“结构模型”则以中间业务净收入和主营业务净收入之间的比例为因变量。在本文的计量建模当中,我们采用的是混合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三类模型均以混合效应面板模型为原型,其表现形式如下:
INDi,t=α+β1Macrt+β2Indut+β3Micri,t+φDum1i+ψDum2i,t+μi+νt+εi,t
其中,INDi,t为因变量;Macrt为宏观变量;Indut为市场结构变量;Micri,t是微观变量;Dum1i为产权性质虚拟变量;Dum2i,t为上市状况虚拟变量。
(二)数据与变量的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包括5家国有控股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本文涉及的因变量包括“水平模型”中的存贷业务净收入(NIR)和中间业务净收入(NIM);其中存贷业务净收入为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中间业务净收入为净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在“相对模型”中,其因变量为单位资产存贷业务净收入(NIR/AST)和单位资产中间业务净收入(NIM/AST);“结构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中间业务净收入和存贷业务净收入的比值(NIM/NIR)。根据本文模型设定的形式,我们选用的因变量具体参见表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面板估计结果
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两类虚拟变量以对模型的截距项进行充分识别并采用节省自由度的Pool模型。本文采用截面加权的EGLS法估计模型,表2展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
(二)实证结果分析
表2中三类模型的多数系数高度显著,AdjR2均较高,其中“水平模型”的两个方程的AdjR2高达95%,这说明模型具有充分高的解释能力。
1、“水平模型”分析
首先,从市场结构角度而言,提高外资银行进入水平,可以促进竞争,有利于商业银行市场的良性发展。FBK指标在NIR模型和NIM模型中均具有较高的正值显著性说明了这一点。两个“水平模型”的设定形式是一致的,其中NIM模型中FBK的回归系数更大。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在存贷业务市场和中间业务市场上的分布是非对称的,其中存贷业务市场的集中度更高,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明显强过股份制银行。
其次,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资本结构来说,不同的资产和资本结构对两种业务创收能力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渠道不是独立于存贷业务的,存贷业务可以招揽相当程度的中间业务,所以NIM模型中的Loan回归系数更大且更显著。AMFL系数高度显著,因为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有一些资产比固定资产和贷款更核心,比如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等;NIR模型中AMFL的系数更大且更显著是因为这些核心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充分的被用于经营存贷业务。商业银行资金的多数来源为存款,所以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DFL在两个模型当中高度显著,说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资本结构的变化是敏感的,其中存贷业务对此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
最后,不同产权性质及上市状态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绩效上是具有差异性的。D_Owner和D_Capital在NIR模型中均为正值显著性而在NIM模型中则为负值显著性。这说明股份制银行在存贷业务上缺少与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所以它们更加重视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通过更优质的中间业务服务增强了它们的中间业务创收能力。同样的逻辑适用于上市与非上市银行。
2、“比率模型”分析
首先,从宏观经济上看,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具有顺周期性。GDP/M1在NIR/AST模型中系数更大,揭示了存贷业务受经济周期影响更深刻。
其次,从市场结构角度而言,两模型中的FBK和HHI均显著。在NIR/AST模型中,FBK和HHI系数绝对值更大,对此的理解正如“水平模型”分析所揭示的逻辑,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市场结构和中间业务市场结构具有非对称性,存贷业务市场具有较高的集中度。所以当市场集中度降低时,存贷业务市场释放出更多的效率。 第三,从资产和资本结构上看,Loan/AST和AMFL/AST在两模型中具有正值显著性。贷款余额和其他核心资产占比的提高可增强商业银行创收效率且对存贷业务效率的提高更大。此外,两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对AMFL/AST的敏感程度远高于Loan/AST,这足以说明核心资产对于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创收效率的重要性。DFL在两个模型中显著,存款余额的不充分利用会降低商业银行创收效率,且对存贷业务的影响更大。
最后,从产权性质上看,D_Owner在两个模型中表现出正的显著性,这说明国有银行比股份制银行在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上均具有更高的效率。这并不与实际矛盾,虽然“水平模型”揭示了股份制银行更多的挖掘中间业务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股份制银行充分利用了其所有资产,也就并不意味着其创收效率更高。更侧重中间业务并不代表着单位资产中间业务创收能力更高。此外D_Owner在NIR/AST模型中的系数更大,这说明国有银行存贷业务创收效率高于中间业务创收效率,而股份制银行存贷业务创收效率低于中间业务创收效率。两类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不对称性不仅体现在效率水平上,而且体现在效率结构上。
3、“结构模型”分析
首先,从宏观经济上看GDP_Real具有正值显著性,整个经济体财富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相对于存贷业务收入的比重。模型中这一系数的数值是很小的,所以这种比率的增加可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顺周期。
其次,分析资产和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影响。Loan具有正值显著性,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提高可以增加中间业务与存贷业务比率,对这一点的解释同“水平模型”一致,银行贷款使商业银行和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这有利于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造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AMFL具有负的显著性,核心资产的增加更多地有利于存贷业务收入的增加,这可能是因为中间业务对表内资产的依赖程度很低,而对银行信用度和业务能力等的依赖更高。Eff具有正的显著性,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提升。
最后,从产权性质上分析,D_Owner具有正的显著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存贷业务比率高于股份制银行,这一点是与实际非常吻合的,股份制产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普遍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股份制银行在努力开拓中间业务市场,毕竟其起点是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从上市状况上分析D_Capital的系数具有正的显著性,上市商业银行由于其起点高于非上市商业银行,所又其中间业务与存贷业务的比率也较高。
四、结论
本文从三种建模思路入手,利用Pool模型对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经营绩效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市场集中度的下降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业存贷业务和主营业务的创收水平,又可以提高其创收效率。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在存贷业务和中间市场上的非对称性,引入竞争机制和降低市场集中度对商业银行业存贷业务创收水平和创收效率的提高更加显著。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两类不同产权性质的银行在经营效率上也是不对称的,而且这种不对称同时体现在效率水平和效率结构上;国有商业银行在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上均具有更高的效率水平;国有银行存贷业务创收效率高于中间业务创收效率,股份制银行则恰恰相反。核心资产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率,特别是贷款创收水平和创收效率有重大促进作用。存贷业务经营效率具有更强的顺周期特点。存贷业务经营水平和效率对财务杠杆的变化表现出更高的逆向敏感性。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从宏观上看,采取一些政策手段,“多管齐下”,引入更强的竞争机制是必要的;这更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整体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率。二是从微观上看,由于两类性质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双重不对称性”,国有银行在存贷业务上拥有比较优势,股份制银行在中间业务上拥有比较优势,两类银行之间即可以有序竞争,又可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①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6):575—582
②唐永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③王菁.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收益评价[J].当代财经,2009(5):44—50
④周小全.中国银行业经济绩效决定因素——市场结构与产权结构[J].投资研究,2003(7):2—5
⑤邹江,张维然,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69—73
(侯明亮,1987年生,安徽芜湖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金融工程)
关键词:商业银行 存贷业务 中间业务 经营绩效
一、引言
受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邹江等,2004)。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范围窄,收入占比低。中间业务经营绩效的提高对于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技术效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迟国泰等(2006)对此做出了实证分析。结构性特征的不同还体现在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上,唐永华(2007)证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绩效存在着较显著的关系,而本文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对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绩效的影响是有差异性的。从市场结构上看,过度集中的银行业金融市场会带来商业银行经营的低效率(周小全,2003);从产权结构上看,在向中间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国有银行占据收入规模上的相对优势地位(王菁,2009),而本文将进一步认为股份制银行在中间业务上是存在比较优势的。
延续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研究主题,本文进一步比较分析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绩效上的差异及其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并探讨其宏观、产业和微观层面的原因。这对商业银行合理安排资产应用结构、有针对性地优化其收入结构及提高商业银行整体创收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一)实证模型的设定
为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问题,本文采用三种建模思路,分别是“水平模型”、“比率模型”和“结构模型”。“水平模型”以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水平指标如净收入为因变量,“比率模型”以单位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创收能力的度量指标为因变量,而“结构模型”则以中间业务净收入和主营业务净收入之间的比例为因变量。在本文的计量建模当中,我们采用的是混合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三类模型均以混合效应面板模型为原型,其表现形式如下:
INDi,t=α+β1Macrt+β2Indut+β3Micri,t+φDum1i+ψDum2i,t+μi+νt+εi,t
其中,INDi,t为因变量;Macrt为宏观变量;Indut为市场结构变量;Micri,t是微观变量;Dum1i为产权性质虚拟变量;Dum2i,t为上市状况虚拟变量。
(二)数据与变量的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包括5家国有控股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本文涉及的因变量包括“水平模型”中的存贷业务净收入(NIR)和中间业务净收入(NIM);其中存贷业务净收入为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中间业务净收入为净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在“相对模型”中,其因变量为单位资产存贷业务净收入(NIR/AST)和单位资产中间业务净收入(NIM/AST);“结构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中间业务净收入和存贷业务净收入的比值(NIM/NIR)。根据本文模型设定的形式,我们选用的因变量具体参见表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面板估计结果
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两类虚拟变量以对模型的截距项进行充分识别并采用节省自由度的Pool模型。本文采用截面加权的EGLS法估计模型,表2展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
(二)实证结果分析
表2中三类模型的多数系数高度显著,AdjR2均较高,其中“水平模型”的两个方程的AdjR2高达95%,这说明模型具有充分高的解释能力。
1、“水平模型”分析
首先,从市场结构角度而言,提高外资银行进入水平,可以促进竞争,有利于商业银行市场的良性发展。FBK指标在NIR模型和NIM模型中均具有较高的正值显著性说明了这一点。两个“水平模型”的设定形式是一致的,其中NIM模型中FBK的回归系数更大。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在存贷业务市场和中间业务市场上的分布是非对称的,其中存贷业务市场的集中度更高,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明显强过股份制银行。
其次,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资本结构来说,不同的资产和资本结构对两种业务创收能力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渠道不是独立于存贷业务的,存贷业务可以招揽相当程度的中间业务,所以NIM模型中的Loan回归系数更大且更显著。AMFL系数高度显著,因为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有一些资产比固定资产和贷款更核心,比如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等;NIR模型中AMFL的系数更大且更显著是因为这些核心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充分的被用于经营存贷业务。商业银行资金的多数来源为存款,所以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DFL在两个模型当中高度显著,说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资本结构的变化是敏感的,其中存贷业务对此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
最后,不同产权性质及上市状态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绩效上是具有差异性的。D_Owner和D_Capital在NIR模型中均为正值显著性而在NIM模型中则为负值显著性。这说明股份制银行在存贷业务上缺少与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所以它们更加重视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通过更优质的中间业务服务增强了它们的中间业务创收能力。同样的逻辑适用于上市与非上市银行。
2、“比率模型”分析
首先,从宏观经济上看,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具有顺周期性。GDP/M1在NIR/AST模型中系数更大,揭示了存贷业务受经济周期影响更深刻。
其次,从市场结构角度而言,两模型中的FBK和HHI均显著。在NIR/AST模型中,FBK和HHI系数绝对值更大,对此的理解正如“水平模型”分析所揭示的逻辑,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市场结构和中间业务市场结构具有非对称性,存贷业务市场具有较高的集中度。所以当市场集中度降低时,存贷业务市场释放出更多的效率。 第三,从资产和资本结构上看,Loan/AST和AMFL/AST在两模型中具有正值显著性。贷款余额和其他核心资产占比的提高可增强商业银行创收效率且对存贷业务效率的提高更大。此外,两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对AMFL/AST的敏感程度远高于Loan/AST,这足以说明核心资产对于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创收效率的重要性。DFL在两个模型中显著,存款余额的不充分利用会降低商业银行创收效率,且对存贷业务的影响更大。
最后,从产权性质上看,D_Owner在两个模型中表现出正的显著性,这说明国有银行比股份制银行在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上均具有更高的效率。这并不与实际矛盾,虽然“水平模型”揭示了股份制银行更多的挖掘中间业务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股份制银行充分利用了其所有资产,也就并不意味着其创收效率更高。更侧重中间业务并不代表着单位资产中间业务创收能力更高。此外D_Owner在NIR/AST模型中的系数更大,这说明国有银行存贷业务创收效率高于中间业务创收效率,而股份制银行存贷业务创收效率低于中间业务创收效率。两类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不对称性不仅体现在效率水平上,而且体现在效率结构上。
3、“结构模型”分析
首先,从宏观经济上看GDP_Real具有正值显著性,整个经济体财富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相对于存贷业务收入的比重。模型中这一系数的数值是很小的,所以这种比率的增加可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顺周期。
其次,分析资产和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影响。Loan具有正值显著性,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提高可以增加中间业务与存贷业务比率,对这一点的解释同“水平模型”一致,银行贷款使商业银行和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这有利于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造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AMFL具有负的显著性,核心资产的增加更多地有利于存贷业务收入的增加,这可能是因为中间业务对表内资产的依赖程度很低,而对银行信用度和业务能力等的依赖更高。Eff具有正的显著性,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提升。
最后,从产权性质上分析,D_Owner具有正的显著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存贷业务比率高于股份制银行,这一点是与实际非常吻合的,股份制产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普遍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股份制银行在努力开拓中间业务市场,毕竟其起点是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从上市状况上分析D_Capital的系数具有正的显著性,上市商业银行由于其起点高于非上市商业银行,所又其中间业务与存贷业务的比率也较高。
四、结论
本文从三种建模思路入手,利用Pool模型对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经营绩效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市场集中度的下降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业存贷业务和主营业务的创收水平,又可以提高其创收效率。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在存贷业务和中间市场上的非对称性,引入竞争机制和降低市场集中度对商业银行业存贷业务创收水平和创收效率的提高更加显著。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两类不同产权性质的银行在经营效率上也是不对称的,而且这种不对称同时体现在效率水平和效率结构上;国有商业银行在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上均具有更高的效率水平;国有银行存贷业务创收效率高于中间业务创收效率,股份制银行则恰恰相反。核心资产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率,特别是贷款创收水平和创收效率有重大促进作用。存贷业务经营效率具有更强的顺周期特点。存贷业务经营水平和效率对财务杠杆的变化表现出更高的逆向敏感性。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从宏观上看,采取一些政策手段,“多管齐下”,引入更强的竞争机制是必要的;这更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整体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率。二是从微观上看,由于两类性质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双重不对称性”,国有银行在存贷业务上拥有比较优势,股份制银行在中间业务上拥有比较优势,两类银行之间即可以有序竞争,又可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①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6):575—582
②唐永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③王菁.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收益评价[J].当代财经,2009(5):44—50
④周小全.中国银行业经济绩效决定因素——市场结构与产权结构[J].投资研究,2003(7):2—5
⑤邹江,张维然,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69—73
(侯明亮,1987年生,安徽芜湖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