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45-02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seraerielymphadenitis)多见于儿童。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腹部压痛部位偏内侧,范围不太固定且较广,并可随体位变更此病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由于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引起误诊、误治。因小儿腹壁脂肪薄弱,超声衰减少,高频超声检查并有独特的优越性。笔者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月-2010年1月超声检查为肠系膜淋巴结炎104例患儿,临床发现超声检查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本组104例患儿,年龄6月-13岁,平均6.5岁,男76例,女28例,其中2例6月患儿为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后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有患儿均有腹痛,其中lO例合并呕吐,12例合并发热,2例合并发热伴呕吐,6例合并腹泻。腹痛性质:隐痛17例,痉挛性腹痛79例,剧烈腹痛8例。临床表现有上呼吸道感染史88例,肠炎病史10例。从发病到超声检查时间最长1wh,最短2h。血常规检查:96例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1.2 方法使用仪器GE Volson730pro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2MHz,患儿仰卧位,常规进行肝、胆、胰、脾、肾、阑尾等检查后,结合腹痛部位,重点对脐周多切面扫查,哭闹明显的小患儿适当运用镇静药,探头缓慢移动,适当加压,以驱散肠腔内气体,仔细观察肠系膜的前、中、后方,发现肿大淋巴结,测量大小,并记录其位置、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等。
1.3 国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标准 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mm,短轴直径>5mm,纵横径之比>2,视为肿大。
2 结果
104例患儿,超声检查均可见肿大淋巴结,88例位于脐周偏右侧腹部,10例位于回盲部,6例位于脐周偏左侧腹部。淋巴结最大者23ram×11mm,最小者11mm×5mm。所有肿大淋巴未见融合、钙化、化脓现象,探头加压局部压痛明显。肿大淋巴结边缘清晰,呈椭圆形或肾形,串珠样排列,大部分结构类似靶样,中心髓质呈强回声,外周皮质呈低回声,血流分布呈淋巴结门型,Rl>0.6。104例患儿,全部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100例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可见淋巴结长径缩小至4-8mm,其中病程1wh以内者6例。1-2wh者90例,2wh以上者4例,4例患儿治疗过程中,腹痛症状加重,伴发热呕吐,手术证实为化脓性阑尾炎。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科常见疾病,典型临床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腹痛以右中下腹痛常见。本组患儿临床症状均有腹痛,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过去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近年来,高频彩超仪器性能的提高及技术的发展,此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成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诊断依据。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肿大淋巴结多分布在右中下腹及脐周肠系膜上,故应重点检查该部位,从解剖角度分析,该处淋巴结较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段停留时间长,细菌代谢产物易被该区域淋巴结吸收,是易感染淋巴结群。
从病因分析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肠炎或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本组有84.62%的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且肿大淋巴结均未见化脓现象,边缘清晰,内部为均匀低回声,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与腺病毒感染有关,腺病毒感染后导致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从而使邻近的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
本组2例6个月患儿,为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后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进行保守治疗的,治疗一周后恢复正常。王祥荃、卜凡堂研究认为:1岁以内小婴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套叠的主要诱发因素,故应重视对小婴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㈣。
阑尾炎早期超声诊断率低,本组4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阑尾炎,因此超声发现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还应仔细检查阑尾情况。
4 小结
高频超声检查简便、迅速、无痛苦、诊断率高,能直接显示肠系膜周围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所以可作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使患儿得到最及时、最佳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0
2 诸福堂,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I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03
3 孙彬,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4 土祥荃,卜凡堂,超声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婴儿肠套叠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8),593
(责任审校:肖佳亮)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45-02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seraerielymphadenitis)多见于儿童。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腹部压痛部位偏内侧,范围不太固定且较广,并可随体位变更此病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由于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引起误诊、误治。因小儿腹壁脂肪薄弱,超声衰减少,高频超声检查并有独特的优越性。笔者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月-2010年1月超声检查为肠系膜淋巴结炎104例患儿,临床发现超声检查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本组104例患儿,年龄6月-13岁,平均6.5岁,男76例,女28例,其中2例6月患儿为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后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有患儿均有腹痛,其中lO例合并呕吐,12例合并发热,2例合并发热伴呕吐,6例合并腹泻。腹痛性质:隐痛17例,痉挛性腹痛79例,剧烈腹痛8例。临床表现有上呼吸道感染史88例,肠炎病史10例。从发病到超声检查时间最长1wh,最短2h。血常规检查:96例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1.2 方法使用仪器GE Volson730pro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2MHz,患儿仰卧位,常规进行肝、胆、胰、脾、肾、阑尾等检查后,结合腹痛部位,重点对脐周多切面扫查,哭闹明显的小患儿适当运用镇静药,探头缓慢移动,适当加压,以驱散肠腔内气体,仔细观察肠系膜的前、中、后方,发现肿大淋巴结,测量大小,并记录其位置、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等。
1.3 国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标准 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mm,短轴直径>5mm,纵横径之比>2,视为肿大。
2 结果
104例患儿,超声检查均可见肿大淋巴结,88例位于脐周偏右侧腹部,10例位于回盲部,6例位于脐周偏左侧腹部。淋巴结最大者23ram×11mm,最小者11mm×5mm。所有肿大淋巴未见融合、钙化、化脓现象,探头加压局部压痛明显。肿大淋巴结边缘清晰,呈椭圆形或肾形,串珠样排列,大部分结构类似靶样,中心髓质呈强回声,外周皮质呈低回声,血流分布呈淋巴结门型,Rl>0.6。104例患儿,全部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100例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可见淋巴结长径缩小至4-8mm,其中病程1wh以内者6例。1-2wh者90例,2wh以上者4例,4例患儿治疗过程中,腹痛症状加重,伴发热呕吐,手术证实为化脓性阑尾炎。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科常见疾病,典型临床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腹痛以右中下腹痛常见。本组患儿临床症状均有腹痛,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过去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近年来,高频彩超仪器性能的提高及技术的发展,此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成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诊断依据。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肿大淋巴结多分布在右中下腹及脐周肠系膜上,故应重点检查该部位,从解剖角度分析,该处淋巴结较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段停留时间长,细菌代谢产物易被该区域淋巴结吸收,是易感染淋巴结群。
从病因分析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肠炎或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本组有84.62%的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且肿大淋巴结均未见化脓现象,边缘清晰,内部为均匀低回声,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与腺病毒感染有关,腺病毒感染后导致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从而使邻近的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
本组2例6个月患儿,为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后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进行保守治疗的,治疗一周后恢复正常。王祥荃、卜凡堂研究认为:1岁以内小婴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套叠的主要诱发因素,故应重视对小婴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㈣。
阑尾炎早期超声诊断率低,本组4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阑尾炎,因此超声发现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还应仔细检查阑尾情况。
4 小结
高频超声检查简便、迅速、无痛苦、诊断率高,能直接显示肠系膜周围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所以可作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使患儿得到最及时、最佳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0
2 诸福堂,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I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03
3 孙彬,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4 土祥荃,卜凡堂,超声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婴儿肠套叠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8),593
(责任审校:肖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