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用舞剧《十面埋伏》颠覆自己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丽萍是中国舞蹈的奇迹,她的《雀之灵》《月光》《两棵树》等被人们深深印记在心里,而《云南映象》和《孔雀》是她走向编导后的重要作品。这一次,她给杭州观众带来的是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十面埋伏》。
  杨丽萍用舞剧《十面埋伏》颠覆了自己。
  之前,人们一直担心这位以民族舞见长的舞蹈皇后如何能够诠释一个引入京剧元素的现代舞实验?可是伴随着10月7日至9日《十面埋伏》在杭州剧院的演出,杭州观众再一次沸腾了那个跳了40多年民族舞的杨丽萍,带着重塑后的东方现代舞再度归来。
  昔日“孔雀公主”变身现代舞导演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符号,对于杨丽萍来说,“孔雀”就是融入她生命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从大理洱海边山寨里走出的白族舞者杨丽萍,1979年跳的第一个舞剧就是《孔雀公主》;1986年春晚,她以舞蹈《雀之灵》红遍大江南北;2012年的龙年春晚,她又以54岁高龄回归,用一段《雀之恋》再度证明自己“孔雀公主”的地位。
  “对于我来说,孔雀是一个图腾,更是一种信仰。西方人热爱天鹅,而在东方,对于我们少数民族而言,孔雀则象征着世间最美好的生物。上帝给了我舞蹈的才能,而我则要将孔雀这种信仰,呈现在我的血液和肢体里。”杨丽萍如是说。
  然而就在杨丽萍以一出惊艳无比的《孔雀》作为自己舞台生涯的最好总结时,又一颗充满激情的艺术种子随之埋下三年之后,她居然以一出以京剧为元素的现代舞《十面埋伏》再度震惊艺苑。
  用现代舞展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
  《十面埋伏》,顾名思义,是一个关于项羽、刘邦和虞姬的故事。这个带着悲情色彩的故事是众多艺术创作取材的源泉,《十面埋伏》可以是著名的琵琶曲,也曾经是11年前张艺谋武侠电影的一个华彩篇章,而这一次,它将首次以大型舞剧的名字在剧场亮相。
  以往杨丽萍的作品,以民族舞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此次的《十面埋伏》则选择了现代舞的形式,完全突破了人们对杨丽萍舞蹈的“一般认识”。“在民族舞之外,中国舞蹈难道只能向西方芭蕾看齐?”杨丽萍要打破这个常规。
  于是这一次,历史取代了自然,成为杨丽萍灵感的来源。“《十面埋伏》的故事其实不仅发生在古代,更是现代社会每个人正在经历的,每天埋伏别人,每天也在被人埋伏”,这是杨丽萍眼中现代人的状态。杨丽萍借《十面埋伏》故事的外壳,实则想表达的是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十面埋伏》中,有京剧、武术、太极、现代舞等多种元素。杨丽萍说:“今天我创作《十面埋伏》,完全不同于我以往表达美与自然的作品,这次我希望借助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和故事,来诠释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恐惧、黑暗与光明。这个故事虽然古老,但一点都不过时。现在我迫切感觉到,这个时代虽然什么都发达了,但伦理人性危机四伏,不知道你哪一天就被埋伏了。这时候就该推出这样的作品,而不是风花雪月。”
  万把剪刀寒光凛冽地悬挂头顶
  十面埋伏,楚歌四起。不一样的时空下,从未停止的博弈。从古代到今天,从中国到世界。十面埋伏的故事,在平行的时空里,反反复复上演。只是这一出舞剧,重点并非在讲2000年前的那场相争,而是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悬在演员头顶的,是近两万把闪着寒光的剪刀,低垂在台上,让人不寒而栗。
  “这是我和杨老师一次看一个以剪刀为主题的艺术展时获得的灵感。”继《孔雀》之后,与杨丽萍第二次合作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叶锦添对这个创意十分满意,“剪刀是寻常之物,每个家庭都有,但是它却也锋利无比,是害人的利器。”
  此次的主创阵容,除了叶锦添继续担任舞美和服装设计之外,还邀请到了两位戏曲大腕,一位就是有着京剧背景的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担任该剧戏剧指导;而舞剧的重要角色,则邀请了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传人裘继戎来担纲。
  向京剧找素材,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在杨丽萍眼里,京剧舞台上那些程式化的动作,完全可以转化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语言。这是她眼下最重要的一件事,与这件事比起来,“还会不会上台跳舞”这样的问题显得微不足道。杨丽萍说:“没有舞者可以永恒。观众可能会有阵痛,但是我不留恋舞台。”
  裘派第四代传人的另类加盟
  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传人裘继戎被杨丽萍亲切地称呼为“裘裘”,他的祖父,就是名动京师的裘派创始人裘盛戎。今年刚满30岁的裘继戎,继承祖父一脉铜锤好嗓,13岁便崭露头角,2012年获CCTV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奖赛金奖。只是,从小模仿杰克逊舞步、钟情现代舞的他,是京剧的“叛逆者”“京剧有着全世界最为规范的程式和体系,可是你们知道,京剧在年轻人中并不受欢迎。”裘继戎说,有人说他的京剧实验是对传统的“离经叛道”,可是他却觉得:“四代嫡传,家族使命,人生不是一场按部就班的延续;荒腔走板,挑战经典,创新,才是向经典的最好致敬。”
  在和杨丽萍合作之前,裘继戎坦言总共才见过她两回。去年,他的京剧街舞音乐剧《融》,作为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给杨丽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后来一次,我去北京保利剧院看她的《孔雀》,也就是简单聊了几句。突然有一天,杨老师给我打电话,说要玩一个现代舞的新实验,我听完很激动,给她寄了我之前的一个作品,杨老师说,这正是她想要的风格。”
  这次裘继戎扮演的是一个另类的“萧何”。昔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这个角色,被杨丽萍在舞剧中赋予了另一种使命他成为《十面埋伏》中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全剧的灵魂。观众通过萧何的眼来进入故事,但他又游离在剧中人之中。有一个场景,萧何很帅气地念完旁白后,猛地甩掉了脸上那个白色髯口,让人难以忘怀。“杨老师排练有一种很大的魅力,她能把京剧的魂给勾出来。”
  男版虞姬妖艳魅惑
  让人过目不忘的还有虞姬。虞姬,是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然而,这一温柔的女性角色,却依然是男性演员扮演。当然自古中国戏曲就有芳华绝代的男旦,男版虞姬,也不是先例。让杨丽萍魂牵梦绕的《霸王别姬》,张国荣版的“虞姬”早已入了炉火纯青之境,成为难以逾越的巅峰。裘继戎透露原本虞姬一角,杨丽萍想让他反串,可是由于他过于阳刚的气质,无法胜任,于是杨丽萍找到了跳芭蕾的90后小伙胡沈员。
  对张国荣版的“虞姬”,胡沈员心存敬畏,但并不害怕。相比于电影来说,舞蹈对人的脸部表情刻画较为弱化,更多是身体的表现。在这方面,他有自信。这次胡沈员饰演的虞姬。除去他的男性面孔,观众很难发现他是男儿身,妖艳、魅惑,“虞姬的面条脚和柔弱无骨的身体,上天都给了他。”在杨丽萍眼中,小胡浑身上下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柔美的魅力:“让人一看见他就想起张国荣。”
  这也难怪之前在彩排中,追求完美的杨丽萍在遇到不满意时不时用云南话抱怨、发飙,可是当胡沈员同样因为配合不满意而当场要求重来时,杨丽萍却温柔以待:“看,我们的虞姬生气了,大家赶快重来。”杨丽萍甚至自信地说:“我觉得小胡一辈子都在等虞姬这个角色。”
  杨丽萍与杭州的不解之缘
  毫无悬念,这次杨丽萍的《十面埋伏》在杭州再度全线爆满。事实上,杨丽萍的每一部作品,都和杭州有着不解之缘。2003年11月《云南映象》初来杭州之时,由于很多演员都是第一次走出云南,吃的住的不适应,因此包括杨丽萍在内的演出团队在杭州水土不服。但恰恰是这支队伍带来的原生态演出,让杭州观众痴迷不已。《云南映象》连续四场的演出,创下了当时杭州演出史之最,被杭城媒体誉为“杭城演出史上的转折”。
  之后2007年《藏谜》,年仅7岁的小彩旗打鼓时手受伤,连缝7针,但小姑娘不哭不闹,还是坚持上场单手演出,结果《藏谜》又打破了杭州剧场30年来的票房纪录。2009年5月,杨丽萍带着全新衍生态打击乐舞力作《云南的响声》,再次为杭州观众带来了一次充满精彩的心灵旅程。而3年前的扛鼎之作《孔雀》,当54岁高龄的杨丽萍再度扮演“孔雀公主”,现场观众无不被她的美艳舞姿再度打动。
  杨丽萍说杭州是她的福地,她的每部作品都曾在杭州上演,并且反响热烈,这也是她将《十面埋伏》这部在全球限演50场的新品力作,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之后,第二站巡演就选在杭州的原因。而她,要将这样的缘分继续下去。
其他文献
晚清李辅燿是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其日记记录了历史与文化,承载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前进的无数信息。百余年后,这宝贵的史料永久留在浙江。  2014年深冬的一天,李辅燿史料捐赠仪式暨《李辅燿日记》首发式在浙江大学举行。这是一场非常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李辅燿之孙李崧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仪式。回忆起祖辈与浙江的种种因缘,李崧峻有感而发,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建海塘,成就黄金时期  李辅
期刊
新年前夕,香港“二战”退役军人会传来消息:抗战中曾获舟山市东极渔民救援的英军士兵佐敦病故。十年前佐敦先生一行曾专程来东极感恩,笔者当时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自始至终组织和参与了这项活动。  十年前的2005年8月18日上午,东海洋面风平浪静。一艘渔轮载着一群特殊客人,驶向中国舟山群岛最东端的小岛—东极岛。87岁高龄的英国二战老兵查尔·R·佐敦先生倚在船舱窗口,远眺大海和出没的海鸥,旁边陪伴着的是
期刊
2015年4月24日,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2010年6月13日,95岁高龄的华先生在北京逝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有关省市的文化宣传部门发去唁电,或往家设灵堂献上花篮、花圈,慰问家属。  根据华先生生前遗嘱和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但如雪片般飞来的唁电表达出亲朋好友和艺术界同行的无限哀悼之情。为此
期刊
武林衣秀
期刊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
期刊
夕归
期刊
年年茶相似,岁岁香不同。今年杭州的茶香中夹杂着一股特别的清香—新出版不久的《杭州茶文化发展史》的翰墨书香。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为《杭州茶文化发展史》作序,称赞该书“是中华茶文化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他表示,该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中华茶人包括对浙江、杭州的茶人践行以茶为媒、茶和天下的精神操守和价值追求,对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实现再创世界茶叶辉
期刊
收藏人—彼得·塔姆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收藏。笔者曾为职业海员,20年间到过84个国家,对国际航海界的收藏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中国大连贝壳博物馆,另一处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是在德国人彼得·塔姆收藏的基础上创办。彼得·塔姆出生于汉堡,一生没有从事过航海,但他却以另外的方式与航海紧紧联系在一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934年塔姆六岁时,母亲送给他一只船模,从
期刊
半大时读楚辞《国殇》《招魂》,知道了人们对死者的祭奠和怀念由来已久,而某些专门为之创作的诗文被当作中国文学的经典。后来读王羲之《兰亭集序》,提到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可见生死之事,早已超出祭奠和怀念的范畴。  前些天与S老师谈天,被问及国外祭奠先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学作品,不知怎地想到英国18世纪中叶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乡村墓园挽歌》(以下简称《挽歌》)—生死事大,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窗外春雨连绵
期刊
2015年9月3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后,于下午抵达上海。4日上午,为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展馆更新启用剪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朝鲜半岛光复70周年。在这一历史时刻,位于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经过修缮重新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朴槿惠在致词中说。她强调:“这里是韩中两国互助与友好的象征,韩中两国将共
期刊